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发师“小上海”

(2022-07-27 17:21:13)
标签:

文化

散文

理发师“小上海”

吕铭康

理发师“小上海”

那是1950年年底,时年7岁的我随父母由上海迁居青岛,住在“老街里”。在不远处的一条靠近大马路的胡同口,有间十个多平方的小木屋,门头是——“小上海”理发。于是,家兄就常带我去理发。其实,这家店就一个人,他姓冯,说是从上海来的。但他的上海话“弗来赛”(不咋样),扬州味倒是很足。我因是祖籍广东,他就叫我“小广东”,我就称他“小上海”。他的理发手艺确实不错,为人非常谦和,总是面带微笑,而且是谨小慎微,收费低廉。就这样,我就在他那里,一直理了六年的发。随着我渐渐长大,对他也开始有所了解了。

“小上海”本就是扬州人,因为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他们出来都是说自己是上海人。因为有“扬州三把刀”之说,即天下闻名的扬州厨刀修脚刀、理发刀。 三把刀在扬州人手中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扬州文化的一部分。2500年来,扬州的、唐、清几度繁华,催生并刺激了三把刀行业的发展与兴盛;几度衰落,又逼迫并推动扬州先民怀揣三把刀背井离乡、漂流四方、艰苦创业。历经千年风雨磨砺的扬州三把刀已经走出了本土,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成为扬州悠久历史的重要象征。就是直到现在,一些知名的理发店是扬州人经营。“小上海”老冯,十七八岁就独自来闯荡青岛了。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小上海”也同周围的个体小理发店合并,慢慢地就成为区饮食服务公司旗下的企业。我依然是随着还是到老冯所在的店理发,但他们有五位理发师,有时就不一定轮到他给我理。渐渐地,我日益长大,他也不好再叫我“小广东”,而我的口音已经相当青岛味了,我也改叫他“冯师傅”。到了1975年,我迁居西镇,但感情所致,每次还是坐公交车来找他理,即使不是他,能看到他聊上几句,我也心满意足。

是啊,日月穿梭光阴似箭,我已结婚生子,“小上海”也人到中年成了“老上海”了。得知他与一家餐馆的洗碗工成家,并生了一个儿子。据说他老婆过于强势,老冯更是唯唯诺诺,儿子似乎精神上不太正常,后来也进了餐馆做服务员。老冯一生是烟酒不沾,没有任何不良癖好,非常节俭。而他儿子则是烟酒不离口,还成了嗜酒如命的酒鬼,酒瘾大得惊人,一天得喝五六次,拿着酒当水喝。天天醉生梦死,加之精神疾病,整天休病假,也没法结婚成家。此时的老冯,老婆弃之而去,儿子又如此这般,真到了完全无能为力的地步。他把单位分的房子给了一直单身的儿子,自己独居租来的一间小屋。他退休后,还得天天给在家养病的儿子送饭,有次被我碰到。这时,他才对我打开话匣子,匆匆说了他的苦衷。不料,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见面。因为他不久就病世了。后来,获悉他儿子也随之而去。哎呀呀,这真是老冯天大的悲剧!“小上海”从年轻到年老的音容笑貌,总是萦绕脑际难以忘怀。

 

2022-7-27 青岛夹缝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感知威尼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