“始”是形声字,本义是指女人刚刚怀孕,引申为开始、最初的意思。“女”字旁表示意思,“台”既是会意字,又是形声字,是怡的本字,有喜悦、高兴的意思。
“制”是会意字。篆书的左边是“未”,在甲骨文、金文、篆书中像枝叶繁茂的大树,右边是“刀”,意思是用刀修剪树枝。可解释为制造、拟订、规定、限定、制度等。
“文”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在形似人体的胸前有图案,意思是文身,有“文”的字多与花纹有关。
“字”是会意字,宝盖表示房子,“子”表声,是婴儿的意思。“字”就是在屋里生孩子的意思。假借为文字的意思。
关于字的出现,很多地方都提到了黄帝时期的仓颉造字,比如李卫主编的《文化常识》全典,也有网友在博客中提到:黄帝手下有六个大臣,各有贡献。仓颉造字;伶伦造乐;隶首做算数,大挠造甲子,岐伯作医学,胡曹发明衣裳。
古时的文和字是有区别的,也就是把独体的不可分析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叫“文”,把合体的可以分析的形声字和会意字叫“字”。“文字”连用始见于秦始皇琅琊台刻石:“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文裁缝http://wencaifeng.blog.sohu.com/ 中提到: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去山东泰山、琅琊等地封禅祭神,刻石记功。看来就是那时所为了。后来逐渐成为书写符号的通称。
“乃”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都像是女人的乳房。隶书开始用人形作陪衬,假借成你、你的。还有于是、就是、才的意思。
“服”是会意字,甲骨文的左边是一个低头跪坐着的人形,右边的东西形似人手,像是用手去按一个人的头,金文的左边又加了舟
,意思是让那个人上船,所以是降服的意思。引申为服从。还有穿、吃、适应、担任、使信服等意思。
“衣”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篆体就像一件衣服,就是那种有着袖筒、前开襟的衣服,衣襟右掩的是右衽,衣襟左掩的是左衽。用衣取义的字与衣服和布匹有关。
“裳”是形声字,衣表意,尚表声,有崇尚的意思,说明古人对服饰的崇尚。“裳”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用两片布围在身上,直到汉代才把前后两片布连接在一起,成了筒状,也就是一条腿的裤子。顺便提一句有句歇后语:一条腿的裤子---成了裙(群)。“裳”的本义是下身的衣服,后来用于泛指衣服。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最迟形成于商代,这种短打,因其便于劳作,所以多为下层劳动者的穿着。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的意思在网上查到这样一个解释: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这两句话说的是黄帝时代。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从黄帝开始,黄帝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在位100年。从黄帝开始中国历史开始记年,从甲子年开始记起,至今有5000年,所以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黄帝手下有六个大臣,各有贡献。仓颉造字;伶伦造乐;隶首做算数,大挠造甲子,岐伯作医学,胡曹发明衣裳。在此之前的原始文明阶段,人只是拿树叶、兽皮往下身一围就算了。
衣裳: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裙子叫裳,裤子是很晚才出现的。
这两句仓颉造字、胡曹造衣裳代表黄帝时代完成传统科技成果和发明创造,称颂了中国人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贡献。
在文裁缝http://wencaifeng.blog.sohu.com/ 的博客中也提到: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相传他在位一百多年,深受百姓的爱戴。
我本来以为“始制文字乃服衣裳”的意思是:自从开始制定了文字,才开始穿衣服的意思。后来又看到http://hi.baidu.com/yeminjiao老叶的博客:仔细读题目中两句话,发现逻辑上有点诡异。这是说先有了文字,大家才开始穿衣裳么?根据传说,仓颉造字也是在黄帝之时,又黄帝制衣裳,两者孰先孰后似乎从来没有人提及过吧?何以周兴嗣言之凿凿,非得说始制文字乃服衣裳呢?
也开始觉得还是应该慎重理解千字文中的意思。
如此看来,不管是指始祖黄帝时期制定了文和字,还是秦始皇开始文字同用,而你穿的却是下层劳动者的衣裳。也就是说:人是不同的,从事的劳动有所区别,有的人是脑力劳动着,发现新事物,发明新方法,还可以制定章程,有着控制权,也有你我这样的只是穿者短打衣裳的普通劳动者。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