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实业家张志良》连载之二十四
(2017-06-20 22:12:18)分类: 奉天实业家张志良 |
杜重远(字乾学)1898年出生于奉天省怀德县(现在属于吉林省)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1年,考入奉天两级师范附属中学。1915年毕业后,当小学教员。
1917年,奉天省为了振兴实业,决定在全省每县考取2名学生,由政府出资送去日本学习。杜重远考取了怀德县的留日官费生,进入日本东京藏前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科,学习陶瓷制造。
1922年杜重远学成回国,当时正值东北人民反日运动高潮,提倡国货,兴办实业,抵制日货的活动风起云涌。当时,八王寺汽水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惠临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等民族企业已经诞生。提倡国货,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这种形势对杜重远影响很大。杜重远原来奉派出国,本来就是为了学成后报效国家,振兴民族工业。所以杜重远也决心兴办实业。当时东北地区没有机制陶瓷工业,本国土窑生产的瓷器工艺落后,质量低劣,在与外资的机制瓷器竞争中往往落败。瓷器市场被日资占去很大份额。因为杜重远就是学陶瓷制造的,因此便决心创建中国的机制陶瓷工业,以便抵制日货,挽回利权。
杜重远虽然有实业救国的雄心壮志,但他本人只是一个穷学生,资金一点儿没有,又缺乏社会关系,因此创办机制陶瓷工业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成为十分困难的问题。这就不得不寻访亲友,呼吁各方协助。但当时在奉天能有资财且肯伸手赞助的人是很少的。杜重远找到他的老师,当时任奉天清丈局长的林成秀(字浥尘)和当时任洮昌道尹的李友兰(字香斋),请他们帮助,林成秀担任过奉天两级师范学堂附属中学的主任,李友兰担任过奉天两级师范学堂的学监,所以算是杜重远的老师。李、林二人还先后担任过奉天省议会的正、副议长。林、李二人见杜重远意志坚定,遂慨然应允给予帮助。林成秀介绍杜重远去见奉天储蓄总会会长张志良,杜重远在日本留学时和张志良的大儿子张汝贤相识,张汝贤和父亲提起过杜重远。因此,张志良也略知杜重远的为人,乃慨然应允出资相助。张志良、林成秀一共为杜重远募集了大洋10万元,其中,张志良本人投资8万。杜重远又得到同学阚宇清、闫靳尘、张星垣等人资助6千元。于是,在1923年3月在奉天城北十多里地的小二台子购得土地一百余亩,开始建窑,先行生产砖瓦,作为制造瓷器的基础,定厂名为肇新窑业公司。
杜重远运用自己在日本留学所学专业知识,招募工匠等,开始进行紧张的建厂工作,半年以后,建成了烧制青砖青瓦的两筒马蹄窑一座,及放置土坯的坯架,和工人住宿的房舍等必须建筑物。这时已是秋季,东北的砖窑生产的季节性很强,人们盖房子都是从春天开始,到了秋天已经是收尾了。此时,如贸然生产砖瓦,也不会有人购买,生产出来即是积压,占用资金,实属不当。况且,库存产品如遇有意外情况遭受损失,就更得不偿失了。杜重远实业报国心切,恨不得早日取得成绩,然而也只能等待来年再开工生产。张志良安慰杜重远:“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贤侄可利用此闲暇时间,做些必须做而因平时挤不出时间尚未做之事,就是磨刀砍柴两不误了。”杜重远说“伯父言之有理。”遂心下释然。
前文说杜重远在日本时和张志良的长子张汝贤相识,现在不免要交代一下张志良的家事。张志良自从1905年和续弦妻子郑良卿结婚后,郑夫人一共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1906年生张其贤,1908年生张保贤,1910年生张为贤。
1923年,奉天储蓄总会储蓄存款为1500万元,放款为1600万元,股本总额达1370万元。几年功夫,奉天储蓄总会的规模和业绩几乎扩大了一倍。
第一节
张志良创立东兴色染公司
试办这家公司,是由一位叫陈维则的年轻人首先找到张志良提议的。
陈维则,字荫棠,后来改名为陈楚材,1893年出生,奉天辽中县人。陈维则少年时在当地戴经久的私塾馆读书,陈维则学习很好,并且刻苦,戴经久很喜欢这个学生,后来陈家经济困窘时,想停止陈维则的学习。于是,戴经久免去了陈维则的学费,以支持陈维则继续在私塾学习。
1917年,陈维则和杜重远一样,也考取了奉天省官费赴日留学。当时奉天省规定,每县有两个名额,陈维则是辽中县的名额,杜重远是怀德县名额,看来,二人都是当地学子中的佼佼者。
陈维则和杜重远一样,都是到日本东京藏前高等工业学校留学,只不过二人学的专业不一样,杜重远学的是陶瓷制造专业,陈维则学的是色染纺织专业。
1922年,杜重远和陈维则都毕业了。因为陈维则还要到日本钟渊纺织厂实习,所以杜重远先行回国。
杜重远回国后,在张志良试办的肇新窑业公司担任总经理。陈维则在日本实习结束后,也回到国内。陈维则没有回到他的故乡辽中县,而是决定在奉天省城干一番事业。因见杜重远任职的公司正好能够施展所学,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也应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开辟新天地。
