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晓声:我眼中的《虎石台》

(2018-09-03 15:06:46)
分类: 张惠霖家族人物传记和轶事

《虎石台》这部长篇小说是我的十二堂叔张治贤和我的堂哥张釜所著。以下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梁晓声为这部小说写的序言。

梁晓声:我眼中的《虎石台》

http://d.ifengimg.com/w23_h23/p0.ifengimg.com/pmop/2016/1222/77F57AABB9FBBB0D8672596E28DA4207F2F28774_size72_w300_h300.png时代文艺出版社 <更多内容2018-09-01 14:38:23

http://d.ifengimg.com/w600/p0.ifengimg.com/pmop/2018/0901/74EFDA24BA952E3FDA5C99B4D205C87DCAD934B0_size92_w1080_h1080.jpeg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8/0901/BEB90FC4C7F0EBF8F924D46E26702A5C63094DA7_size7_w255_h56.png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8/0901/BEB90FC4C7F0EBF8F924D46E26702A5C63094DA7_size7_w255_h56.png

梁晓声

我眼中的《虎石台》

按:本文为梁晓声先生为《虎石台》所作的序,标题为编者所加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8/0901/7E76266435CDECA0A3C56940578C614A2E56C8B7_size13_w560_h182.png

案头这一大摞书稿,是长篇小说《虎石台》。东北作家评价东北作品,我给两个字“厚”“重”。

作为叙事体作品,《虎石台》所记,时间跨度数十年,从民国到伪满洲国,再到新中国建立;就空间表现而言,从鄙陋山村,草莽绿林,到繁华都市,市井生活,可谓头绪繁多,丰富多彩。但《虎石台》却能把这些结构成一个整体,不枝不蔓,张弛有致,叙述得体,形象鲜活,故事动人,又不失宏大叙事的气势。因此说,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堪称上乘。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8/0901/5765241EDF1CEBA75A2DA0FE1806B1055994AE40_size13_w560_h183.png

这部长篇令我刮目相看之处有四。

其一,在我的记忆中,近百年内,东北三省作家笔下,少见煌煌百万言近当代题材的长篇小说问世,《虎石台》或许是第一部。果而如此,当属此前未曾有之。

其二,近百年内,东北三省出版社出版东北三省作者之百万字的近当代题材长篇小说,当属此前未曾有之的出版现象。在当前出版界遭遇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下,确实十分钦佩时代文艺出版社诸同仁的胆识和勇气。

其三,放眼国内,时间跨度较长的长篇小说,固不算少。我本人目前正写的《共乐区的儿女》,也是此类长篇——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今天,比《虎石台》的时间跨度还要长。但《虎石台》的时间跨度有一特点,即跨越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分界,实现了近代题材与当代题材的过渡性结合。当然,国内此类长篇不少,特别是一些家族历史小说。

然而,在地域性上来说,《虎石台》又是此前未曾有之的宏大叙事作品。所谓“满洲国”,乃中国近代史之特有现象,这使得东北三省的抗日活动,土匪绿林现象与一般民众生态乃至一切一切,都与全国别处有不尽相同之处。而对于总貌的不同,《虎石台》予以了生动形象的表现。

一部长篇小说,本身时间跨度长,结合了从近代到当代的两种题材特征,而且已沉淀了六十余年,并由父子两代人来完成,此文学现象肯定也是此前未曾有之的。这四个“此前未曾有之”的特点,从体量、题材上,决定了作品所应有的历史厚度。厚并不等于重,题材固然难以忽视,但最重要的还是作品的文学价值。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8/0901/FFC43723F9996B8D6D0CA41E530927475AE900B9_size42_w400_h565.jpeg

