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不应该被嘲笑
(2016-06-15 13:48:46)分类: 杂谈 |
阿Q有个著名的“精神胜利法”,从那篇文章问世以来,估计就被人们嘲笑,一提阿Q,人们就“嘿嘿”一脸坏笑,以为阿Q是“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不思进取却又不招人可怜,甚至有些可气、可恨、死了活该。”的典型。其实,这就是多数人的误区,遇到什么事情,人云亦云,不肯思索、不会思索,或者不肯深入思索,并且不自知而幸灾乐祸。
其实阿Q就是命运太不济,阿Q是个“天字第一号”的倒霉蛋,从小父母双亡,是个孤儿,可能是从父母遗传来的基因,颜值不行,而且由于是孤儿,得病没人给治,所以生了一头癞疮,最要命的是,他还没有力气,这从他和小D打架中可以看出来,本来小D就是个瘦小枯干弱的典型,阿Q原本以为打别人打不过,打小D还不绰绰有余,结果却出乎阿Q意料之外,只和小D打了个平手。阿Q不但没有父母,连亲戚都没有,所以阿Q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假如阿Q有亲戚,虽然小时候不照顾他,但是等他明白事以后,肯定会告诉他,“你父亲姓什么”,既然阿Q始终不知道自己姓什么,所以证明了阿Q没有亲戚。
阿Q其实挺勤劳的,像他那种境况,一般人就破罐子破摔了,讨个饭什么的,干什么活?可是阿Q不,他要打工来养活自己,而且他还有“流动”的意识,而不是在一个地方干靠,很小的时候就到处打工挣钱,有人说,你怎么知道他从很小就出外打工?这个就靠分析了,假如他不是从小出外的话,他虽然没有父母、亲戚,但是本乡本土的人总会有人知道他爸爸姓什么,等他明白事的时候告诉他,他就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但是因为阿Q很小就走了,以至于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他姓,他就出走了。
以往评论阿Q的舆论,都说“哀阿Q不幸,怒阿Q不争。“,谁说阿Q不争,你没见别人打他时,他说“儿子打老子”吗?这就是反抗,而且会幽默。可能以前阿Q挨打时,也会拼命反抗,可是毕竟身体太弱,越反抗招致的打骂越烈,弄不好就被人打死了。阿Q为了“留得青山在”,不得不“韬晦”一些。若哀阿Q不幸,其实倒不必“猫哭老鼠假慈悲”,人家阿Q自己想得开,多难多屈辱的事,阿Q都能忍,不但能忍,而且看得开,不往心里去,“精神胜利法”嘛,这就是阿Q的制胜法宝。
如果阿Q事事都计较的话,那他可真是没有活路了,试想乡里乡亲的都欺负他,他又打不过,回家自己生闷气,然而却于事无补,空气坏了自己的身子,那就更是得不偿失了。要知道,人类之间从来都是互占便宜的,小小不然的,法律也无可奈何,这也是中外至今存在校园欺凌的缘故,只有造成伤害,法律才会介入,小小不然的,法律也毫无办法。
现在我们经常可见城市街头横躺竖卧一些奇形怪状的残疾人,按理,这些人是可怜人,但是人们往往熟视无睹不以为然,更多的人反而以为他们有受人控制以此骗钱的团伙背景,所以很少有人对他们施舍。这些人是够不幸的了,但是如果“哀其不幸”,却是无法找到令其不幸的由头而使人产生打抱不平的义愤,因为这个世界总是有一些意外的概率存在,他们就是意外产生的人类残次品,并不关乎社会公平等高大上的理论。和那些奇形怪状的残疾人相比,阿Q可谓相当幸福了,四肢健全,能吃能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其实,阿Q属于生不逢时,试想,如果阿Q能够熬到解放,土改时阿Q就是雇农成分,分田分浮财翻身做主人,那时何等的扬眉吐气。只可惜早早的被人顶了缸,当作革命党枪毙了。按说阿Q的反抗意识还是很强的,这不,一闹革命党,阿Q就兴奋了,也跟着跃跃欲试,咋咋呼呼,因为他也似乎懵懂的意识到,举凡革命之类的事情,肯定是要打破现状的,是要有利于像他这样的底层屌丝的,若不然,一点边儿沾不上,也不会被人栽赃。就像一件众所周知的冤案那样:某地某时发生了强奸案,一个青年好奇心忒强,跑去看又热心报警,结果抓不到真凶,就拿他顶缸了。可见,任何时代都会有一些倒霉蛋,点子忒背,背透了。
