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结识袁世海

标签:
青岛京剧文化历史 |
在青岛结识袁世海
吕铭康
我1950年7岁时就酷爱学唱京剧花脸,第一个唱段就是《盗御马·坐寨》,家父给买来了京剧大师金少山、裘盛戎和袁世海的唱片,就在家里的留声机上跟着唱,并且还莫名其妙地喜欢上金少山的声若洪钟、裘盛戎的韵味浓郁和袁世海的粗犷豪放。于是,后来又跟着袁世海的《黑旋风李逵》唱片,特别欣赏他的“炸音”,于是就学唱了“李逵下山”和“负荆请罪”两个唱段。1956年,13岁的我参加青岛市少年儿童文艺汇演清唱京剧花脸,其中就有李逵“负荆请罪”唱段,完全模仿的是袁世海,而这出戏他一直没有再演。到了现代京剧《红灯记》风靡全国时,他扮演的鸠山更是深入人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金少山和裘盛戎都已辞世,唯有能够有朝一日,与袁世海这位京剧大师面对面直接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临。1998年盛夏,袁世海应邀来青岛举办京剧讲座,而我那时正在青岛广播电台主持京剧节目,便于7月28日上午来到他当时下榻的华天宾馆1116房间采访。不料敲了很长时间的门,才听到他说是刚刚在洗澡,并说感觉比较累,能否下午再来?我因下午有电台直播节目,又恐错失良机,顿时灵机一动:“袁老师,我早在1953年就学唱过您的《黑旋风李逵》,今天要当面请教。”他闻听后,当即打开房门说:“我的《李逵》已经几十年不唱了,现在会唱的也不多,你是会唱?”我很明白,这是一道“面试题”,于是就硬着头皮地班门弄斧唱了“李逵请罪”。他认真听后说:真难得了,你还会唱这段?不过,这最后一句:“这是某性情粗鲁自作自受,我自己承当”的“当”字,我后来已经改成不拖腔了,而是斩钉截铁立刻停住,因为是要表现李逵的敢作敢当。这一来,对我而言我是一个极大的意外受益,当然我们的访谈也就自然一帆风顺了。
时年82岁的袁世海神采奕奕兴致勃勃。他首先说,很喜欢青岛,1932年曾来过青岛演戏,1938年,与吴素秋来青演出《霸王别姬》(吴演虞姬,他演楚霸王),1940年24岁时还与新婚妻子来青度过蜜月,为此对青岛很有感情,这次再来感到非常高兴。他生于1916年,原名袁瑞麟,8岁就拜许德义为师练功学艺,又向吴彦衡先生学习老生。1927年11岁时入“富连成”科班学戏,初学老生,艺名袁盛钟。后改学花脸,易名袁世海。在八年科班学艺期间,勤学苦练,潜心学习前辈及名家的表演艺术。在科班坐科时,就经常与同学裘盛戎(后为花脸大师)、高盛麟(后为武生大师)偷着出去“麒老牌”(即:周信芳,艺名麒麟童)的戏,对他的全本《关云长》入迷。原因是周信芳的戏,非常注重进入角色。演戏就是要演人,这样才能吸引观众。他告诉我:他作为以表演功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就一直在刻画人物上下功夫。他创演的京剧《九江口》中的花脸张定边,好多唱念做打都是采用周信芳的麒派表演手法。他还提到,京剧《群英会》里有杀蔡瑁、张允一场戏。过去是蒋干盗书回来,曹操一看信就怒不可遏立马杀了蔡瑁、张允。他现在觉得有些太匆忙又缺过程。因为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又爱将如命,头脑也不至于如此简单。他认为应当增添这样的情节:曹操急于率领83万人马横扫江南,本就对蔡瑁、张允操练水军耗时太长成效不大而极为不满,这时再看到蒋干盗来的书信,内因与外因一结合,曹操是在暴怒之下立斩蔡、张。再就是当曹操又回过味来懊悔万分时,斥责蒋干的原唱词是:“你本是书呆子一盆面酱,杀蔡瑁和张允损某两将。”其实,曹操还是文学家,一个文化人即便是火冒三丈,也不至于说出这般粗俗的话语,现在就改为:“你不该盗书信还自夸自奖,怎知道兵法中奥妙无常。”这样就显得合情合理,曹操这个人物也就更加栩栩如生地立了起来。在京剧中,以“笑”为例,有大笑、狂笑、微笑、窃笑、阴笑,我们必须从剧情、人物出发。《群英会》中的诸葛亮和鲁肃,虽然都是老生行当,但他们的出场、下场的脚步是有区别的。此时,我不由插言:其实,京剧就是演人的,是“人学”,要演出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感情,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对此,袁世海表示赞同。
