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当年的青岛市京剧团

标签:
青岛与京剧文化历史 |
吕铭康
(刊于:青岛早报 2017-8-13“人文青岛”两大版)
(一)建团初期的青岛市京剧团
青岛市京剧团是1950年7月13日建团,它本是原胶东文协“胜利剧团”第二演剧队的一个小小分队。1950年5月,“胜利剧团”从烟台奉调到当时的山东省文化局进行整编,划出了一个小分队,作为剧团的主干,派江风率领来青岛建团。起初为青岛市文联所属京剧队,接着又扩展为青岛市文联京剧团,这就是后来的青岛市京剧团。刚建团时演员力量比较单薄,主要演员只有十余人,因人手严重欠缺,演出时就连他们的家属以及少年演员也都必须粉墨登场,当时演出的剧目是《黄巢》和《棠棣之花》。
为了大量扩充补员,文联戏研会则四处广招京剧人才。1951年4月,出生在平度的“后四小名旦”许翰英领衔,与小生刘雪涛、丑角赵春亮、花脸杨寿山和司鼓刘玉竹、琴师葛绥之、笛师汪文英参加了剧团。其中的许翰英(男)是“后四小名旦”、“四大名旦”荀慧生的弟子;刘雪涛是小生大师姜妙香的弟子,他后来一直是与京剧大师张君秋合作,成为了最佳搭档,他俩首演的京剧《望江亭》脍炙人口,并拍成了京剧电影,影响很大;葛绥之是著名荀派琴师,上世纪40年代后期就一直在青岛,既参加正式演出,也在家里教戏,现在的著名荀派花旦表演艺术家孙毓敏,1948年8岁时就是在青岛由葛绥之为她启蒙,教她荀派戏。孙毓敏就对我说:“青岛是我的京剧启蒙地。”
许翰英等人加盟后,立即就积极参与排演著名剧作家马少波1944年创作的大型历史京剧《闯王进京》,同时还排演了新编京剧《孟姜女》、《梁祝哀史》等等。当时的演出不仅是在剧场,而且还在自行搭建的露天舞台。如《控诉九宫道》和《红娘》是在第三公园,《梁祝哀史》是在四方小学前的广场。那时的露天舞台下,可以说是人山人海,观者如堵。1952年,许翰英、刘雪涛等离开了剧团。
1952年春,剧团转由当时的青岛市文教局领导,同年6月,海军青岛基地前哨京剧队撤销,其主要演员韩小楼、林之一、惠玉雯、张少禄、尹玉麟、惠玉林、张文娟、姜振发、田葆诚等十余人先后加盟。不久则正式称为:青岛市京剧团,成为青岛首家国营地方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于是,青岛市京剧团的建团工作开始稳定,阵容基本齐整,行当渐趋齐全,剧目日益丰富,人员从1950年建队时的12人发展到52人,彻底改变了以往不与其它剧团合作就不能演出的被动局面,演出也逐渐完全转入青岛最大的剧场——永安大戏院。就在1952至1953年期间,除继续坚持演出一些新编历史京剧外,还先后分别为来青的著名女老生徐东明、梅派名旦言慧珠、京剧大师程砚秋、京剧大师马连良等领衔的演出小组或剧团配戏。这样既能够开阔眼界,观摩学习到名家的演技,还可以大大提高剧团的素质,以及演职员们的水平。
为了充实青岛市京剧团的实力,1953年时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的马少波,就把年仅23岁的优秀旦角李砚萍推荐给该团(当时的团长是张文辰)。李砚萍出生于梨园世家,是黄派武生李顺来之四女。李砚萍幼年随其三姐李砚秀学戏,后又随梅兰芳的大弟子、梅派名家魏莲芳老师习艺,擅演梅派、荀派剧目。不久,李砚萍又把本是票友的裘派花脸、裘盛戎的弟子桂伟祯,从上海调入青岛市京剧团。同时,李砚萍之母又介绍当时在江西的优秀麒派老生董春伯加盟。桂伟祯又把正在上海中国大戏院演戏的裘盛戎大弟子、架子花脸钳韵宏,推荐来青岛市京剧团。此时,由该团的尹玉麟介绍优秀丑角王信生也来加盟,王信生则又把武生孙蔚理引荐来。这样,青岛市京剧团确实是实力大增。除李砚萍的旦角戏外,该团的优秀武生韩小楼主演的《野猪林》,而后则由钳韵宏执导了当时的新编水浒戏《猎虎记》,由韩小楼(饰演解珍)和钳韵宏(饰演解宝)担当主演,当时《猎虎记》的戏报宣传词是“解珍解宝双入狱,孙立孙新大劫牢”,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加之董春伯等鼎立助演,整台戏是充分发挥各自特长,配合默契,相得益彰,非常成功。董春伯的麒派戏更是非常出色,是当时少有的麒派名家。
