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读友札记之四---惠临火柴》

(2010-07-14 20:25:53)
标签:

转载

分类: 张惠霖家族人物传记和轶事

[转载]《读友札记之四---惠临火柴》

 

  有网友,是著名爱国实业家张惠霖的孙女。1921年1月,张惠霖在沈阳创建“惠临火柴公司”,成为中国早期的火柴工业知名企业之一。惠临公司生产的“惠临火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间,一直占领着整个东北市场,覆盖城乡,进家入户,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用品。

  益友如好书,开卷则有益。为读懂张君的情感,就要了解家世对她生活道路的影响。于是我利用网络搜索工具就开始查阅火柴这个专题。

  火柴发明于西方。1826年,英国人J.沃克把氯酸钾和三硫化锑混合作为药头,用树胶粘在小木棒端部作药头,装在盒内,盒侧面粘有砂纸。手持小木棒将药头在砂纸上稍用力擦划,就能发火燃烧。这就是最早具有实用价值的火柴。

  火柴工业开创于欧洲。1833年(清道光十三年),世界上第一家火柴厂建立于瑞典卡尔马省的贝里亚城。随后,英国外交官员随即把这种新出现的、能够摩擦点燃的“小木棒”当做奇巧玩器,和洋钟、怀表等一起进贡到清朝的宫廷,取悦于道光皇帝。

  1865年(清同治四年),火柴开始输入中国市场。馆藏的这一年的天津海关报告,是今天所能见到的火柴进口的最早官方记录。1867年开始有了全国进口火柴总数的报告。

  旧时习称西方为西洋,所以当时就把火柴叫做“洋火”。“洋火”的进口,开始替代中国人世世代代用敲击燧石取火的古老方法。

  我小时候,在穷乡僻壤的广大农村,家家户户的灶台上必备着火镰、火石(一种紫黑色的燧石)和火纸(用蒲棒绒和草浆制成);那时吸烟的成人们也都时兴在烟袋杆上用绳系一套烟荷包,一头是旱烟口袋、可插入烟袋锅,一头是火镰包可装入火石火纸,把这套家什往肩膀头上一搭,走到哪儿带到哪儿。现在只有在民俗博物馆里去看了。那时帮娘做饭,我也学会了打火。因为敲燧取火的不易,尤其是遇到阴天下雨火纸返潮就更难,所以能省事就省事,常在做饭时分邻里间互借火种,称为“借火”。吸烟的人图省事就对烟袋锅,称“对火”。

  中国出现的第一家火柴厂是广东佛山巧明火柴厂。巧明火柴厂是于1879年由旅日华侨卫省轩在佛山文昌沙创办,初期手工操作,日产千盒,后在广州芳村镇开设分厂,即现今的广州火柴厂前身。接着出现的是1889年建于四川重庆的森昌泰火柴厂。后来北洋大臣李鸿章还出资入股在天津开办火柴厂。但最成功的要数在1921年张惠霖在沈阳创办惠临火柴厂,刘鸿生在苏州创办鸿生火柴厂等,火柴工业逐渐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一大产业。

  张惠霖之所以能成为东北地区的火柴大王,似乎和他的文化素质与社会背景有着必然的联系。

  [转载]《读友札记之四---惠临火柴》张惠霖,原名张志良,1878年5月出生于沈阳虎石台乡大古城村。他幼时入读私塾,因为书法好常常为乡邻书写门匾。后进入了沈阳县衙任文书。

