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夏天我女儿考上了沈阳市最好的初中——东北育才学校

分类: 历史的光影 |
《历史的光影》之十三
1996年夏天,我女儿就要小学毕业了。
沈阳市最好的初中是东北育才学校,在1996年的春天,东北育才学校发布了当年的招生简章。
▼东北育才学校1996年招生简章
从上面的《招生简章》第三页的红框内的内容可以看到,报考东北育才学校需要毕业的小学校推荐,按毕业生人数的5%推荐,再加上鼓励名额。
推荐什么样的学生呢?《招生简章》上面没有说,但是所有人应该都知道,肯定是推荐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女儿的班级有50人左右,按5%应该有2——3个推荐名额。因为女儿所在的沈阳市实验小学是个教学质量比较高的重点小学,往年考上东北育才学校的学生比较多,所以1996年的鼓励名额应该比其他学校要多。这样算来,每个班级至少摊上3个推荐名额,应该不成问题。
我在以前的博文说过,我女儿在班级的学习成绩大多数的时候,是排名第一的,所以,我女儿被推荐,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是,所有的家长,谁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上东北育才学校上学呢?如今第一步,必须被推荐上,而推荐的权力掌握在班主任老师和学校领导的手上。
不用我说,大家比我还明白,在中国,一旦有些事情和权力挂上钩,因为存在着利益交换,人们就罔顾原则了。
像这个学生谁学习更好的问题,就可以胡说八道,不实事求是了。
女儿的班级,当年到底摊上几个名额,我一直也没打听。
总而言之,我的女儿居然没有列在被推荐报考东北育才学校的名额之内。
我在以前的博文介绍过,我母亲退休前,在一所小学当教师,沈阳市实验小学的朱成升书记是我母亲退休前的学校的同事,所以和朱书记也算是熟人了。
在社会上,会和人处关系,到底是不是能耐呢?恐怕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认为,这太是个能耐了!
可是,我却没这个能耐,我一般是这样处的,和熟人处来处去处生了,和生人处呢?那就不用说了,一猜就能猜着。我老伴比我强点,但是也强不到哪去。
一听说女儿没被推荐,就寻思问问朱书记吧。可是朱书记不知猫哪去了,我没有找到。或者朱书记根本没猫,只是我去的时候,恰巧他没在。
早就听二姐说起过她的小学班主任老师张文瑞,二姐上小学也是在我女儿这所学校,不过那时的名称是沈河区大西路第四小学,我二姐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学习成绩特别好(二姐在小学时,是少先队大队委员,三道杠。),而且颜值又超群,所以,张文瑞老师非常喜欢二姐。多年以来,二姐一直和张文瑞老师保持联系。
我既然没找到朱书记,我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二姐,因为我知道,张文瑞老师已经在沈河区大西三小学当书记许多年,和实验小学朱书记,官是一样的,而且都是在沈河区,这些年教育局开会的时候,应该是经常碰面,再熟头八脑不过。
果然,二姐和张文瑞老师说了以后,实验小学就给了我女儿一个名额。后来女儿的班主任老师告诉我老伴说,朱书记把自己掌握的一个名额给了我女儿。
就是女儿的这个班主任老师,此前把本应给我女儿的名额给了另一名同学,后来那个同学没有给青睐他的老师争气,分数不够,没有被东北育才学校录取。
而我的女儿却是众望所归的考上了东北育才学校。
我在此前的博客文章中说过,女儿这些年总是一帆风顺,到处遇到绿灯。要不是二姐认识这个张文瑞老师,女儿的这个报考就被耽误了。二姐在这件事上,立了一功!
▼女儿的准考证
▼女儿在东北育才学校学生宿舍的床位卡片
我在《历史的光影》系列博文中,介绍了女儿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女儿拉手风琴、参加学校舞蹈队演出、参加学校合唱团到北京演出,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担任少先队中队干部,等等,这些因为缺少参照系,可能无法证明为出类拔萃(人家可能不服气)。
但是,女儿考上了沈阳市最好的初中——东北育才学校,这就足以表明了,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沈阳市每年毕业的小学生应该有几万人,可是东北育才学校每年只能招收几百名学生,这是十足的百里挑一。能够考上东北育才学校,就如俗话所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不言自明的优秀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