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家人1991年的老照片

分类: 历史的光影 |
《历史的光影》之六
本文添加照片之前,先要补叙一些文字。
这些文字要从几年前写起。
我的女儿是1983年9月下旬的生日,在家里度过了2年零多半年的舒适的岁月以后,在1986年夏天的时候,决定把她送往幼儿园。
这所幼儿园是我家附近的沈阳市148中学(现在沈阳市实验学校中学部的前身)幼儿园,大家知道,多数小孩子一开始都是不喜欢上幼儿园的,刚开始的那几天,每天早晨,女儿都要哭泣。慢慢的才逐渐适应下来。
因为我女儿颜值爆表,又兼特别聪明伶俐,而且她还天生独有一种言语无法形容的别的小朋友不具备的类似于国宝大熊猫一样的娇憨可爱特质,所以,在这所幼儿园,女儿受到上下一致的喜爱。
一转眼到了1989年的春天,距离女儿上学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于是老伴高瞻远瞩,开始运筹女儿上小学的选址。
沈阳市儿童的入小学年龄,原来是六周岁。后来由于适龄儿童增加,学校容量不够,于是,沈阳市大概从1987、1988年代开始,将小学入学年龄改为七周岁。按照这个规定,如果弄得好,我女儿可以在1990年上小学;如果弄不好,我女儿就得1991年才能入学。
沈阳市那时候就是遵循就近入学的原则,按照学区设置,我家属于沈河区大西五小学的片区,大西五是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学校了(不好意思说人家学校不好,只能以“普通”称谓。)。先不说教学质量,单说学校环境的硬件吧:教室全是小平房,冬天可能没有暖气,只能烧炉子取暖;不大的操场,没有沥青或者水泥硬覆盖,全是土路,下雨天一片稀泥没脚。
在离大西五不远的地方,座落着沈河区大西四小学,这所小学的软硬条件,与大西五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有一幢三层的教学楼,安装有暖气设备;除了教学楼内的卫生间外,学校还设有其它平房厕所,厕所内也有暖气;操场是沥青地面。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西四的校长王东女士,锐意改革,发明了一种叫做“幼小衔接”的方式,来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使祖国的花朵们还没有进入学校之前,就在某些文艺方面有所学习和历练,这肯定会使儿童们如虎添翼,在入学以后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中,要比别人先行一步,受益良多。
这种“幼小衔接”的方式,就是在学校成立一所幼儿园,招收距离上学还有一年以上的时间的学龄前儿童,幼儿园的孩子们学习各种简单的文艺知识和技法,掌握各种乐曲的初步演奏方法。到了上学年龄以后,这些孩子直接就到大西四小学上学。这个“幼小衔接”的教育方式得到了沈河区、沈阳市教育界领导的高度重视,做为一种优秀的改革成果被充分肯定,后来这个新鲜经验在全国也受到了相当的赞扬。王东校长成为了沈阳市教育改革的先进人物。
1989年的春天,我老伴英明的把女儿送进了大西四小学幼儿园,进园时要进行一些测试和面试,幼儿园的侯美琴园长和其他老师都对我的像骄傲的小公主一样的女儿十分的满意。于是,我的女儿进入了幼儿园的手风琴班,本来是比较倾心于小提琴,但是幼儿园没有设立小提琴教学,所以就选择了手风琴。在上一篇博文中,写到我的女儿1990年4月6日在我的工作单位表演手风琴独奏,就是在这所幼儿园学到的演奏技法。
我女儿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了一年多以后,时间进入了1990年适龄儿童入学的时间节点,我女儿是9月下旬的生日,所以,严格来说,我女儿是不够入学资格的。
但是,我们都希望女儿在当年入学,不想因为只差一、两个月就晚一年上学。
我就到学校找王东校长投石问路,王校长回答的模棱两可,在问话的同时,在房间里另有一位戴眼睛的中年人笑容可掬的主动和我搭话,他说他是这个学校的书记,我就瞅这个人眼熟,但是想不起来是谁。从校领导办公室出来后,我在走廊里遇见一位教师,我就问她,你校的书记叫什么名字?她说叫朱成升。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母亲退休前的学校大西街小学的教师同事。其实和朱书记原来也并不熟悉,只是在1974年和1975年的时候,有两段短暂的时间段,他和学校其他教师参与动员我下乡,我们才熟识。
以下添加一大段我的忆苦:
说起我下乡的事情,是我前半生中最大的奇耻大辱,至今我耿耿于怀,没办法,谁让我一生平安,没有受过更大的委屈呢?为什么说是奇耻大辱?嗨,别提了,到现在想起这事,我就脸红,羞愧于我和母亲怎么那么老实和窝囊,让他们那样的欺负?我当年中学毕业的时候,我家已经有两个姐姐于1968年下乡,家里剩下的全部3口人是:我,我85岁的姥姥,54岁的妈妈,再无其他人。
我再告诉你那年毕业分配的去向,你就更惊讶了,那年是一半留城分配工作,一半下乡,而且明文规定家里有两个下乡的哥姐的留城,家里只剩一个子女的留城,当然这个政策没有传达到所有人,只是掌握在老师以上的掌握分配权利的人手中。后来那届毕业生实际结果是百分之六、七十留城分配了工作,只有少数人下乡,这些下乡的都是比较朴实,不会整事的人。
我现在举个例子,你就知道弄虚作假分配留城有多容易,我老伴的哥哥也是那届毕业,他在家里是老大,下面有三个弟弟妹妹,对照政策,是不是不符合留城条件?但是他让一位有病的亲戚代替体检,因而轻松的办理了因病留城。我老伴的哥哥和父亲都是老实巴交的实在人,但是架不住有样学样,所以大家做起假来都是驾轻就熟。只有我和我母亲不会变通,所以至今我想起来就骂我自己死脑筋,缺心眼。
