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师“小上海”

标签:
文化散文 |
理发师“小上海”
吕铭康
那是1950年年底,时年7岁的我随父母由上海迁居青岛,住在“老街里”。在不远处的一条靠近大马路的胡同口,有间十个多平方的小木屋,门头是——“小上海”理发。于是,家兄就常带我去理发。其实,这家店就一个人,他姓冯,说是从上海来的。但他的上海话“弗来赛”(不咋样),扬州味倒是很足。我因是祖籍广东,他就叫我“小广东”,我就称他“小上海”。他的理发手艺确实不错,为人非常谦和,总是面带微笑,而且是谨小慎微,收费低廉。就这样,我就在他那里,一直理了六年的发。随着我渐渐长大,对他也开始有所了解了。
“小上海”本就是扬州人,因为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他们出来都是说自己是上海人。因为有“扬州三把刀”之说,即天下闻名的扬州厨刀、修脚刀、理发刀。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小上海”也同周围的个体小理发店合并,慢慢地就成为区饮食服务公司旗下的企业。我依然是随着还是到老冯所在的店理发,但他们有五位理发师,有时就不一定轮到他给我理。渐渐地,我日益长大,他也不好再叫我“小广东”,而我的口音已经相当青岛味了,我也改叫他“冯师傅”。到了1975年,我迁居西镇,但感情所致,每次还是坐公交车来找他理,即使不是他,能看到他聊上几句,我也心满意足。
是啊,日月穿梭光阴似箭,我已结婚生子,“小上海”也人到中年成了“老上海”了。得知他与一家餐馆的洗碗工成家,并生了一个儿子。据说他老婆过于强势,老冯更是唯唯诺诺,儿子似乎精神上不太正常,后来也进了餐馆做服务员。老冯一生是烟酒不沾,没有任何不良癖好,非常节俭。而他儿子则是烟酒不离口,还成了嗜酒如命的酒鬼,酒瘾大得惊人,一天得喝五六次,拿着酒当水喝。天天醉生梦死,加之精神疾病,整天休病假,也没法结婚成家。此时的老冯,老婆弃之而去,儿子又如此这般,真到了完全无能为力的地步。他把单位分的房子给了一直单身的儿子,自己独居租来的一间小屋。他退休后,还得天天给在家养病的儿子送饭,有次被我碰到。这时,他才对我打开话匣子,匆匆说了他的苦衷。不料,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见面。因为他不久就病世了。后来,获悉他儿子也随之而去。哎呀呀,这真是老冯天大的悲剧!“小上海”从年轻到年老的音容笑貌,总是萦绕脑际难以忘怀。
202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