阿Q当然是有许多缺点的,比如摸小尼姑的脸蛋,这属于不正经,可能还算不上猥亵妇女。若问元芳怎么看?答,流氓无产者嘛,就许人人都打阿Q,就不兴阿Q摸一回小尼姑脸蛋?为什么别人老是打阿Q,,因为人类的基因都是争强好胜的嘛,打了别人,总是会产生内啡肽,产生愉悦感的,这是人类生理加心理的双重反应,千古不移的,关键是你得比别人胳膊粗力量大,弱肉强食嘛,阿Q受欺负,只是因为他身体弱力气小,但是他却比小尼姑力气要大,所以他就心血来潮占了一回便宜。不要跟我说什么正义非正义之类的,在清末民初的社会里,底层草根哪懂那些讲究呀?阿Q也不是道德楷模,当然允许他犯一回混。况且,摸脸的效果是逗得在场的人们哄堂大笑,似乎小尼姑也没有感觉到奇耻大辱,只是羞红了脸而已,从骂人的话:“断子绝孙的阿Q!"中好像也没有发现特别愤怒的意思。所以说,这就是农村常见的逗笑取乐的寻常事。
再就是阿Q和吴妈闹的误会,特别搞笑,至今人们提起阿Q这件事,不笑别人。其实从这件事,正可以看出阿Q的真诚。阿Q是个老实人,没有弯弯肠子,吴妈呢,做人正派不欺负弱者。一般的村里人,喜欢欺负阿Q,但是吴妈不欺负阿Q,平等的对待阿Q,所以和阿Q唠家常,结果阿Q领会错了,以为吴妈想和他处对象,像那个,即使你那样认为的,你也得策略点呀?可是我们阿Q哪会那个呀?他不懂得一点点的透话的技巧,直截了当的就直奔主题,所以吴妈就感觉受了委屈,关键是怕被人们误会,结果阿Q讨了一个大大的没趣,掉了一个大大的价。其实,阿Q主要是心智不成熟,和他的年龄相比,智商有点低,即使不算白痴,也是智力发育滞后,啊,对了,阿Q体力发育也不怎么地。若不然,阿Q不见得就配不上吴妈,阿Q,黄花青年,吴妈,中年孀妇,阿Q条件不差嘛,就是有点缺心眼,谁也不愿嫁个傻子。如果阿Q是个傻子,那就属于残疾人,人们就更不应该“嘿嘿”的笑话他,即使常言道“笑贫不笑娼”也不应该笑话“残疾人”,因为常言也道“当官的不踩病人”嘛,常言还道“笑话人不如人”!
都说中国人都有“同情弱者”的情怀,但是从阿Q的遭遇看来看去,分析来分析去,咱家怎么就看不出那个“情怀”呢?反而看出了人们争相凌辱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琢磨来琢磨去,被咱家琢磨出一个规律:痴呆傻因为和正常人无法沟通,所以同情之类的心理活动无法在痴呆傻那里得到反馈,所以在他们那里,正常人的这种心理活动渐渐地就弱化了,直至于消失。就像祥林嫂的悲情故事,一开始人们是满满的同情,后来祥林嫂精神出了毛病,人们就不再陪着落泪了,以至于祥林嫂一开口:我真傻,真的……,人们马上接口:是的,你单知道……,却不知道……。
其实我们所有人的身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阿Q的影子,包括作者本人,若不然那篇文章也就不会成为经典。所谓越典型就越带普遍性,阿Q这个典型形象是最有说服力的。所以,若要再一提“阿Q”就“嘿嘿”,就不啻于笑自己了,只不过不太自知罢了,不自知其实是“乌鸦落在猪身上”的表现。
后一篇:赶快玩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