现在网上一天到晚的骂,都说现在不公平,依我看,文革年代比现在还不公平,比如现在国家有低保政策,一般没人敢搞掉包。
我当时那样的条件,却被分配下乡,像我这样耿直的人怎么能任由他们摆布,当然是不去了,这帮人也不来动员,因为他们也心知肚明,我是不应该下乡的,只不过为了给自己的亲信争取留城的名额,只能是把应该留城的人挤兑下乡,至于我去不去,反正已经把留城的名额从我这里剥夺过去了。
过了半年多,负责我们的工作部门搞纠偏,要给我分配留城工作。可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一个下乡的姐姐抽调回城,于是又不给我分配了。因为纠偏不是平反,只是根据情况酌情处理,你具体情况变了,人家就可以不照顾你了,把这个名额又给别人了。第二年,我另一个姐姐也抽调回城,所以更不会给我分配城市的工作了。
这时已经由母亲单位大西街小学负责对我的管辖,他们既然没有给我分配城市工作的权利,只好动员我下乡,后来我就听了他们的,下乡了。这就是我和朱成升书记相识的由来。
忆苦结束,接着叙述我女儿上小学的故事:
由于王校长并没有明确表示接收我女儿上学,我心里也不托底,深怕耽误了,心里比较着急,于是又找到了另一个方法。
早就知道我下乡时的大队青年点带队干部马孝阳老师当时担任沈河区教育局局长,很多青年点的同学都去找马老师叙旧,我是腼腆的人,不热衷于交朋友之类的事,所以自从1977年一别,再没有见过马老师。
这时想起,应该去找马老师。来到沈河区教育局后,人家告诉我,马局长刚刚调到沈河区总工会任主席。
我又来到沈河区总工会,那里的人告诉我,马主席出去了,我就坐在那儿等,等了一段时间,马主席也没回来,我就垂头丧气的回家了。
晚上,老伴告诉我,幼儿园侯美琴园长已经给打了保票。原来老伴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由于担忧女儿入学的事,又和侯园长念叨,侯园长就说:咱们自己的孩子咱知道。中国的事情,甭管大事小情,都是可以圆通办理的。就拿这个儿童入学年龄来说,完全是根据孩子的情况因人而异,你小孩优秀,差个一岁半岁,不是问题;你孩子不行,差一天也不接收,你也毫无办法,在这方面,钱往往也不好使,必须再加上权,有时才能奏效。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一生坎坷,受尽风雨而依然是寡欢落魄被人轻视;有的人则一路春风得意、顺风顺水,努力不是最大的,成功则是必须的。我女儿属于后者,从小到现在,几乎从来都是一帆风顺,到处受到欢迎。
我女儿从幼儿园到小学,几乎什么文艺活动都找她。
我女儿在幼儿园是学手风琴的,如果参加手风琴演奏,可以说是责无旁贷;可是跳舞蹈,幼儿园和学校也都找女儿参加,而且都是担任领舞。其实我女儿是最不擅长跳舞的,她跳那两步,就跟唐老鸭似的,可是没办法,幼儿园和学校就是每次都找她,这都是因为女儿的形象好,我这里所说的形象,不光指颜值,气质、风度等等各方面都包括,一个小小人儿,她表演的时候,总能做到落落大方,笑容灿烂,而且拿捏得当,既不扭捏造作,也不亢奋失度。看起来,有些东西,还真不靠后天的学习和努力,有些特质是与生俱来的,所谓“玉质天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是这个意思。
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头两年,女儿经常参加各种舞蹈演出,尤其是后来沈河区大西四小学改名为沈阳市实验小学以后,知名度就更高了,因为这个小学的成功经验就是开展各种文艺类素质教育,这些内容正好和电视台的媒体形式相合,于是,就有一些电视台来邀约节目。在那两年的时间内,女儿和其他小朋友表演的舞蹈,曾经不止一次的登上过省、市电视台的荧屏。
我女儿进入沈阳市实验小学以后,班主任老师是一位30多岁的女老师,名字叫冯华。
小学时期,小朋友们都会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都会戴上红领巾。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同学是一批批的加入少先队,有些学习不好而且淘气的同学,一直到小学毕业,都有没被批准加入少先队的。
我女儿上小学以后,是第一批加入少先队的。
▼这是女儿加入少先队时拍摄的照片
然后开始选拔任用少先队干部。冯老师发扬民主,让同学们选举少先队干部,我女儿被选为班级卫生委员,可是冯老师不知出于什么想法,要把卫生委员让另一位同学担当,而让我女儿担任小队长,女儿晚上放学回家后,将这件事告诉了我们。
第二天,我就到学校去,和冯老师谈话。我对冯老师说,既然是组织同学们公开选举班干部,就应该遵照同学们的选择。我女儿已经被同学们选为卫生委员,你把她拿下来,对我女儿的自尊心会有影像。冯老师觉得我说得对,于是仍然让我女儿担任卫生委员。
第二天放学时,我去接女儿回家,见她笑容满面的拿着一把拖布,到水池子去冲洗,我看她拿拖布的姿势,一点儿都不带人们平时拿拖布的样子,差点没笑出声来。80后的孩子,俗称“小皇帝”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哪里干过家务活啊?我还记得那天女儿的衣着打扮:身穿一件大红的连衣裙,下身穿白色的紧身弹力裤,脚穿一双黑色的高筒绒布靴,发型是双扎马尾辫,在头上部两侧用明黄色的丝带打了两个蝴蝶结,两条马尾辫下部用彩色发套束住,下垂在肩上。
▼下面3张照片是我女儿1991年春天参加文艺演出的情形:

