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龙虎山

标签:
旅游文化游记散文 |
游览龙虎山
吕铭康
(刊于:青岛财经日报
行前,就对龙虎山的有关知识进行了恶补,这是我的旅游习惯。得知这是个道教的发祥地,《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就描绘这里是:“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我顿觉这次可得做好攀爬陡峭高山的准备了,因自己年逾古稀,腿脚又不如年轻人那样灵便,内心则惴惴不安。当我来到龙虎山下时,只见是:奇峰突兀,怪石嵯峨,峰峦起伏,神奇隽秀。但始料未及的是,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自始至终都没有爬山。为什么呢?因为那里完全是悬崖陡壁,一般游客根本无能为力攀爬,我不由窃喜不已。
我们都先登上一条小木船,在龙虎山下的泸溪河上漂流行进,两位撑船者都是中年妇女,她们一前一后用粗长的竹竿撑着河底,齐心协力,配合默契。发源于福建的光泽县北部武夷山区的泸溪河,向北注入鄱阳湖,全长80公里,把上清宫、天师府、龙虎山、仙水岩连成一体,形成了龙虎山旅游观光的道教朝觐的最佳线路。在龙虎山的这段,也叫上清河,流程15公里,这段水路是龙虎山风景区精华所在,两岸峰岩壁立,中间碧水涟漪,山环水转,山明水秀,风景极佳。人们誉之为“秀比广西漓江,美如武夷九曲”。沿途有云台山、象山、圣井山、龙虎山、云锦石、纺锤石、卷积石、仙水岩、仙女献花、莲花石、仙桃石、杵臼石等胜景,以及上清宫、天师府两大古建筑群。归途时,则改坐竹排,蓝天、白云、碧水、丹山尽收眼底,有“山在水中,水在山中”之感,真是“两岸奇山观不尽,一江秀水若画屏”。回程时改乘竹排,则由两位壮汉撑着竹竿前行。河里,还有几条由妇女撑着竹排的流动摊位,小煤球炉上有一钢精锅,里面热着粽子、茶蛋等食物,沿河叫卖,买卖双方在各自竹排靠近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颇具特色,别具风味。
此时此刻,我立即想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八个字。假如不是身临其境,仅凭文字材料,怎知登舟涉水便可游历龙虎山?
最为神奇的是,沿途眺望龙虎山的绝壁上有不少悬棺,大都置于100多米的悬崖上的岩洞。导游介绍,这里有202座悬棺。龙虎山的这些崖墓悬棺群,距今已有2600余年的历史,是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所葬。这些悬棺群镶嵌在陡峭的石壁上,其葬位离水面20至50米以上,高的达300余米。我们在泸溪河隐约地望见大片岩壁上,洞穴星罗棋布,星星点点,或高或低,或大或小,犹如陈列在巨大的历史长廊中的文化珍品。我便格外好奇:那时节并没有什么机械工程设备,而这些古人是如何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才得以把这些沉重的棺木置于这悬崖峭壁的岩洞?时至今日,一直依然是无人能够解开这千古之谜。面对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生喟叹。据说,悬棺是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等省区都有,全是春秋战国时安葬的。这些悬棺往往是安放在陡峭高危,下临深溪,一般人是难以攀登的。
1000多年前,宋代理学家朱熹就曾就此发出疑问:“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宋人王文卿有诗云:“昔人骑鹤上天去,不向人间有蜕蝉。千载玉棺飞不动,空江斜月照寒烟。”当代考古学家郭沫若也发出了感叹:“船棺真个在,遗蜕见崖看”,表示难以解释如何置放悬棺之谜。于是,我联想到近年来《最强大脑》之类电视节目,内中有不少具备超强记忆的选手,他们的智力确实胜于我们常人,拍摄时是有不少专家和广大观众在现场见证,绝无虚假表演之嫌,令人叹为观止,惊异不已。如今尽管已经进入“互联网+”的新时代,而今还是有许许多多神秘事件没有谜底,例如引人注目的UFO。显然,龙虎山悬棺与古人的最强大脑有关,深信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的。这就使我更加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穷极思变”的道理了。
随后,又看了当地艺人表演的名曰:“升官发财”(把棺材升入岩洞)节目,也仅是一种杂技而已,根本不能揭示悬棺之谜,非常低俗!“升官是为了发财”这种邪念,古往今来一直是为某些小人所信奉,直至今日还有不少人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买官卖官,无所顾忌贪污受贿,其最后下场必定难逃法网身陷囹圄,甚而连性命也得搭上。
我为此认为:旅游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同时也能感悟出不少人生哲理。龙虎山之行,更加坚定了我的这个信念。
2016-3-6青岛“夹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