陈维则去会见杜重远,老同学见面,分外高兴。二人在日本时,虽然学习的不是同一个专业,但因为同是奉天省人,老乡情深,又在同一个学校,经常见面,所以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
陈维则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杜重远听,表示希望在色染纺织方面报效祖国。但是,当时色染纺织在世界上是一种新型工艺,当时奉天省都是老式纺织工厂,而且大多是手工作坊。因而,陈维则虽然是学有所成,但现实依然是报国无门。
两人商量来商量去,觉得只有另辟蹊径,才能达成所愿。这个蹊径就是去找张志良,请求张志良的帮助。杜重远通过在肇新窑业的任职经历,十分了解张志良的志愿,张志良是振兴奉天民族经济,力挽被外资侵夺的利权的领军人物,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而且大力扶持同行和后辈,凡是有利于振兴奉省经济,挽回利权之事,都不遗余力的支持赞助。
杜重远领陈维则见到张志良,说明来意后,果然不出二人之所料,张志良对陈维则的想法表示赞许,承诺要投资建立色染公司,请陈维则来负责筹建并管理。
张志良投资5万奉大洋,并找来林凤池也投资若干,初步议定成立奉天东兴色染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让陈维则先行筹备试办。在奉天省城小东边门外购地建厂。
那个时代开办企业,和现在不一样。那时代可以先试办,先投入一小部分资金,进行前期筹备工作并建厂试运营。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后,观察效果,总结利弊,当办则办,当停则停。不像现在办企业得先行注册,否则属于违法经营。说句实话,张志良此举就相当于拿5万元支持年轻人的报国热情,如果办成了,当然年轻人事业有成,张志良也收获利润。如果办厂失败,5万元就当交了学费。这就是张志良办事厚道的地方,要不然,此事稳妥的做法应该是借给陈维则5万元,办好了你还我就是了。办不好是你自己赔,借我的钱当然得还。不过,张志良如果那样做,很可能陈维则就办不好而赔钱,因为办实业不是单凭情怀就成的,而张志良经商20年,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办实业的行家里手,有张志良掌舵,陈维则自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前面为肇新窑业公司投资,张志良也是这样考虑的,所以先投资试办。
虽然杜重远、陈维则的报国热情可以嘉许,但是他们毕竟是才出学校门的学生,没有办过企业,而张志良是成功创建许多企业的大实业家。后来这两个公司取得成绩,首先和主要是张志良的功劳。实际上也是应该如此,经理人只是负责公司运营管理,董事长才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关键。
在上述两个企业中,张志良和林成秀、林凤池是投资人。如果企业获得成功,投资人收回投资并取得利润。如果企业失败,投资人的资金就打了水漂。但企业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经理人会照领工资不误。
张志良是那个时代奉天省办企业的先行者,他办的一系列企业都是先行试办。比如,我们在前面介绍的八王寺啤酒汽水股份有限公司,1921年1月开始试办,到1923年还没有正式注册呢。张志良组建八王寺啤酒汽水股份有限公司后,投资66万大洋,租地52亩,需要向外国进口机械设备,需要在厂内盖建厂房、车间、办公楼、职工宿舍等等土木工程。另外,就拿向外国进口机械设备来说,也得货比三家,审慎决定。这个反复调研、斟酌、拍板都需要时间。现在的人们办大事,喜欢来个可行性报告,那个时代的人也不比现在人傻,也得有这个过程。尤其张志良之所以在奉天工商界那么有名望,除了他胸怀大志、才略超群以外,是因为他办任何事都是实事求是、认真谨慎,一步一个脚印谨慎行事,才使得他办实业事半功倍。采购好机械设备后,运输进口也需要相当的时间,尤其那个时代的轮船速度慢。运到公司以后,要进行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说不定得由外国人负责安装。然后,还要培训操作机械设备的工人。厂区内200来间房屋建筑也需要时间。所有工厂建设、设备采买安装、人员配备培训、原材料进货等等都宣布功成以后,其实只是具备了起码的基础条件,接着才是最艰巨的任务摆在面前,那就是开拓市场,搞好营销。因为搞的是商品经济,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如果产品没有市场,生产产品越多,因为积压的缘故,损失必将越大,最后,只剩破产倒闭一条路。
因为张志良是辽宁沈阳实业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一百年来,他的事迹经常出现于书籍报端,常见有的书中写张志良创建惠临火柴公司和八王寺啤酒汽水公司时,都是写当年投产,或者写产品当年投放市场并取得巨大经济效益。每当读到这里,不觉令人哑然失笑,呵呵,你以为是吹气吗?诚然,这些作者应是好意,他是想告诉人们,张志良办事神速异常。然而,这并不符合事实。张志良并不是神仙,但凡创办成功的企业,从立项到建成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一般要两年。要见到效益,至少得两年,一般是三年。包括张志良的惠临火柴公司和八王寺啤酒汽水公司,也都是在两、三年以后才初见成效。莫说在上世纪20年代办一个规模不小的工厂,即便在现代开一个小卖店,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筹办的程序:第一,筹措资金;第二,选择店址;第三,进行装修店面和内部设置的工程;第四,或者需要雇佣帮工;第五,选货、进货、上架摆放;第六,是最重要的事情,到底有没有人来买货。这样的细账算下来,是不是也得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呢?好在,小卖店是在室内,而在东北建工厂就不一样了,土木工程一项,一年之中,满打满算也只有半年时间让你来做,其余半年冰封大地是没法施工的。
