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辽宁日报》T09版刊登文章《惠临火柴把日本品牌死死挡住》、《宁退居山野也不受侵略者利诱》,现转载如下:
惠临火柴把日本品牌死死挡住
□本报记者/张 昕
沈阳市沈河区广昌路和杏林街交界处就是惠临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昔日的所在地。
张镜家位于沈阳市沈河区广昌路和杏林街交界处。他告诉记者,下楼走不到三分钟,就是惠临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过去的所在地。
至今,沈阳仍有不少老人熟悉麒麟、双鹤这两个品牌的火柴。这两个品牌都出自张惠霖创办的惠临火柴股份有限公司。
张镜感慨地说:“这里,曾经是我爷爷和父辈们工作的地方,是麒麟、双鹤两个品牌的火柴诞生的地方。听奶奶说,爷爷生活相当简朴,不乱花一分钱,对子女要求也非常严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镜越发崇敬爷爷。
上世纪20年代,火柴是生活必需品。当时东北的火柴,大多从日本、瑞典进口。后来,中国人自己也办火柴厂,比如佛山巧明火柴厂、重庆的森昌泰火柴厂等,但因为国外火柴价格低廉,中国的火柴销量一般,直到惠临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开办后,改变了这一现实。
张镜自豪地对记者说:“听相熟的老人说,惠临火柴当年在沈阳真创造了不小的奇迹。火柴上市不久,沈阳几乎家家户户都用惠临火柴。 ”考虑到购买力水平不同,惠临火柴分两个价位——硫化磷火柴和安全火柴两种。前者为麒麟牌,后者为双鹤牌。
惠临火柴在市场上到底占多大的份额?张镜用一组数据说明了问题:“据资料记载,1908年时,奉天省进口日本火柴达5万箱(每箱240包),1921年,辽沈地区进口火柴4万余箱,而到1925年锐减到千箱以下。老百姓怀着爱国情怀使用国货抵制日货,导致惠临火柴供不应求。 ”
随着生产的扩大,张惠霖把原本位于皇寺附近的工厂搬到了现在广昌路和杏林街交界处的位置。
张镜环绕着几栋居民楼走了好大一圈说:“这么大的面积,过去都是惠临火柴的工厂用地。住在这里的老人,依然记得惠临火柴,记得那场民族企业挤垮日本企业的漂亮仗。 ”
张惠霖说过这样一段话:“鄙人任职以来,本无建设,加以时局关系,自己之能力有绵薄而为后援,总之,尽心焉而已。再鄙人本志在振兴实业,挽回力劝,直接为吾上工业谋幸福,间接为吾国国民谋便利。 ”张镜认为,这段话足以证明,张惠霖无论是任会长还是做实业,目的都只有一个——振兴民族工商业。
张惠霖不仅大力发展自己的企业,还联合奉天(今沈阳)所有火柴厂组成奉天火柴同业联合会,又与东北地区其他火柴厂联合成立东三省火柴同业联合会,共同壮大国产火柴品牌,像是筑起一道铜墙铁壁一般,把外国尤其是日本的品牌死死挡住,同时也让东北老百姓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火柴。
如今,张惠霖和惠临火柴已淡出人们的记忆,但历史不应该被忘记,东北实业家以实际行动振兴民族工商业,抵抗日本经济侵略的历史不应被忘记。
|
宁退居山野也不受侵略者利诱
□ 本报记者张昕
张惠霖创办的惠临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硬是把当时在沈阳办得很好的日本火柴企业——奉天磷寸株式会社挤垮了。惠临火柴成了东北销量最好的火柴。“九一八”事变后,张惠霖不愿服务于侵略者,愤然辞去官职,隐居山野。
9月17日,记者如约与张镜在他位于沈阳市大西路附近的家中见面。见面后,他指着家附近的几栋楼房告诉记者,这一片都是回迁房。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他和家人已经在此度过了20多个春秋。张镜住的是30多平方米的单间,让人很难想象,他的爷爷就是东北的火柴大王、著名实业家张惠霖。 
|
惠临火柴的广告。
爱国实业家张惠霖。
得张作霖扶持
张镜1954年出生,当时张惠霖已经去世了8年。他对爷爷的了解都是从奶奶和父母的简单讲述而来。这几年,他和分散在各地的堂兄堂姐多了联系,在大家的共同挖掘下,爷爷的形象越发清晰起来。
张镜说:“爷爷本名张志良,惠霖是他的字。因为爷爷后来创办的公司名字取的是自己字的谐音‘惠临’,因此,后人们都习惯于管爷爷叫张惠霖。 ”
