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本与《渴望》

标签:
文化历史 |
陈昌本与《渴望》
吕铭康
(刊于:青岛财经日报 2021-11-22,选自吕铭康著《青岛艺海》)
咱们有一位青岛老乡曾先后担任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等要职,他就是1935年生于青岛城阳丹山的陈昌本。众所周知,1990年播出的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全国观众为了及时观看,一霎时几乎是万人空巷,时至今日大家还念念不忘。当初主要负责这部电视剧拍摄全部工作的,就是时任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局长陈昌本。
我最早是在2002年国庆前夕,在北京沙滩的一个相当精致的四合院,见到当时正在上班的陈昌本。那年67岁的他高大魁梧,典型的山东大汉;神采奕奕腰板挺直,怎么也难以置信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戴着近视眼镜的他,说起话来慢条斯理温文尔雅,还带着青岛城阳的乡音,并且是那样的平易近人实实在在,真乃名副其实的文人,丝毫没有“高官”的架子;尤其是他回来为我拿出那一摞摞“小本本”,就更加引起了我对他的浓郁兴趣。2016年,我又再次在北京登门拜访了陈昌本,他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依旧是思路清晰,热情直率……
苦难童年 不堪回首
陈昌本是作家,又学习并教授过新闻,还做过记者。我们初次见面,他为了配合我的采访,早已把我需要的有关材料准备得一应俱全。1935年4月,陈昌本出生在青岛市崂山脚下的丹山(现属青岛市城阳区)。在日寇入侵后,他的家境愈加贫困,由于饥寒交迫,9岁刚上小学三年级时就被迫辍学,每天披星戴月往返5公里,到日本人在青岛市沧口区开的炼钢厂的炼焦厂做童工。一次,他因过度饥饿和疲惫而昏睡,竟被凶狠的日本监工认为是患了瘟疫,要活埋他。幸亏工友们在生死关头,拼命与日本鬼子争斗把他抢救了回来。这次虎口脱险的遭遇,令他终生难以忘怀!
抗战胜利后,陈昌本又回到丹山小学读书。老师关鸿是位很有文学修养的人,指导着他读了不少鲁迅、冰心等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有次,关老师让大家以《我的一天》为题作文。陈昌本就把自己在日本人的厂里做童工的悲惨经历,写成了一千多字的《童工的一天》,用流畅的文字倾注了自己对日寇的愤恨和对工友们的挚爱。关老师慧眼独具,立刻将《童工的一天》选为范文,不仅亲自在课堂上朗读,而且还发表在墙报上。这时的陈昌本也由此悟出:这篇作文之所以被认可,原因就是他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于是,他逐渐地认识到:"生活是艺术家的根"。这也成了他终生的座右铭。
福兮祸兮
1956年,他从部队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开始真正地与写作结缘了。1960年大学毕业后,他留校在新闻系任教,同时又兼任新华社记者。就在这短短的几年里,他深入到各地农村采访调查,发表了一百多篇新闻、通讯和报告文学作品。他给学生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就把自己的采访实践现身说法,从而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并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典型。“文革”一开始,陈昌本一夜之间就被贴了60张纸的大字报,罪名是“白专道路”。不久,学校打开了“派仗”,他一咬牙剃了个光头,就到北京郊区农村当农民参加劳动。说是下乡锻炼改造,实际上是想躲乱避难。由于在这一年里,他始终与农民亲密接触,不觉竟在小本本上记下了80多位农民的家史,共计30多万字。
身先士卒
陈昌本于1970年奉调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他依然是坚持经常下乡“蹲点”,继续与农民交朋友,搜集了大量写作素材,也正式开始了他的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文革”结束,他还是一如既往到京郊农村深入生活,陆续创作出不少小说,一共有30多万字。他的小说《“花脚王”开棺》获得了《当代》文学奖,入选了《建国以来北京优秀小说选》。对此,他深有感触:“改革开放的头五年,是我创作丰收的五年。”于是,他成为了中国作家协会会会员。他坦言:“我参加过不少协会,也担任过诸多协会的主任、主席之类职务,但我最珍惜的是中国作协会员中这个称号。因为这是我童工出身穷孩子的梦想。是领导、读者、群众给我的最高荣誉!”