  张惠霖早年和奉系军阀张作霖的私交甚厚。他创办火柴厂就得到张作霖的的鼎力相助。以后企业发展扩张继续得到少帅张学良的支持。

  说来话长,张作霖发迹前,曾任清军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相当于旅职),被调往吉林省郑家屯洮南一带剿匪,晋升为洮南镇守使,于是就聘任比他小3岁的张惠霖为他的驻奉(沈阳)办事处处长。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响应,东北三省革命志士密谋行动。奉天革命党人张榕等同新军第二混成协(旅)统领蓝天蔚,共同策划驱逐清政府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并宣布独立。赵尔巽侦知革命党人的这一活动后,极为恐惧,便密令后路巡防营统领吴后升(驻双辽)部开到沈阳护卫。张惠霖探得消息后,深知事关重大,就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个消息密报给驻扎在洮南的张作霖。张作霖是个有很大政治野心的人,他不甘心在奉天城(今沈阳)西北的洮南长期驻守。于是便立刻调动所辖步兵、骑兵共7个营,星夜行军,赶在吴后升前面进驻省城。清朝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迫于当时形势,对张作霖未受命而私调军队入奉天城的行动不仅未加惩处,反而给以奖励,并补发调防命令。几天后,赵又把驻防沈阳、铁岭一带的中路巡防管统领金坚道调开,派张作霖兼任其职。这时,张的兵力已达15个营以上,成为掌握奉天军事大权的首脑人物,接连受到清廷破格升赏,出任“关外练兵大臣”,赏顶戴花翎,后升“奉天巡防营务处总办”。可见张惠霖在关键时刻所起的作用,成为了张作霖走向奉系军阀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民国政府建立后,1916年张作霖被袁世凯任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张作霖就委任张惠霖为督军署监印官。1922年张惠霖又担任了奉天储蓄会会长兼任东三省官银号稽查,由于办事干练被授予三等嘉禾勋位。[转载]《读友札记之四---惠临火柴》

  再说火柴。那时“洋火”大量进口中国,白银大量流失。据《满洲地方志》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奉天省单从日本进口的火柴就达5万箱(每箱240包),为改变这种状况,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想到在发展火柴工业上与外国人一争高下。于是见多识广的张惠霖就决心转走实业救国之路,他联合7人集资奉票18万元,其中包括张作霖的股份,在沈阳创办了惠临火柴公司,他出任总董事。公司生产麒麟牌红头火柴和双鹤牌黑头安全火柴,年产2.5万箱(每箱124包,每包10盒)。由于本地生产价格[转载]《读友札记之四---惠临火柴》低廉,国人爱用国货,销路极畅。很快挤垮了日商奉天磷寸会社。1924年7月,张惠霖以日金18万元接买了磷寸会社的全部财产,工厂因之扩大,产品遍销全东北。民国18年(1929),他倡导创立了东三省火柴同业联合会,沉重打击了日本、瑞典在华的火柴工业。

  1924年,他还同朱晓斋、金恩祺等人租用沈阳大北关八王寺前香火地52亩,筹资32万元大洋兴建了奉天八王寺啤酒汽水酱油股份有限公司,张任总董事。当年11月投产,年生产以 “金铎”为商标的汽水和啤酒各10万箱(汽水每箱48瓶,啤酒每箱18瓶,酱油500万公斤。他除兴办工厂外,还独资经营了四先海外贸易公司,宝兴估衣庄和四恒当铺等。

  张惠霖不但自己创办企业,而且对热衷扶植有志于发展国家民族工业的青年企业家,杜重远创办肇新窑业公司,陈楚材创建东兴染织公司时,张惠霖都为之筹集资金相助,在公众心目中是一位急公好义又有远见卓识的长者,被后世学者称为奉天现代民族工业的奠基人。

  张惠霖,还是一位热心捐助社会公益事业的慈善家。20世纪20年代曾与韩淑秀(郭松龄夫人)等人办起奉天贫儿学校,为该校校董之一。同时,对家乡大古城子的办学也给予大力资助。1920年前后,三次为兴建大古城子小学捐款大洋5500元。据建校碑文记载“吾乡张惠霖,乐善好施,桑梓亲切,慨捐巨款,每年还津贴教员若干。校址狭窄,捐款购地,教室拥挤,捐筑校舍……”1926年张惠霖回乡给祖母祝寿,他借机给周围村屯60岁以上老人各做棉褥一床,共200多床,分送到人。

  由于张惠霖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威望,于1924年被推选奉天总商会会长。同年6月15日由他倡导的东三省商会联合会成立,他又被推选为联合会会长。1926年奉天总商会改选,他再度当选,连任会长。

