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秋我和老伴蜜月旅行的老照片

分类: 历史的光影 |
《历史的光影》之二

▲我在北京火车站前留影。那个年代的装束,有点像农民工哈。

▲老伴在北京火车站前留影。那个年代不会照相,应该站立着照,把包放在镜头不及的地方,可是上面这张照片,有点像逃荒的。

▲老伴在天安门城楼前留影

▲老伴在天安门城楼前留影(灯柱旁边站立者)

▲老伴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留影

▲老伴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毛主席纪念堂

▲老伴在青岛某公园留影

▲老伴在青岛海边留影

▲老伴在青岛海边留影

▲老伴在青岛海边留影

▲老伴在青岛海边留影

▲老伴在青岛海边留影

▲我在青岛海滩留影,我俩的游泳衣、裤都是租的,有点大,不太合身,显得松垮。

▲老伴在青岛海滩留影

▲老伴在青岛海滩留影

▲老伴在青岛海滩留影

▲老伴在青岛海滩留影

我身上穿的这件紫红色的羊毛马甲是在上海买的,当时上海正时兴,一年后流传到沈阳,沈阳人也开始穿,不过沈阳卖的马甲质量不行。


▼我在大连火车站前留影。这个火车站的大楼属于过去时,现在的大连火车站早就已经不是这个样子了。
1982年秋天,我和老伴结婚。以前从书中读到,外国人结婚喜欢到外地度蜜月。不过,老外一般都是先举行结婚庆典,然后到外地或者外国度蜜月。我和老伴是先度蜜月,回来后再举行结婚典礼。
我们度蜜月的具体时间是,9月19日从沈阳出发,10月6日回到家里,历时17天。这17天里游历了华东(5-1)市和北京、青岛、大连,一共是7个城市。那年代人们没有“华东五市”的概念,将这5个城市打包到一块,是旅游热兴起的近些年的事。在1982年代,还只是流传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古老赞誉,所以,苏州、杭州是一定要去的,而老伴的邻居老太太饶舌的说:“无锡也挺好”,于是,又添加了无锡。大上海是一定要去的,不光因为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而且还因为上海是时尚之都,上海服装样式和做工引领整个中国的潮流,我们结婚典礼上穿的礼服、皮鞋等行头,老伴刻意要在上海购买。这样,我们单单把“华东五市”中的南京撇了出去。
现在旅游,一般都做一个攻略,整个行程目的地,都是预先计划好的,我们度蜜月,没有做攻略,完全是随心所欲,想到哪,就杀到哪。
我们19日从家里出发后,第一站到了首都北京,以下照片都是自己拍摄、自己冲洗胶卷、自己洗印照片,质量比较差,大家凑合着看吧,不过,毕竟是留下了历史的光影,从这一点来说,还是比较珍贵的。

▲我在北京火车站前留影。那个年代的装束,有点像农民工哈。

▲老伴在北京火车站前留影。那个年代不会照相,应该站立着照,把包放在镜头不及的地方,可是上面这张照片,有点像逃荒的。

▲老伴在天安门城楼前留影

▲老伴在天安门城楼前留影(灯柱旁边站立者)

▲老伴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留影

▲老伴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毛主席纪念堂
第二站,从北京去青岛。
那时到外地,不论出差还是旅游,住旅店都需要介绍信,我们是拿的“旅行结婚”的介绍信,下了火车,在火车站的旅馆介绍处,由介绍处决定到哪个旅馆去住宿。在青岛,我们被介绍到交通宾馆,每天的宿费只有2元钱。
我们在青岛,游览了公园,在海滨栈桥流连忘返,下海游了泳,虽然那时已经是9月下旬,海滨浴场已经没有游泳的人,但是海水还不凉。在饭店吃了螃蟹,一个大螃蟹,有一斤多,只要一块人民币。