1954年春节,年轻的青岛市京剧团赴省参加了全国人民拥军慰问演出团,还有幸与京剧大师谭富英、裘盛戎同台演出了《龙凤呈祥》。
这时,建团刚刚三年的青岛市京剧团,已经是行当角色比较齐全,而且行头服饰崭新,在社会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反响。
(二)言少朋加盟青岛京剧团
言少朋,生于1915年,是京剧大师马连良最得意的弟子。其父言菊朋是“前四大须生”之一、言派创始人。他自幼受其父的艺术熏陶,后随父学戏,父亲还为他请人练功教把子。20多岁就正式搭班演出。但他却是酷爱马连良的马派老生,而且私淑多年,于是经父亲言菊朋同意,于1939年正式拜马连良为师,得到真传。言少朋的扮相、做派、念白都颇有马连良的神韵,只是嗓音不如乃师那样甜亮宽脆。而他一家是最为典型的艺术之家。
言少朋的夫人张少楼,是著名女老生,1940年就拜言菊朋为师。在言少朋参加青岛市京剧团的两年多后,她也加盟为主演。他们的儿子就是80年代脱颖而出的言派传人言兴朋。
言少朋的妹妹言慧珠,是京剧大师梅兰芳最为优秀的女弟子,其夫是京昆大师、著名小生俞振飞。言少朋的小妹言慧兰是评剧名家,嫁给了“后四小名旦”、青岛的陈永玲,他们的儿子陈霖苍是架子花脸(拜尚长荣为师),在现代京剧《骆驼祥子》成功扮演了祥子而蜚声艺坛,曾任江苏省京剧院院长,现在北京教戏。言少朋的胞弟言小朋,本是京剧武生,酷爱京剧的王晓棠加入了言小朋所在的总政文工团京剧队,不久王晓棠因成功主演了电影《神秘的旅伴》蜚声影坛,言小朋与她结婚。后来,俩人都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做电影演员。1992年起,王晓棠担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兼党委书记,授予少将军衔。
言少朋于1943年就开始挑班演出,他主演的马派名剧《群英会·借东风》《胭脂宝褶》《十老安刘》《春秋笔》等都是他老师马连良亲传。1951年,言少朋与著名武生黄元庆(马连良的女婿)和刀马旦张蓉华三人领衔,率一个十余人的演出小组来青岛,先后在华乐戏院(中山路212号,已拆,现为工艺美术服务部)和光陆戏院(台东福寺路,已拆,现为万达广场)演出近两个月。因为,此时的马连良还在香港,故这个演出小组的人员基本上是来自马连良“扶风社”,其中有周和桐、迟金声、詹世辅、李荣安、刘永利、马幼禄、张荣善等。就这样,他们三驾马车,奋力齐驱,珠联璧合,好戏迭出,给青岛观众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后来,周和桐在京剧电影《沙家浜》成功扮演胡传魁而遐迩闻名。
正鉴于此,言少朋对青岛颇有好感,经裘派花脸桂伟祯的引荐,就于1955年初正式加盟了青岛市京剧团,并担当领衔主演,这对该团是如虎添翼锦上添花,而他的艺术特长也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
