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东三省官署沿革
(2021-04-10 22:31:14)分类: 奉天现代民族工业奠基人张志良 |
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后金政权,都城地址几度变迁。
明天启五年(1625)努尔哈赤将后金都城从辽阳迁往沈阳,当时,也称沈阳为“沈京”。
明崇祯七年(1634),清太宗皇太极颁旨,改沈阳名称为“天眷盛京”,简称“盛京”。
明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改后金国号为清。
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朝入主中原,迁都北京,盛京成了陪都。
陪都这种独特的城市身份,决定了盛京城有北京一样的都城特征,设户、礼、兵、刑、工五部,但是各部不设主官——尚书,只设二把手——侍郎。设“内大臣”为陪都最高官职,做为盛京总管,留守盛京,并管理东北地区的军政事务。因为那时东北的汉人很少,由陪都职能部门管理完全可以胜任;而满洲旗人历来是由八旗制度这个亦军亦民的体制来管理的。
清廷从1644年入主中原始,直至1907年止,在东北地区,不实行关内的行省制(最高官员为总督、巡抚),而是军府制,即东北(各省)的最高长官主要职责是负责地方的镇守防卫,行政事务是兼职。
清顺治三年(1646),盛京陪都的内大臣及五部机构全部撤销。东北地区的最高官职改为盛京昂邦章京(满族名称,意为将军。)。盛京昂邦章京掌管东北地区一切军政事务
清顺治十年(1653),在吉林宁古塔将当地驻防长官改为“宁古塔昂邦章京”,从这时起,东北地区有了两个最高长官;今辽宁省地区的军政事务归盛京昂邦章京管理;今吉林和黑龙江等地区统归宁古塔昂邦章京管辖。那时候吉林地区和黑龙江地区地广人稀,两地区的人口加起来也没有辽宁地区的人口多,所以宁古塔昂邦章京虽然管辖的地区面积大,实际事务要少,其重要性没有盛京昂邦章京大。
由于昂邦章京是武职官员,行政事务不甚擅长,而且精力有限,后来,东北地区经过关内不断向关外移民,人口越来越多,老百姓的日常事务,昂邦章京衙门就管不过来了。
于是,清顺治十四年(1657),在盛京城里,清廷在昂邦章京衙署下面又设一奉天府,主官名称为奉天府尹。“奉天”寓意“奉天承运”,这也是辽宁及沈阳又名奉天的由来。奉天府管理奉天(辽宁)的行政事务。
清康熙元年(1662),盛京“昂邦章京”官署衙门迁往辽东,因此,改盛京“昂邦章京”这一满族官职名称为汉族名称“镇守辽东等处将军”,简称“辽东将军”。
同一年,“宁古塔昂邦章京”改称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
清康熙三年(1664),清廷在广宁(今辽宁北镇市)设立广宁府,后来广宁府衙移驻到今辽宁锦县那个地方,所以改广宁府为锦州府,锦州府归奉天府节制。
晚清时又陆续设立新民府(厅)、昌图府(厅)、洮南府、海龙府(厅)、凤凰直隶厅、兴京直隶厅;后设立的这六个府(厅)的辖地有许多现在是吉林省的辖地。还设立了辽阳、复州、金州、宁远、义州、辽源、岫岩七个散州,及营口一个散厅。
同年(1664),清廷在奉天府下设承德县,管理盛京城外京畿地区老百姓事务。以后又陆续在全盛京地区设立许多县。
到1907年东北地区改制为止,盛京(辽宁)地区共先后设立承德县、抚顺县、开原县、铁岭县、海城县、盖平县、辽中县、本溪县、锦县、兴城县、广宁县、绥中县、镇安县、彰武县、通化县、怀仁县、辑安县、临江县、安东县、宽甸县、安图县、抚松县、东平县、西丰县、西安县、柳河县、奉化县、怀德县、康平县、靖安县、开通县、安广县、醴泉县、镇东县共34县,其中有些县现在是属于吉林省辖区。
清康熙四年(1665),“镇守辽东等处将军”又改称为“镇守奉天等处将军”,简称“奉天将军”。
清康熙十五年(1676),“宁古塔将军”奉旨移驻吉林乌拉(又称“船厂”,今吉林市),所以,后来人们也称宁古塔将军为吉林将军、船厂将军。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廷在黑龙江省地区初设“黑龙江将军”,从此时起,吉林省地区和黑龙江省地区分治;“宁古塔将军”不再对黑龙江地区负责;东北地区就开始有三个最高主官了,东北三省的雏形形成了。
清乾隆十二年(1747),“镇守奉天等处将军”官署衙门又迁回盛京,于是,这个官职又改称“盛京将军”。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宁古塔将军正式更名为“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将军”,简称“吉林将军”。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东北地区实行行省制,撤除“盛京将军”,改设东三省总督,统管东三省军政。并设奉天巡抚。
同一年,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也均裁撤。改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为吉林巡抚、黑龙江巡抚。
清宣统二年(1910)奉天巡抚一职撤销,由东三省总督兼奉天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