勤奋的耕作,终于结出硕果。长达50集的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仅仅只用了8个月就顺利完成。当时,在中央电视台陆续播出后,立即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为此,我向当年作为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局长兼《渴望》策划的陈昌本请教,对拍摄《渴望》有何体会?他首先认为,《渴望》作为室内电视剧不仅花钱少,而且生产周期短,制作快速便捷。在谈自己的感受时,他说:“我过去写小说,后来到电视界。我感到,电视剧的表演方式是顺着话剧表演体系下来的,而又逐渐趋向电影。我们在创作《渴望》时,注意到了时代性、民族性和群众性,要写民族精神的精华。通过拍摄《渴望》,我们也认识到一个创作原则:就是按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写,不人为拔高、美化,也不贬低、丑化。生活中的人是丰富、全面的。我们当初就是希望做到雅俗共赏,从孩子到老人,从知识分子到家庭妇女都爱看;再就要有思想启迪作用。"在谈到他个人的作用时,他谦虚地说:“我就是重视把关,因为我是直接参与者,就像十月怀胎,自然就格外地珍惜!”这是1990年的4月。屈指一算,他做了6年的电视工作。无独有偶的是,后来又是一个6年。
笔耕不辍
1996年,陈昌本在担任了6个春秋的文化部副部长后,又被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和主席团委员。这年他61岁。酷爱文学的他,这次更是如鱼得水。他非常谦逊地给我说:"我既然来到中国作协工作,就得赶紧抓紧写作,况且我自己就是作家,决不能当'外行'!这时,他一下子拿出了三部厚厚的《陈昌本自选集》送给了我。我捧来一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这三部书,其中的《70个日日夜夜》有60万字、《水患中国》46万字、《42国远旅》39万字。我一算,仅这三大本就足足有145万字之多。接着,又送给我他的散文游记集《遥远神秘的地方》和《陈昌本文艺创作论集》。这时我再来了个总计——好家伙,这已经是208万字了!我确实有些难以置信:像他这样长期担任如此重要领导工作的人,怎么能够有时间、有精力笔耕出这么丰硕的文学作品?
善解人意的陈昌本耐心做了解答:长篇纪实文学《70个日日夜夜》是根据他当年就读中国人民大学时,“鸣放反右”中所写笔记整理而创作的。写的是1957年4月底到7月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事件。而他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都是为害多年的“大鸣大放大字报”的发源地,并且由此而生以致蔓延全国。同时,还是当时影响极大的“林希翎辩论会”发生地。还有一些因“反右”蒙冤的同学的悲催遭遇和命运,都如实地用文字反映了出来。他认为:此书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真实性和史实价值,书中连一张大字报的内容和每一次批判会的发言,都是完全准确真实的。他飞真诚地说:“我在书中写的虽然是1957年大学校园的一角,但是可以觅见这场‘反右’惊涛骇浪的来龙去脉。我写这本书,原本就是想写出这段严重影响新中国发展历史的真实面貌。不料,此书一出版就成了畅销书,一版印了一万册,很快又续发了第二版。可见读者对这部具有写实特色的作品是十分关注的。”
在谈到他与徐剑同志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水患中国》时,他告诉我:“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水灾。当时,我们中国作协组织作家奔赴长江一线采访军民抗洪救灾的情况,我是作为这个采访团的团长。半个月来,我们采访了解了参加指挥抗洪的十位解放军将军和许多抗洪干群,回来后又认真研究了中国千年旱涝灾患的史实,研究治水与治国、灾患与环保等历史经验和教训,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写出来的作品。”它首先在《解放军文艺》1998年12期以《当惊世界殊》为题选登,很快就被《新华文摘》转载,并获得了解放军抗洪文学奖和《解放军文艺》奖。当我回来认真阅读后,也深切感到:《水患中国》这本书的内容和观点,都有独到之处。它难能可贵地以真实、全面、深刻的特点,全方位而深层次地展现了1998年军民奋战水患的场景,同时还颇具说服力地揭示三千年来中国旱涝灾害的规律,起到了“以史为鉴”的重要作用。《水患中国》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后,一举荣获了“中国图书奖”——这个图书大奖。
凭“小本本”
在谈到《42国远旅》时,他说:“这是我担任文化部副部长的6年中,为与友好国家签订文化协定的收获。当时在与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文化官员、专家学者、普通群众交谈和参观访问中,够忙活记下了数十万字的笔记。后到中国作协担任党组副书记,感到自己应该把曾经丢掉的文学创作再拾起来,就把那时的一个个小本本找出来,开始写这些游记散文。5年写成了60余篇,有40多万字。先是在一些刊物上陆续发表,很快就汇编成《42国远旅》一书。”我在通读之后,深感他的这些游记散文完全是遵照“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的创作原则,内容真实、新奇,具有历史的文化厚度,全都是他出访的耳闻目睹和亲自感受。
我深信,大家在读本文时已敏锐感到:文章题目有“小本本”,而文中又多次提及“小本本”。是的,陈昌本在结束采访时就专门请我转告读者:“我不是天才,也没有特别值得人们学习之处。我的优点只有一条,就是勤奋。我总是小本本在身,走到那里就记到那里。对我而言,是‘永远的小本本’,我是小本本永不离手!”这时,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大摞小本本,全都是那种极其普通的小日记本。他一般是一年用10本左右。他一次出访一个国家,因不慎过行李,而其中就有他心爱的小本本。为此,他的小本本永是随身带。最后,陈昌本抚摸着这些小本本深情地说:“生活是流水,这些小本本就如同拦水坝。假如不及时拦住,水流去了就不再回头。这就是我钟爱小本本的缘由啊!”
这次采访后,在我后来几次出差北京,我们还多次见面,他还热情介绍一些文化名人与我结识。其实,对我启示最大的,就是我更加重视小本本了……
2016-7-1 青岛“夹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