▲趴着的是我女儿

▲左排前是我女儿

▲左排前是我女儿
▼下面的照片是我女儿又一次演出结束以后她妈妈带领到沈阳青年公园玩耍:









▲▼我老伴

▼我老伴

▲从左至右:老伴、女儿、我、三姐、母亲、外甥女、二姐

▲从左至右:老伴、女儿、我、母亲、三姐、外甥女、二姐

▲二姐、三姐和老伴三人合影

▲老伴

▲我

▲母亲和女儿、外甥女合影

▲外甥女和女儿合影

▲女儿

▲女儿和外甥女

▲▼老伴


▲女儿

▲女儿和外甥女乘坐儿童游具

▲老伴

▲我









▲▼我老伴

▼我老伴

▼下面的照片是1991年五一节全家去沈阳万泉公园所拍:
▼以下是我女儿和同学去沈阳北陵公园春游所拍照片:
▼1991年6月2日,全家人在青年公园及附近拍照片:

▲从左至右:老伴、女儿、我、三姐、母亲、外甥女、二姐

▲从左至右:老伴、女儿、我、母亲、三姐、外甥女、二姐

▲二姐、三姐和老伴三人合影

▲老伴

▲我

▲母亲和女儿、外甥女合影

▲外甥女和女儿合影

▲女儿

▲女儿和外甥女

▲▼老伴


▲女儿

▲女儿和外甥女乘坐儿童游具

▲老伴

▲我
▼1991年6月12日,我女儿参加文艺演出,前中是我女儿。
▼以下的照片是我在丹东和凤凰山旅游的照片:
▼女儿1991年夏天和同学在沈阳青年公园拍照
▼以下照片是我一家人1991年秋天在沈阳中山公园拍的:
▼以下照片是1991年9月女儿8周岁生日所拍:
前一篇:我和家人1990年的老照片
后一篇:我和家人1992年的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