那时,作为马连良最佳弟子的他,主演的自然都是马派名剧,有《群英会·借东风》《十老安刘》《胭脂宝褶》《清官册》《春秋笔》《四进士》《串龙珠》《断臂说书》,还有演出了马派风格的《将相和》(言少朋饰蔺相如、桂伟祯饰廉颇)等。由于言少朋对艺术一贯是强调认真执著,精益求精,因而初来乍到的他,尽管是天天有戏,而他是每天都要一丝不苟地过排一番。
此时,年方40的言少朋年富力强,风华正茂,颇有创新意识。除了继续演出马派的骨子老戏外,首先就根据郭沫若的剧作《屈原》改编的剧本初稿(作者:王慧群等),精心进行加工和增删润色,极大增强了此戏的艺术魅力。他在戏中扮演主角屈原,同时还是执行导演,李砚萍配演婵娟。1956年5月,青岛市京剧团以改编的新戏《十五贯》(言少朋主演)和传统戏《挑华车》(韩小楼主演)和《樊江关》(李砚萍主演),参加了山东省第二届戏曲汇演。言少朋和韩小楼双双获得演员表演一等奖,李砚萍、董春伯、王信生、孙蔚理、钳韵宏、林之一、姜振发、张文娟等分获二、三等奖。此时,青岛市京剧团的乐队又有朱明德(京胡)、唐效齐(月琴)、王启斌(司鼓)加盟,真是锦上添花。接着,他们又排演了《春香传》《文天祥》和《铸剑》等戏。
1957年,言少朋与董春伯共同加工整理了传统京剧《赵氏孤儿》,他担任导演,前半部饰演赵盾,后面演韩厥。接着,他还加工整理了《田单破燕》,是导演兼主演,饰演田单。由于这两出戏都是根据传统戏加工整理而成,因而在青岛和天津、石家庄、太原、西安、洛阳、开封、郑州、徐州等城市巡演。跨越六个省,历时七个月,几乎天天客满,好评如潮。第一站到天津,恰恰是言少朋的夫人、女老生张少楼刚参加青岛市京剧团不久的首次亮相,她是以一出余叔岩余派的《李陵碑》而一炮打响。此戏前面是韩小楼的武戏《金沙滩》,最后是言少朋主演马派的《清官册·审潘洪》,既是文武搭配,相得益彰;又是夫妻搭档,耳目一新。这一来,青岛市京剧团顿时轰动了津门等地。就在西安演出的后期,因李砚萍与著名武生周云亮结婚,为解决夫妻分居而调往南京的江苏省京剧团(后一直在江苏省戏剧学校教戏)。当巡演至济南时,梅兰芳的弟子张春秋也从江苏省京剧团调来,成为了青岛市京剧团的当家旦角。
1958年,担任了副团长的言少朋又执导了林之一整理的《史可法》,并担任主演,饰演史可法。他改编并导演的《三家福》《关汉卿》,唐效齐编剧的《方志敏》和改编的《红色风暴》《红旗谱》《苦菜花》,田葆诚移植并导演的《关不住的姑娘》。排演的新戏还有马派的《大红袍》和现代京剧《智擒惯匪座山雕》《比翼齐飞》等。言少朋还学习他老师马连良将老折子戏增头添尾,使整个故事有始有终的编剧手法,整理改编了《薛刚大闹花灯》《宝莲灯》等戏。此时的青岛市京剧团,已经在全国崭露头角。
(三)“言归正传”在青岛
京剧老生中的言派,素以演唱吐字精巧细腻、行腔跌宕婉约、轻巧中见坚实、朴拙中现华丽,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好评。可自从其创始人言菊朋1942年病逝后,却有十多年因后继无人濒于广陵曲散。直到1959年,久已阔别京剧舞台的言派终于得到中兴。从此,言派开始广为流传,以至于脍炙人口。这就应该归功于青岛市京剧团。为此,时为中国戏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的著名剧作家马少波特题写了:“言归正传”四个大字,巧妙利用中国成语表达:言派回归并得以正在流传。为此,我专为此事两次登门拜访了马少波,详细了解“言归正传”的来龙去脉,由此我们也成了爱好相同的忘年交。