▲老伴在青岛某公园留影

▲老伴在青岛海边留影

▲老伴在青岛海边留影

▲老伴在青岛海边留影

▲老伴在青岛海边留影

▲老伴在青岛海边留影

▲我在青岛海滩留影,我俩的游泳衣、裤都是租的,有点大,不太合身,显得松垮。

▲老伴在青岛海滩留影

▲老伴在青岛海滩留影

▲老伴在青岛海滩留影

▲老伴在青岛海滩留影
在1982年代,还没有敢于照泳装照的人,可是我就敢了。现在,时不时的在网络上,有人贴出几十年前的老照片,可是你发现没有,从不见几十年前的泳装照,你要是能举出一张,我立时就把脑袋揪下来。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旅行归来,把照片向同事们展示时,看到泳装照时,大家都表示惊奇,有个别的调皮的男同事就开些不正经的玩笑,个别守旧类型的女同事就显示出那样的神情,你懂的。
旅行结婚第三站,从青岛乘船去上海。
在船上,老伴有点晕船,饭也没吃,只是躺着。我啥事没有,能吃能睡,还在船上各层各处遛跶。
经过一天一夜的航行,客轮来到了大上海,停靠在上海提篮桥码头。
那天是晚上到的上海,到上海码头的旅馆介绍处后得知,当天全上海的旅馆全部客满,于是把我们介绍到浴池去住宿,我住男浴池,老伴住女浴池。那时上海的浴池休息设施和我们沈阳不一样,我们沈阳的男浴池都配备休息的床,进了浴池以后,先找到床号,床下面有床箱,把衣服脱了,放在床箱里,锁好,就可以到大池子里去泡澡了,那时男浴池里很少有盆塘,都是池塘;而沈阳的女浴池都是盆塘,很少有池塘,所以,女士去洗澡,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女浴池也没有休息的床,放衣服的是个大筐,洗完马上走,给别人腾地方;那时无论男浴池,还是女浴池,都没有淋浴,不知为什么。
上海浴池休息的设施不是床,而是一个大躺椅,每个浴客一个,这个躺椅放不平,放头的一边比放身体的部位高出不少。到上海的第一天晚上,就在这个躺椅上睡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又来到旅馆介绍处,介绍到旅馆去住宿。这回分配的旅馆也不是正规的楼房,而是上海那种典型的弄堂房子,有点像我们沈阳的井字楼,但是我们沈阳的井字楼,每个房间都是全封闭的,但是我们住的这家旅馆,每个房间,朝着天井的一面墙是半封闭的,墙的上部可以探出头去,鸟瞰全楼的风景。当然,天井不是露天的,而是有房顶的。这个房间每日的租费为2元。
在上海的两三天,整天就是逛商店,在上海的两大繁华商业街——南京路和淮海中路逛商店。
那时上海的商店买完商品怎样交款,你是绝对想象不出的。那时上海的大百货商店里,每一长列柜台上方,都拴着一条长长的铁丝,这根铁丝贯穿整列柜台的上方,铁丝上有许多小夹子,当顾客在某个柜台前买了商品,营业员开完票,把货票夹在铁丝上的小夹子上,然后将小夹子用力一甩,小夹子就顺着铁丝飞奔到铁丝尽头的交款处,于是顾客就到交款处交款,然后,交款处的收款员再把盖上了收款章的货票夹在小夹子上甩回来,顾客到所买商品的柜台取货,完成此次交易。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用小夹子甩和顾客自己持票交款究竟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搞得如此复杂?
老伴和天下所有女士一样,喜欢购物、逛商店,看见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眼睛都不够用。
我们在上海买了结婚典礼穿的礼服、皮鞋,还有许多其它衣物,带去的旅行袋不够用,又现买了一个旅行袋,这个旅行袋是新式的,是带轱辘的立式旅行袋,此前在沈阳没有卖这样的旅行袋的。
还在上海买了几条“凤凰”牌和“牡丹”牌香烟,凤凰牌香烟有过滤嘴,牡丹牌香烟不带过滤嘴。这两种香烟都是上海卷烟厂出产,那时商品流通不畅,在沈阳是买不到这两种香烟的。还买了上海的特产“大白兔”奶油糖果。
旅行第四站,奔赴杭州。
旅行第五站,来到无锡。
以下照片是在无锡太湖之滨的鼋头渚公园拍摄:
旅行第六站,苏州之行。
旅行第七站,重返上海(此处省略……)。
旅行第八站,从上海乘船去大连。
以下的照片是在大连老虎滩公园拍摄:

我身上穿的这件紫红色的羊毛马甲是在上海买的,当时上海正时兴,一年后流传到沈阳,沈阳人也开始穿,不过沈阳卖的马甲质量不行。


▼我在大连火车站前留影。这个火车站的大楼属于过去时,现在的大连火车站早就已经不是这个样子了。
旅行第九站,从大连返回沈阳。
10月6日晚上,回到了家。
10月10日举行结婚典礼:
▼10月11日在沈阳生生照相馆拍摄了新婚纪念照片:

照片上,我俩的服装和皮鞋都是在上海买的,我的中山套装是100元人民币,皮鞋大概是30元左右。老伴的西服套装80多元,皮鞋20多元。上海的服装裁剪的比较合身,如果是沈阳地产服装,往往是肥大臃肿。我的中山装是藏蓝色,或者是深蓝色,老伴的西装是浅灰色。服装都是纯色的,照片上隐隐约约的竖条是扫描照片时,扫描机留下的痕迹。

照片上,我俩的服装和皮鞋都是在上海买的,我的中山套装是100元人民币,皮鞋大概是30元左右。老伴的西服套装80多元,皮鞋20多元。上海的服装裁剪的比较合身,如果是沈阳地产服装,往往是肥大臃肿。我的中山装是藏蓝色,或者是深蓝色,老伴的西装是浅灰色。服装都是纯色的,照片上隐隐约约的竖条是扫描照片时,扫描机留下的痕迹。
▼1982年冬天,老伴在胡同里拍照,上身穿一件红色的滑雪衫,也是在上海买的:
前一篇:外孙子2018年5月照片集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