1878年5月,张惠霖出生于沈阳虎石台乡大古城村。他幼年曾入私塾读书,勤奋好学擅长书法,经常为别人写门匾和字画。初入社会时任沈阳县衙文书。
机缘巧合,张惠霖与张作霖相识。张惠霖的人品和才干深得张作霖的信任和赏识。当张作霖任二十七师师长时,提拔张惠霖作自己的贴身秘书。
之后,张惠霖又历任奉天督军府监印官、万国储蓄会会长、东北三省官银号总稽查、奉天总商会会长、东北三省商会联合会会长、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奉海铁路公司总办、东北三省盐运使等要职。
让“洋火”变“国火”
尽管身居要职衣食无忧,但张惠霖目睹日本侵略者蚕食鲸吞东北土地,肆意掠夺资源,摧残民族工商实业,让他很痛心。
在张作霖的支持下,张惠霖决定自己创办实业。 1922年1月,张惠霖联络了7名奉天(今沈阳)的绅商富户,共集资18万元奉钞,购置几十部设备,于同年10月在皇寺路后身 (今沈阳市和平区总站路135号一带)创建了惠临火柴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爷爷选择在自己创建的第一家企业做火柴,张镜猜测,首先,在当时的环境下,家家户户每天都得用火柴。当时人们把火柴称为“洋火”,就是因为国内生产火柴的企业奇少,大部分火柴都得从日本等国家进口。据《满洲地方志》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奉天单省进口火柴5万箱(每箱240包)。“爷爷当时抱有实业救国的决心,他想生产物美价廉的国货,火柴无疑是合适的选择。 ”
惠临火柴分高、低端两种类型。由于本地生产成本较低,普通民众又都有爱国情怀,听说东北人生产了自己品牌的火柴,老百姓立即不再买日本的火柴。就这样,硬是把当时在沈阳办得很好的日本火柴企业——奉天磷寸株式会社挤垮了。张惠霖又趁势低价将这家日本工厂买下,继续扩大生产。没几年,惠临火柴成了东北销量最好的火柴。
第一家企业的成功,给了张惠霖很大的信心,也更坚定了他实业报国的决心。
誓不做日本人的官
到“九一八”事变前,张惠霖先后创办了四先海外贸易公司、宝兴估衣庄和四恒当铺等多家企业,最有名的莫过于 “八王寺”这一品牌。如今的沈阳人,基本都听说过或喝过八王寺汽水,鲜为人知的是,张惠霖创建这个品牌时,不光生产汽水,还有啤酒和酱油。
张镜告诉记者,“八王寺”原本是由一个叫朱寿臣的人开办的小作坊,只生产汽水。由于规模较小,经营很艰难。 1924年,张惠霖看中大北关八王寺庙前的井水好,于是在此租下52亩地,筹集资金兴建了奉天八王寺啤酒汽水酱油股份有限公司。当年11月投产,啤酒、汽水和酱油都采用机器生产,规模很大,“八王寺”很快就成为东北第一家现代化企业。投产之初产品就很热销,年生产汽水啤酒各10万箱(每箱48瓶),酱油1000万斤。
走上实业报国道路后,张惠霖不只关注自己的企业,还热衷于帮助有抱负发展民族工业的爱国青年。其中包括创办肇新窑业公司的杜重远和创建东兴染织公司的陈楚才,都曾得到张惠霖的鼎力支持。
“爷爷一边当官,一边做生意,挣了不少钱。 ”张镜说,“但这些钱,一部分用于再开新厂,比如在沈阳南市场创建的酱园和百货商店,爷爷创办的所有企业都是服务民生的,产品价格低廉,给沈阳的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实惠。另一部分收入用于扶老就贫、捐款和兴办学校,体现了一个实业家博爱的胸怀。 ”
然而,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张惠霖和他的企业都面临抉择。日本侵略者看重张惠霖懂经营、有号召力,希望他继续当官,与日本合作。但张惠霖不愿服务于侵略者,面对威逼利诱不为所动,愤然辞去东北三省盐运使的职务,明确表示不为日本效力。之后,张惠霖把工厂的事务都交给三儿子张保先,自己在大连黑石礁屯买了一块地,建起了一幢小楼,仅仅带着一个花匠、一位保镖、一位厨师和一条狗在小山村里过起了平静的生活,一住就是14年。
这期间,由于日本人的有意刁难,张惠霖的企业日益衰落,到后期根本无法继续经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张惠霖才重新回到沈阳。两年后,这位伟大的民族实业家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