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念残疾诗人马立彦

(2021-08-02 11:58:59)
标签:

文化

历史

文学

怀念残疾诗人马立彦

吕铭康

(刊于:青岛财经日报 2021-8-2

怀念残疾诗人马立彦
怀念残疾诗人马立彦

近年来,有多位刚刚年逾花甲的作家,在回顾自己的文学道路时,往往提到了我们青岛著名的残疾诗人马立彦,认为他们40年前的创作都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对他身残志不残写出了大量优秀的诗歌,表示敬佩和怀念。遗憾的是,马立彦已于1995年不幸病逝。由于我与他交往得比较多,于是对他就愈发怀念了。

我与马立彦相识是在1972年,完全是以文会友,我们两家相距不过300米,他住在未拆迁前的市南区苏州路5号,我在江苏路北头,往来甚是便当。我早在1957年元旦的《青岛日报》就读过他发表的诗《,我的亲爱的祖国》,后又陆续读到他的大量诗作。他既写新诗又作古诗,20多年来已发已发表近千首。有的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朗诵过。在认识前,我万没想到他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和创作的。他是回族,他是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瘫痪,只能蹲着行走,双手神经萎缩,说话口齿也不清晰。晚年是一人独居,非常消瘦,佝偻的身体不足40公斤。因而他不能上学,完全是自学成才,但一生没有职业,没有青春,没有爱情。他说自己是分文不值,一贫如洗。而他却始终执著地在文学创作上求索,用自己的生命构筑着长长短短的诗行。他因不能出门,所有的写作素材,先是源于一台朋友自制的矿石收音机,后来是小小的半导体收音机,晚年还幸运靠的是电视。由于他的勤奋努力,他的名字被载入《中国残疾名人辞典》。上世纪70年代,他除了给我主编的“市南街头诗画”写诗外,后来又应邀为“市北街头诗画”编稿。他待人接物相当真诚热情,对当时一些登门求教的青年文学爱好者进行辅导。之前,著名诗人纪宇16岁时就得到过马立彦的指教。对于马立彦这样的残疾人,就应该予以大力宣传,这也是我的一个夙愿。

我从1995年起有幸任了青岛电视台电视专题片的编导当时我就希望能够拍马立彦,而且他此时已是病重,确实是有“抢救”的意义。19955月,当我提出拍摄电视人物专题片《残疾诗人——马立彦》,立刻得到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我喜出望外。这是我独立执导的第一部电视专题片。

514日,我到马立彦家报信,他闻讯后高兴地说:“我也能上电视了!”他对我的拍摄策划方案,深感满意。翌日一早,与摄像师、司机来到马立彦家进行拍摄,这是的他已因严重咳喘而病入膏肓了。于是我们请了他的外甥女和两位老文友武世瑞(200612月病故)和刘国屏2018年盛夏病逝的帮忙。当我们的电视摄像机对准他时,他很是兴奋,并且是一直挣扎着积极主动地配合。看到他步履维艰、喘息不定,真有些于心不忍。为了表现他孑身一人、生活勉强自理时,我们有意拍了一碗水,采取变焦再摇到他那苍白削瘦的脸部。这里含有李白的独酌无相亲诗句的意境。当拍他撕方便面袋子时,那么艰难费力,我们心里更不是滋味,真想上前代劳。当他用颤抖的双手翻书和趴在床头写作时,额头都渗出汗珠。为了反映他的心态与追求,我们还把他在《山东文学》杂志上发表的诗歌《赠给张海迪》中的诗句拍成特写没有脚也要踏出一条艰难的人生之路,没有腿也要向追求和向往奋力攀登。” 


  在上午拍完内景后,下午我们用汽车把他和两位文友武世瑞、刘国屏带到八大关、海滨一带拍外景时,他显得尤为兴奋。他已很久没出过家门了。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他却只能无奈。在海边,他戴上近视眼镜如饥似渴地远眺近看……。当时万没想到:这竟是他一生的最后一次出门。我们给他创造了这样一次机会

怀念残疾诗人马立彦

片子完成后于当年6月15日在青岛电视台《今日青岛》栏目播映,不久又在山东卫视《山东各地》节目播放,产生了极好的反响。首播当晚一气书赠我五首诗。其中一首深情地写道:年来老境叹悲凉,多谢故人情意长。留我TV声影在,海枯石烂亦辉煌不料七个月后——当年的12月15日,马立彦在病魔折磨下与世长辞,终年65岁。噩耗传来,虽心情沉重,但我总算及时地留下了他的音容笑貌,确能聊以自慰。

 怀念残疾诗人马立彦

怀念残疾诗人马立彦
节目播出后,马立彦给我写了五首诗表示感谢。
怀念残疾诗人马立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