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少朋加盟青岛京剧团
标签:
京剧历史 |
言少朋加盟青岛京剧团
吕铭康
(选自:吕铭康著《青岛与京剧》)
青岛市京剧团在建国前期曾经有过鼎盛的时期,那就是著名老生言少朋于1955年1月的加盟。
言少朋,生于1915年,蒙族。父亲是“四大须生”之一、言派创始人言菊朋。他自幼受其父的艺术熏陶,热爱京剧。后随父学戏,父亲还为他请人练功教把子。20多岁就正式搭班演出。尽管乃父一直希望儿子能够继承他的言派衣钵。可是言少朋却偏偏喜爱马连良的马派,而且是非常痴迷。他私淑马派多年,认真学习马连良的身段、动作,甚至包括所有细节。言菊朋终于认识到木已成舟,便只好同意儿子学习马派。马连良闻讯也非常喜欢言少朋,便于1939年正式收为弟子,从而得到了马连良真传。可以说,言少朋是马连良最优秀的弟子,扮相、做派、念白都颇有马派神韵,只是嗓音不如乃师那样甜亮宽脆。他出道较早,一直是演马派老生戏,已经有很好的口碑。1948年33岁时赴台湾演出,同行者就有章遏云、李桐春、李圜春和李凤祥(李万春的妻弟)。
在京剧大师言菊朋的后代中,不仅言少朋才华横溢,而且整个言门都是艺术名家。
言少朋的夫人张少楼,是著名女老生,1940年就拜言菊朋为师。在言少朋参加青岛市京剧团的两年多后,她也加盟为主演。他们的儿子就是上世纪80年代脱颖而出的言派传人言兴朋。
言少朋的妹妹言慧珠,是京剧大师梅兰芳最得意的女弟子,其夫是京昆大师、著名小生俞振飞。
言少朋的小妹言慧兰是评剧名家,嫁给了“后四小名旦”陈永玲。他们的儿子陈霖苍是架子花脸(拜尚长荣为师),在现代京剧《骆驼祥子》成功扮演了祥子而蜚声艺坛,曾任江苏省京剧院院长,现在北京教戏。
言少朋的胞弟言小朋,本是京剧武生。酷爱京剧的王晓棠加入了言小朋所在的总政文工团京剧队,不久王晓棠成功主演了电影《神秘的旅伴》蜚声影坛,言小朋与她结婚。后来,都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做电影演员。
言少朋于1943年就开始挑班演出,他主演的马派名剧《群英会·借东风》《胭脂宝褶》《十老安刘》《春秋笔》等都是他老师马连良亲传。一次,言少朋在天津演出,马连良悄悄去看戏,感到很满意。几年来。言少朋已经到北京、天津、上海等京剧大码头演出,很受观众欢迎。
1951年,言少朋与著名武生黄元庆(马连良的女婿)和刀马旦张蓉华三人领衔,率一个十余人的演出小组来青岛,先后在华乐戏院和光陆戏院演出近两个月。因为,此时的马连良还在香港,故这个演出小组的人员基本上是来自马连良“扶风社”,其中有周和桐、迟金声、詹世辅、李荣安、刘永利、马幼禄、张荣善等。就这样,他们三驾马车,奋力齐驱,珠联璧合,好戏迭出。给青岛观众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正鉴于此,言少朋对青岛颇有好感,而他此时所率的演出小组在山东一些地方演出,票卖得不理想,收益比较困难,经济也较拮据,也产生了应该加入国营剧团的欲望。正好,经裘派花脸桂伟祯的引荐,时任青岛市京剧团团长张文辰表示非常欢迎。于是,言少朋1955年初就正式加盟了青岛市京剧团,并担当领衔主演,这对该团是如虎添翼锦上添花,而他的艺术特长也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
那时,作为马连良最佳弟子的他,主演的自然都是马派名剧,有《群英会·借东风》《十老安刘》《胭脂宝褶》《清官册》《春秋笔》《四进士》、《串龙珠》《断臂说书》,还有演出了马派风格的《将相和》(言少朋饰蔺相如、桂伟祯饰廉颇)等。由于言少朋对艺术一贯是强调认真执著,精益求精,因而初来乍到的他,尽管是天天有戏,而他是每天都要一丝不苟地过排一番。