第三节
张志良运作现代企业制度
在1921年至1924年这段时间内,张志良之所以紧锣密鼓地接连创建了八王寺啤酒汽水公司、惠临火柴公司、肇新窑业公司、东兴色染纺织公司,还有几家其它公司,主要得益于张志良先期创办的金融企业——奉天储蓄总会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全东北最大的银行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功,因而可以从这家银行得到贷款支持。张志良办实业的路数是通盘考虑的,一开始,兴办银行聚拢资金;然后有了资金支持以后,各业兴办如虎添翼。就像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简称“改革开放”,中心内容是招商引资,有了资金支持,百业勃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张志良也是如此运筹谋划,才奠定了他奉天实业巨擘的地位。
现代的人们,对于现代企业制度并不陌生,然而真正不折不扣的按照这个制度运作的能有几家?多数是表面上中规中矩,内里却参杂使假。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其实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是现代才有,而是早已存在。一百年前,张志良就把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得风生水起、炉火纯青。许多经典案例,一百年后,现代人依然望尘莫及。
张志良创办的企业,不论是金融、工业、商业、建筑、外贸,除了早期有一些独资企业外,无一不是股份有限公司。这些股份有限公司不光名字是现代化的,其内容和特征都是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这里不加赘述。
奉天储蓄总会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首先归功于张志良慧眼识商机,在当时的奉天,哪有储蓄会这种名称的银行?别人恐怕连想都想不到,可是张志良偏偏就想到了。储蓄会虽然是货真价实的银行,可是由于名字新颖独特,就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另外,虽是银行,又有不同于当时大多数的银行、钱号之处,第一,他不发行钞票,所以股本不会贬值;第二,这是一个省一级的大银行,那些小钱庄、钱号简直就没法比。还有一方面,奉天储蓄总会的股东,在开始时都是奉天省军政界的上层人物。从张作霖起,张景惠、张作相等奉军高级将领都是该会股东,而且认股数额很多;政府的省长、厅长很多人都有该会股份;银行界的东三省官银号总办(一把手)刘尚清不但认股颇多,而且被选为董事会成员。担任过奉天总商会几届会长的鲁宗煦等人也是该会重要股东和董事会成员。老百姓一看这么多高官都入股该会,所以也踊跃入股。再加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志良经营有方,所以奉天储蓄总会的股东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张志良在奉天全省经商有道的名声才尽人皆知。尽管如此,奉天储蓄总会也是经过了三年才大见成效。于1923年才达到颠峰阶段,1923年奉天储蓄总会资本金达到1370万奉大洋。
虽然奉天储蓄总会也办理支持民族经济振兴发展的贷款业务,但是和现在一样,遵循必须有资产抵押的原则。像杜重远、陈维则这样两手空空的年轻人,没有资产可以抵押,是不会从银行申请到贷款的。张志良只能用自己的资金投资,以观成效,然后决定取舍,可办则发起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扩大投资。不行,则关门停办。
张志良在奉天储蓄总会持股很多,几年来,分得不少红利。张志良至1923年时,已经有了18年的经商历史。张志良早在1905年,担任前清官吏时,就开始兼营商业。多年经商积攒了许多资财,对于实现振兴民族实业,挽回外溢利权的夙愿,助益良多。
所有由张志良创办并担任董事长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张志良的持股应该最多,因为选举董事长,不单是从名望、地位、才干方面考虑,而且必须持有该公司股份最多。比如现在国有股份占股份总额百分之51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无一不是由国资代表担任。
张志良的成功,是因为自幼就有实业报国的志向,很早就开始这方面的尝试,经过长时间的资金和经验教训的积累,才会厚积薄发。没有人可以轻易成功,成功是一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