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火柴企业的较量

标签:
张志良张惠霖张惠临张学良 |
分类: 奉天现代民族工业奠基人张志良 |
《奉天现代民族工业奠基人张志良》连载四十
中外火柴企业的较量(本书二级标题即小标题)
1925年内,在张志良的主持下,奉天惠临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和营口的华资火柴企业关东、甡甡、三明3家工厂组成奉天火柴同业联合会,会址设在惠临火柴公司总厂内。
原来奉天省的火柴主要依靠进口,1921年进口火柴48564箱。可是通过张志良创办惠临火柴公司成功,带动了其他华商开办火柴厂的热情,几年功夫,奉天省的火柴市场基本达到了本国产品自给,1925年奉天省只进口了945箱火柴。可是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却出现了火柴产品过剩的情况。
当时在东北共有中资、日资火柴企业10家,每年生产50万箱火柴,而东北地区一年只能消费30余万箱火柴,火柴产品已经过剩。 所以,东三省商联会会长张志良组织吉林、长春、齐齐哈尔等地火柴工厂,组成东北火柴同业联合会,联合会经过开会商议,划定了各火柴企业的销售地域,避免恶性竞争。
1925年起,瑞典外资开始虎视中国火柴市场。当时瑞典火柴产品垄断世界大多数的火柴市场,有“世界火柴大王”的称号。这时的瑞典瑞中洋行以成本一半的价格向中国倾销火柴,它宁肯暂时赔钱,也要先占领中国火柴市场。结果瑞中洋行做到了,瑞中洋行在中国的火柴销售量三年间增加七倍,占领了中国大多数地区的火柴市场,并开始向东北渗透。瑞中洋行首先收买了日本企业在东北吉林、大连等地的火柴厂的股份,后来又在吉林建厂,生产火柴杆、火柴盒。接着便要在沈阳建厂,开办瑞典火柴厂。
在瑞典火柴排挤我国民族火柴工业的形势下,奉天省营口的火柴厂受到的冲击最大,因而奉天省商联会会长张志良让营口总商会以其名义给国民政府农商部呈文,建议对瑞典火柴商征收屯并税:“查瑞火柴公司,以雄厚资本,压迫我华火柴业,久有宣传,自在大连设厂制造之后,愈形露骨。近又在吉林合并日本经营两个磷寸会社,势焰益张,造出之货,减价出售,以期制我死命。我华商为保持利权起见,曾组织东三省火柴同业联合会,以谋共同抵制。一方请求官府当局严行禁阻,不得再行设厂制造。其制造之货,每箱成本约在六元以上,而售价平均不过四元左右。实力压迫,野心侵略,勿庸深讳。若不急筹根本解决,我华火柴前途将无噍类矣。自非征收屯并税,不足以资抵制,而保利权。”最终,在我国官、商两界的共同努力下,瑞典火柴的倾销势头被扼制。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29年,瑞典火柴商利用“挂羊头卖狗肉”的手法,以在中国取得特权的英国办厂为名,强行在商埠地修建厂房,企图开办瑞典火柴厂。
这一来,惠临公司又面临生死攸关的新挑战。这是因为瑞典火柴大王是跨国公司,实力相当雄厚。它如果在东北建厂,会大幅降价倾销产品,直至把中国人办的火柴厂全部挤垮。然后再把火柴价提上来,以达到独霸市场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这一招只有实力强大的火柴大王才能办得到。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张志良向东北政务委员会上告。
当时张学良主政东北。张志良公开揭露瑞典人以英国名义办厂的阴谋。张学良从本地利益出发积极支持发展民族工商业,还会考虑到与张志良很深的私交,遂令辽宁省政府断然驳回瑞典商人所谓“英国办厂”要求。1930年8月,东北政务委员会发布《东北火柴专卖条例》,组建东北火柴同业会,并在税收上对中国火柴厂实行某些优待,这就沉重地打击了日本、瑞典火柴商,使“惠临公司”在地方政权的保护下,继续得到长足发展。
日本的侵华战争,使惠临火柴公司的生产和经营受到很大破坏。抗日战争结束后恢复了生产,但当时原料电力短缺,火柴的生产也只能断断续续。沈阳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就恢复了生产。惠临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改为“惠临火柴厂”。
新中国建立初期,老百姓经常使用的仍然是“惠临”火柴。新生的惠临火柴厂为辽沈地区经济恢复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惠临火柴厂生产的红光牌火柴
1956年,全国火柴工业实行调整,惠临火柴厂迁往营口,与营口火柴厂合并。至此生产经营了三十多年的“惠临火柴”告别历史舞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