此时,年方40的言少朋年富力强,风华正茂,颇有创新意识。除了继续演出马派的骨子老戏外,首先就根据郭沫若的剧作《屈原》改编的剧本初稿(作者王慧群等),精心进行加工和增删润色,极大增强了此戏的艺术魅力。他在戏中扮演主角屈原,同时还是执行导演,李砚萍配演婵娟。言少朋的敬业心是非同一般的强烈,他那时每晚都有他主演的马派戏,但为了赶排《屈原》,他在深夜完戏后吃过宵夜后开始“打夜桌”研究排演方案,翌日早上全团集合时,他总会就《屈原》剧本的增删、演员的唱腔、布景的设计、人物的行头、以及化妆造型、舞台道具等问题,与有关创作人员商榷。紧接着,就是过排当晚要演出的剧目或排演新戏。而他的休息时间往往是在午饭后到晚上开戏前。他是经常的日以继夜通宵达旦深入研究剧目和唱腔,有时还亲自操琴与他当时的第一任琴师朱庆觥研讨唱腔,而且是边唱边进行记录曲谱。就在言少朋刚来团不久的1955年3月,便取道烟台首演《屈原》,在这个山东的京剧大码头大或成功,遂携《屈原》一剧跨海来到当时的旅大市(今大连市),连演六场,场场爆满。在此同时,言少朋又改编排演新编京剧《炼印》,也是获得了好评。他在戏中塑造了一个介乎于生丑之间寓谐于练达善辩的皂班形象,矫健的短打扮相,风趣的幽默表演,充分展示了他多才多艺的潜能,给人以心旷神怡美妙的艺术享受。
1956年5月,青岛市京剧团以改编的新戏《十五贯》(言少朋主演)和传统戏《挑滑车》(韩小楼主演)和《樊江关》(李砚萍主演),参加了山东省第二届戏曲汇演。言少朋和韩小楼双双获得演员表演一等奖,李砚萍、董春伯、王信生、孙蔚理、钳韵宏、林之一、姜振发、张文娟等分获二、三等奖。此时,青岛市京剧团的乐队又有朱明德(京胡)、唐效齐(月琴)、王启斌(司鼓)加盟。接着,他们又排演了《春香传》、《文天祥》和《铸剑》等戏。
1957年,言少朋与董春伯共同加工整理了传统京剧《赵氏孤儿》,他担任导演,前半部饰演赵盾,后面演韩厥。接着,他还加工整理了《田单破燕》,是导演兼主演,饰演田单。由于这两出戏都是根据传统戏加工整理而成,因而在青岛和各地演出,上座率很高,各地媒体也有许多评论文章予以好评。这一年,青岛市京剧团先后到天津、石家庄、太原、西安、洛阳、开封、郑州、徐州等城市巡演。跨越六个省,历时七个月。第一站到天津,恰恰是言少朋的夫人、女老生张少楼刚参加青岛市京剧团不久的首次亮相,她是以一出余叔岩余派的《李陵碑》而一炮打响。此戏前面是韩小楼的武戏《金沙滩》,最后是言少朋主演马派的《清官册·审潘洪》,既是文武搭配,相得益彰;又是夫妻搭档,耳目一新。天津历来是京剧的大码头,戏迷票友都是高水平。这一来,青岛市京剧团顿时轰动了津门。在津期间,还特邀请徐世昌协助排练了《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坡》和《要离刺庆忌》等戏。正由于在天津的火爆,良好的影响自然波及到接下来的石家庄、太原等地。剧团一到,票房即天天“飘红”告罄,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待到了西安,更是类似天津的轰动。因为西安的观众尤为重视细细地品戏,一般情况下都是聚精会神鸦雀无声看戏,待到关键处便立马响起排山倒海之势的雷鸣般掌声。尤其是西安的戏迷特别喜爱言少朋潇洒飘逸的马派艺术,而武生韩小楼又恰是回到家乡演出,那更是引起老乡们的鼎力追捧。
就在西安演出的后期,因李砚萍与著名武生周云亮结婚,为解决夫妻分居,李砚萍就调往南京的江苏省京剧团(后一直在江苏省戏剧学校教戏)。当巡演至济南时,梅兰芳的弟子张春秋也从江苏省京剧团借调来,后正式成为了青岛市京剧团的当家旦角。
1958年,担任了副团长的言少朋又执导了林之一整理的《史可法》,并担任主演,饰演史可法。他率团到内蒙古巡演五个月。所带的新戏有他改编的《白毛女》(演杨白劳)以及中国京剧院的演出本《红色卫星闹天宫》等。由该团唐效齐、田葆诚改编的现代京剧《刘介梅》在内蒙古演出,受到自治区党政领导的一致好评。
也就在这期间,青岛市京剧团排演了不少新戏。其中有言少朋改编并导演的《三家福》《关汉卿》,唐效齐编剧的《方志敏》和改编的《红色风暴》《红旗谱》《苦菜花》,田葆诚移植并导演的《关不住的姑娘》。排演的新戏还有马派的《大红袍》和现代京剧《智擒惯匪座山雕》《比翼齐飞》等。言少朋还学习他老师马连良将老折子戏增头添尾,使整个故事有始有终的编剧手法。并整理改编了《薛刚大闹花灯》《宝莲灯》等戏,这些剧目都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此时的青岛市京剧团,已经在全国崭露头角,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
2023-4-1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