袁世海说:京剧必须得常演常新。从京剧史来看,历来如此。大约是在1920年以前,京剧是以老生为主,从程长庚到谭鑫培就是。后来,梅兰芳等“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成了主角。不久,又产生了“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还有周信芳等。而在此时,我们净行(花脸)也在夹缝中崛起。这首先要感谢我的老师郝寿臣先生,他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演曹操,就有那近百字的大段独白:“尤之为物,能大年小,能升能隐。……玄德公,你久历四方,必深知天下英雄,请道其详,操愿闻一二。”这独白的前半部分完全是《三国演义》的原句。而我的老师念的是那样的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颇具感情,每次都要赢上三个好。这真是太绝了!此时此刻,袁世海便一鼓作气念出了这大段独白,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确实是精彩绝伦,我能耳闻目睹此情此景,可谓三生有幸!接着,他又提到:净行崛起的还有侯喜瑞先生,他是以气魄取胜。《盗御马》“盗马”中的窦尔墩有一句念白:“此乃是天,助我成功也!”侯老在这后三个字的动作是:双手捧着髯口(胡子),搭啊右肩,再用右肩肘把髯口扔起来,左手搂住,右手拍腿,然后跳出大拇指。这完全是一气呵成,声情交融,令人叫绝!还有“十全大净”金少山先生,此公与梅兰芳合演《霸王别姬》而赢得了“金霸王”的美誉。记得他1937年回北京挑班的首场演出是《连环套》,他的窦尔墩。那晚的场内场外是满满的人,他一张嘴连戏园子外面都能听得一清二楚,那时可没有什么麦克风等扩音设备啊!这就叫作“声震屋瓦”。京剧花脸的崛起,郝寿臣、侯喜瑞、金少山他们三位前辈是功不可没。我们今天的演员一定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高超的艺术来争取观众,否则谈何振兴京剧?
在谈及提高京剧演出水平时,袁世海告诉我:他当年在“富连成”坐科,不管是什么行当,就都要听和学,博采众长嘛!他们是看得多,学得多,演得多,视野开阔,谁都会个百来出戏。而现今的京剧演员,有的就会那么几出戏。继承不是照搬,老一辈名家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是白玉有暇。假入良莠不分,把瑕也学来了,岂不是令人啼笑皆非?接着,袁世海又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他最初郝寿臣老师,这不仅是他的艺术,而关键是他孜孜不倦地对文化的学习和追求。郝先生只要有时间就在家闭门读书,读得最多的就是《三国演义》。
这次在青岛的采访,使得我对京剧艺术有了更加进一步的了解。可惜,一个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总不能耽误年愈八旬老艺术家的午饭和休息。临别时,袁世海主动给我留下他北京住所的电话,欢迎我经常与他交谈,这更使我喜出望外。
时隔不久,我就几次给袁世海电话问候和求教,他是有问必答非常健谈,并且总是滔滔不绝言犹未尽,使得我都非常过意不去。2000年6月,我兼任《老年生活报》副刊主编时赴北京采访,他在电话中表示非常欢迎,而且把他住所的地址以及周边的标志,非常详细地告诉了我。这次也是上午去的,他为了让我的采访不受干扰,连家里电话插销都拔掉了。为了强调京剧演员要有文化,他从抽屉里找出珍藏的京剧泰斗、当年担任“富连成”总教习萧长华老先生送给他的《群英会》:“你看,我们的老先生多么不简单。要演好戏,就得有文化,多读书!”就这样,整整采访了两个小时。这又使我受益匪浅!我深感袁世海的谈话特点是:没有什么大道理,总是列举一些他耳闻目睹的一些具体事例,而其深刻的含义也就不言自明寓于其中了。回来后,我写就专访《壮心不已的“活曹操”》在《老年生活报》上发表,在文章开头就引用了曹操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形容他老人家。他收到我寄的样报后,还来电话表示满意,不料想两年多后的2002年12月11日,京剧大师袁世海因病去世,享年86岁。他的音容笑貌,始终历历在目,却永远不能得到他的教诲了……
2019-1-13 青岛夹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