马少波告诉我:这是1959年5月,作为青岛市京剧团业务副团长的言少朋率团进京演出。当时确定的主要演出剧目有言少朋主演马派的《群英会·借东风》、张少楼演余派的《搜孤救孤》等戏。他深夜来到剧团驻地看望,当得知这次进京的主演剧目后,就非常率直地对言少朋说:“你是言菊朋的儿子,言派艺术是有很高成就的。现在言派已经中断了,连他的儿子都不唱了,却唱马派,你们是不孝之子!”言少朋答道:“其实,我也想唱我们言门本派,只是怕老师马连良先生不高兴。”马少波当即表示由他出面与马连良联系。他对马连良说:“你的马派艺术传人很多,非常兴旺。可现今言派后继无人,连他的儿子也唱马派,这是不公平的。这一次少朋来,我建议他和少楼唱言派戏,这样比较好。”马连良很是通情达理,表示非常赞成,并要亲自去“把场”。就这样,马少波提议言少朋演《卧龙吊孝》,早就拜言菊朋为师,正儿八经学过言派的张少楼演《让徐州》。马连良还主动把自己崭新的银灰色鹤氅借给言少朋演《卧龙吊孝》的诸葛亮。
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首演的当晚,梅兰芳、马连良、裘盛戎等诸多京剧大师与名家都来看戏,当即在京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于是,阔别京剧舞台近20年的言派戏终于又得到了中兴。周恩来授意马少波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倡导言派,并提议:“可以把言派戏接到中南海演一演嘛!”接着,马少波选定董春伯的麒派戏《徐策跑城》、张少楼的言派戏《让徐州》、梅兰芳的弟子张春秋演《破洪州》和言少朋的言派戏《卧龙吊孝》共四出戏,进中南海怀仁堂给中央领导演出。马少波还非常认真逐字逐句地向我转达了周恩来当时的指示:“过去言派之所以几乎失传,是与唱法比较难学、有些后学者知难而退是有关的。难学,往往是由于艺术上有高深的成就。就是难学越要学,学到手,学到家,继承他,发展他。”马少波说:从此,言派就以言少朋、张少楼为主将,精心排演。还陆续培养了毕英琦、任德川、邢玉民、常和等这些言派传人,言派也就兴旺起来了。为此,马少波还在1959年6月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从言派有后谈起》的文章,予以推荐与赞扬。青岛市京剧团此次进京演出,最重要的是中兴了言派,同时还展现了马派、余派、梅派、麒派等各个流派的剧目,当时就被戏评家与广大观众誉为“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百花剧团’。”
同年10月,言少朋领衔的青岛市京剧团南下演出,先后到了济南、徐州、蚌埠、南京、无锡和上海。一时间场场爆满,好评如潮。广大观众纷纷争先恐后,要耳闻目睹几乎失传的言派戏。
10月25日,山东省委安排为正在济南视察的毛泽东演出言派戏专场,同时观看的还有王稼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舒同(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如冰(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等人。当晚,演出了张少楼的《让徐州》和言少朋的《卧龙吊孝》等戏。演出结束,毛泽东主动接见了言少朋、张少楼、张春秋、韩小楼等青岛市京剧团全体演员,与大家亲切握手,并高度赞扬了言派唱腔。当时,毛泽东还请言少朋清唱《四郎探母》中的名段“杨延辉坐宫院”,张少楼也清唱了言派唱段。其后,在剧团南下的过程,刘少奇、陈毅、贺龙、聂荣臻等中央领导都观看了言派专场,受到了热烈欢迎。
在青岛国庆十周年大庆期间,青岛市京剧团还演出了言派的《伍子胥》《桑园寄子》《汾河湾》等戏。
言派中兴的热潮立即席卷全国。同年的12月17日,在上海举行隆重纪念言菊朋诞辰70周年的活动,1000多位戏剧界名人出席。京剧大师周信芳和言菊朋的挚友、著名花脸陈富瑞先后在会上讲话,盛赞言派艺术的中兴。言菊朋的女儿、梅派名旦言慧珠代表言家兄妹发表了题为《家祭毋忘告乃翁》的讲话,感谢大家对言派中兴的关心与支持。会后,言少朋、张少楼和李家载演出了言派戏,大轴是言慧珠反串老生主演了言派戏《贺后骂殿》。