《虎石台》内文页

《虎石台》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文学性叙事语言与地方民间语言方面,着意向后一种语言风格靠拢,并兼顾了语言的文学性。所追求的分明是一种“文”“野”结合的语言。此种叙事语言的风格,实际上是对小说史性的“正”与“野”的兼顾。而所谓“正史”,大抵出自文人笔下,文学色彩自然强些,却往往也因而给人以“文人记忆”,而非“民间记忆”的印象。

《虎石台》似乎有意向“民间记忆”靠拢,即写民间事,用民间语,成“野史”文体。

《红楼梦》是文学语言叙事的经典,写刘姥姥、焦大、司棋等底层人物,也皆用了很文的笔法;而《金瓶梅》则相反。《西厢记》是特文学语言的;《三言二柏》的文字就与之相反了。京剧是民间故事也要雅唱的,如《苏三起解》《打渔杀家》《十五贯》;评剧则有所不同,揉入了民间语言。

我读《虎石台》时不由得会想,换一种我认为的较文学甚至特文学的文字来写,效果会怎样?实际上,我反复这样自问,而所自给的结论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所失便是——“民间记忆”或曰“民间叙事”的文本价值取向将大打折扣。

小说的语言风格与其文本的价值取向是“配套”的。进言,要将小说写成《三言二柏》式,一定是那样的而非《红楼梦》式的语言。

《虎石台》的语言风格粗粝、粗犷而不粗糙;细读,行文不多一字,不少一字,北方民间语言信手拈来,应用自如。使小说在文字特色上打下了不可度让的极其鲜明的特别地道的“北派”特征。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8/0901/97DE6D77C89BD4BCE8F11E37720F8BEA40E3689A_size42_w400_h565.jpeg

《虎石台》内文页

《虎石台》采用了发散式的结构方式。换言之,是展扇式,而非蒜瓣式的、剥洋葱式的。如同折扇缓缓展开,其上字也罢,画也罢,从容呈现,格局逐渐放大。

小说中事关民风民俗的场景、事件随处可见,构成了《虎石台》显著的艺术特色。乡村中的世俗民风,是村落文化的载体,或者说它就是村落文化本身。而在美学或审美意义上,它又是村落社会美的一个重要表征。淳朴的民风民俗,乃是村落审美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我们通常所说的乡村文化变迁,实际上就是世俗民风的变迁。这种变迁的规律是,旧的世俗民风,戕害人性,违反民意,阻碍进步,于是就有了旨在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这一点在《虎石台》中反映得比较充分。

《虎石台》在人物塑造方面是成功的,几十个栩栩如生的主要人物跃然纸上。正像书中道士黄半仙所言,虎石台乃藏龙卧虎之地,意即小山村中有许多高人,就是在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

http://d.ifengimg.com/w600/p0.ifengimg.com/pmop/2018/0901/0FCDEBF390B544B0252E739EFB84F794A2FC88B7_size195_w1080_h1080.jpeg

小说最大的突破,是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支撑者——乡绅和乡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主、粮户和财东。中国历来实行秦政,亦即郡县制,皇家的管理只到县一级;广大基层乡村的管理实行乡绅体制,实际上是一种村民自治。由此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乡绅文化。书中八大堂口的八大乡绅,性格迥异,各有特色,一改当代文学中这类人物的程式化和脸谱化,从而对东北农村的乡绅政治和乡绅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是此作区别于同类题材的一大亮点。

活跃在《虎石台》中的各色人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是他们都生活在由特定的民俗民风构成的文化历史当中,而正是这一点,使作品能够把恩格斯所说的历史批评和美学批评有机结合起来。例如书中塑造的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女子,像陈寡妇、陈帼英母女,像石妈、黄氏,像夏大丫、王氏,像尤老娘、姜大妞,等等,这些女性无论尊卑贵贱,美丑妍媸,身上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文化内容,我们会从她们身上较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和历史。

用六十年时间反复锤炼的一部长篇小说,在中外文学史上不多见,今后也不会再见到了。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只能产生于那种奇特的时代,由此,我们要格外珍惜它。

2016年.隆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