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影星程之相识在青岛

标签:
历史文化青岛 |
与老影星程之相识在青岛
吕铭康
(刊于《半岛都市报》2013、3、18—A27版)
著名影星程之(1926—1995),祖籍湖南宁乡,生于湖北武昌,书香门第出身,1928年迁至上海定居。他1947年就涉足影坛,到1994年已在许多电影扮演角色,多是“反派”,并还拍过电视剧。他的儿子就是一度风靡电视荧屏的程前。80年代后期,我本想与熟悉京剧花脸的程之合作创作电视剧《裘盛戎》,并由他扮演主角京剧大师裘盛戎,但因种种缘故而终成泡影……
意外相识
这次,我闻讯后连忙奔往黄海饭店,一敲房门出来的竟是也是我仰慕已久的老影星程之。他告诉我,陈述已于昨天提前回沪,事前他已经听陈述提及过我的一些情况。由于我早就知道程之熟悉京剧,酷爱花脸,其父又是鼎鼎大名的京剧名票程君谋。上世纪60年代初,就买到了由他为其父程君谋整理的京剧《空城计》的剧本,并看到他在一些电影里演奏京胡的镜头,显而易见他是地道的京剧内行。之前,又看了他改编、导演、主演与京剧有关的三集电视剧《名优之死》,而我也喜好京剧花脸。于是,我们的话题就是京剧了。这一来,共同爱好使得我们的交谈非常投机。他那年是61岁,这就是我们的第一次相识。
书香门第
不久,我接连几次到上海出差都与程之见面,话题自然还是京剧。他3岁便随家由武昌迁到上海。父亲程君谋(1893—1993),是非常著名的京剧研究家,尤其擅长谭鑫培的老谭派老生。曾灌制、出版唱片十余张,并整理、出版潭派代表剧目多出,毕生致力于京剧艺术的研究和实践,吹拉弹唱样样都行,曾和荀慧生、程砚秋同台演出,有“活孔明”的美称。后来,几乎所有的京剧大师或京剧名伶来沪演出,都要登门拜访程君谋。程之从小深受家庭影响,6岁那年,就无师自通会拉京胡。父亲见他很有点“灵气”,便教他操琴和唱花脸。程之9岁就和京剧界老前辈徐其秀合作,上电台播唱《李陵碑》,被誉为能拉会唱的“小大花脸”。
程之于1984年导演并主演的两集电视剧《名优之死》,是他一生中影响最大、获得好评最多的一部作品。经过半年的辛苦拍摄,1985年春《名优之死》热播,大家都被著名程之那炉火纯青的表演技艺所倾倒,立即是好评如潮。京剧大师袁世海和京剧名家谭元寿等都予以高度赞扬,并说没想到程之的老生也唱得如此之好。前辈报人徐铸成称赞程之,不仅“唱腔一宗谭派老腔,还带了几分余(叔岩)味”;而且“装龙像龙,装虎像虎”地演活了一位“忠于艺术”的京剧老艺人。许多观众来信、来电,对《名优之死》给予了最高的评价。此外,由于导演程之选定京剧演员出身的影星王馥荔主演刘凤仙,不但使台上彩扮的“苏三”与“穆桂英”,唱做俱佳,而且使台下的“凤仙”,亦演得善良虚荣而亲情眷眷,真实可信。
计划合作
由于程之拍摄的电视剧《名优之死》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良好印象,于是我就萌发了与程之共同创作电视剧《裘盛戎》,并由他亲自扮演京剧大师、裘派花脸创始人裘盛戎。原因是我酷爱裘派花脸,80年代初到北京出差,尽管裘盛戎已于1971年病逝,但我还是经常借机到裘派花脸艺术创始人裘盛戎的故居,多次采写过当时还健在的裘夫人李玉英与子承父业的裘少戎。我还应裘夫人之约,安排她的两个女婿当时所在的北京风雷京剧团来青岛演出,而且是天天满场,理所当然与裘家很有交往。
在我与程之结识后,发现他的脸部颧骨比较高,本人就唱花脸,裘盛戎当年来上海演戏时,就必登门拜访程之的父亲程君谋。他与裘盛戎都唱花脸,惺惺相惜,感情自然深厚,彼此都是称兄道弟。因此,我就当面向程之提议共同创作电视剧《裘盛戎》,剧中五六十年代的裘盛戎就请程之扮演,并由他亲自导演,青年时的裘盛戎的演员就是其子裘少戎。同时,拟约请青岛京剧团的钳韵宏(裘盛戎的大弟子)为艺术顾问。程之立即表示非常赞同,并由他去联系有关电视台拍摄与资金赞助。
2013-3-12青岛“夹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