翌年——1960年,言少朋率青岛市京剧团趁热打铁二下江南,共到八省14个城市主要演出言派戏,历时近九个月之久。这次巡演的剧目,还有该团创作改编的神话剧《宝莲灯》,言少朋担任总编导。他扮演的刘彦昌,融言派婉约跌宕的唱腔和马派的潇洒飘逸做派为一体,独辟蹊径,形成了崭新的艺术风格。言少朋一行在苏州,还为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演出言派专场,戏码是由热衷言派的邓小平亲自点定——言派名剧《牧羊圈》。于是,言派艺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更加深入人心了。
紧接着,他与夫人张少楼等全力以赴,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除《卧龙吊孝》、《让徐州》外,还排演了20多出言派名剧,其中有全部《吞吴恨》(“哭灵牌”、“连营寨”、“白帝城”)《伍子胥》(“长亭会”、“文昭关”、“浣纱记”、“鱼藏剑”)《上天台》《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法场换子》《汾河湾》《战北原》《骂王朗》《法门寺》《李陵碑》等。
对“言归正传”起了关键作用的马少波,还专门给我介绍有关毕英琦唱言派以及他在《杨门女将》用言派老生扮演采药老人的一些情况。他说:“1959年7月,是我带着毕英琦来青岛,让他拜言少朋为师学习言派的。当时中国京剧院四团的《杨门女将》是我主持排演的,原来戏中‘探谷’一场并没有采药老人这个角色,是我提议加上并让毕英琦演,由言少朋教他用言派来唱的。”现在,我们看到的1960年由崔嵬、陈怀皑执导的京剧电影《杨门女将》,就可以目睹并聆听到当时24岁的毕英琦,采用言派来演绎戏中的采药老人的绚丽风采。直至今日,戏中采药老人的唱段已经是脍炙人口了。应该说,毕英琦继承言派是最有前途的。而他却于1974年因病英年早逝,年仅38岁。
1960年,言少朋又与大家排演了《大红袍》《杨门女将》《满江红》等戏。1961年,言少朋被任命为青岛市京剧团团长。他继续带领剧团既到城市,也赴农村演出。除了排演言派戏外,还配合当时“三年灾害”,他在《卧薪尝胆》中扮演勾践。
当时的青岛市京剧团就拥有著名演员言少朋、张少楼、张春秋、董春伯,韩小楼、林之一、刘宝英、钳韵宏、惠玉雯、尹剑秋、王信生、王玉谨、张少禄、徐戎奎等,还有当时年轻的旦角武莲芝和武生曾广发(后曾任山东省京剧院院长)等。确实称得上是“余、言、马、麒、梅、程、荀、尚”多流派的“百花团”。
1962年秋,在上海的言慧珠打算成立言剧团,渴望再进一步大规模振兴言派艺术的言少朋、张少楼夫妇,便决定离开青岛市京剧团调到了上海。结果,言剧团因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施,他们就到了妹夫俞振飞任校长、妹妹言慧珠为副校长的上海戏曲学校任教。言少朋已于1984年10月24日在上海病逝,生死同日的他,正好是70虚岁;张少楼也于2014年9月12日在美国逝世,享年90岁。当年的这些主演如今大都已是驾鹤西去。现在能够继承和传承言派艺术的主要就是我的好友、我们青岛的任德川(1942年生),他也因此获得了京剧终身成就奖的荣誉。
时至今日,青岛的老戏迷是永远难以忘怀曾经非常辉煌的青岛市京剧团。
2017-6-25 青岛“夹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