他在任职奉天总商会会章期间,积极整顿会务,剔除私弊,融洽工商,办了很多实事。1924年9月设立了商工夜校,组织青年工商业者学些商业知识和经营之道。1925年春又举办了贸易补习班,为研究国际贸易培养人才。还在会内创办月刊,刊出《奉天省城商工名录》,对全市6600多户工商业简况均有记载,为后世留下了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东三省商会联合会成立,正当他终日勤于会务时,恰恰赶上军阀混战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开始。他在1924年年末召开的会员代表大会上说:“敝人本志在振兴实业,挽回利权,直接为商工界谋幸福,间接为国民谋便利。孰料事与志违,未及进行而军事方兴,因顾缓急,不得不先行维持现状。”面对张大帅要奉天总商会负责采办奉军军粮、向各界为死伤官兵家属劝募抚恤金的军令;面对军队运输到处抓车使运粮车不敢进城,市民面临绝粮之忧的恐慌;面对物价急剧波动、金票及现大洋行市暴涨的局面;面对张大帅下令各钱庄一律停业的武断。作为会长的张惠霖在维持省城人民用粮,稳定金融局势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亲自出面与当局接洽,由商会发给粮车标识,有标识的车军队不许抓,城内居民吃粮问题才有了保障。同时商会成立军用车辆事务所,供应军用车辆,省城秩序始得安宁。张惠霖邀请各金融单位组织金融维持会,将金票及现洋定价,市场始得平稳。又设法上下疏通,将各钱庄或改为银行或钱铺,专营贷放款兼收汇兑,以接济市面,活动了金融。

  1927年,张惠霖出任沈海铁路公司总办,东三省盐运使等,遂卸任会长职务脱离商会。

  日军侵占东北以后,张惠霖不甘为异国侵略者效劳,随于1931年秋抱病解职隐居。在大连的黑石礁山村建了一处“张松叟花园”,养花卖花。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惠霖返回沈阳养老,两年后,于1947年3月病故,终年69岁。[转载]《读友札记之四---惠临火柴》

  关于张惠霖的后人情况查阅不到有关资料。只知道我的这位网友,是张老先生的第六子张保先的最小的女儿。张保先,1908年生,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商科。根据他本人亲笔写给子女留存的简历记载,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前,他始终是协助父亲管理实业,先后曾任沈阳四光贸易土建公司总经理,沈阳惠临火柴股份公司董事长,并出任东北地区东北火柴同业会理事长。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沈阳市一度陷于无政府状态,全市工商业者迫切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组织,以维持工商业的正常营业,于是临时成立了“辽宁商工总会”,时任惠临火柴公司总经理的张保先被推选为副主任委员。新中国成立初期,张保先曾出任天津市华阳烟草公司经理人,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分会委员。由于他在国民党统治东北时期于1946年加入了国民党,并曾出任过原国民党沈阳市参议会参议员,辽宁省党部财务委员和沈阳市党部委员以及沈阳大西区委员。岂知,随着改朝换代这给他带来了灾难。他被新政权判定有罪,于1951年6月遣送大西北劳动改造,财产全部没收。后转河北省邢台某劳改农场,于1995年病逝,终年87岁。这也是改变了我这位网友人生走向的拐点。

  张保先有个弟弟叫张承先,按兄弟排行,我的网友张君称其为十三叔,退休前在长春供职。

  张惠霖究竟有几位子女,没有查找到确切的史料记载。

  据《沈阳日报》讯,沈阳著名旅美女作家冰人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30集电视连续剧《东北大马路》,即将开拍。这部计划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并由中国(台湾)东森电视台协拍的电视连续剧,就是以张志良(张惠霖)矢志实业救国为背景展开的。剧情不但讲述了他成为“火柴大王”的历程,而且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在张学良主政东北时张志良(张惠霖)建议和出资协助下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国产汽车――“民生牌”汽车的故事。故事中张惠霖有子张植、张柏,老人并在临终时嘱托儿子要实现自己发展汽车工业的未酬壮志,后张柏去了台湾,生下儿子张其磐。当已担任台北沧达集团汽车公司董事长的张其磐带着父亲骨灰回到辽水,才知道祖父竟是辽水民族工业的奠基人,为中国第一辆汽车的建造倾注了心血。张植劝侄子在此发展汽车事业。

  查阅可靠史料: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是于1929年由沈阳辽宁迫击炮厂制造,65马力,载重为1.8吨。确实是在“皇姑屯”事件中“东北王”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其子张学良主政东北时亲自主持试制成功的,取名“民生”牌。而且曾送往上海展览,振奋了成千上万的参观者。但就是这台发动机毕竟是采用进口的零部件组装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国产汽车雏形,正式展出仅仅六天,“九一八”事变爆发,随着东北被日军占领,张学良初创的东北汽车工业也戛然而止。至于张学良是否接受了张惠霖的建议和出资协助而开始下决心试制汽车的,我尚未看到史料依据。

  电视剧毕竟是文艺作品,虽属写实,也会有演义加工。不知老先生的这两个子嗣是真名还是虚构。这大概只有我网友的第十三叔能说得最清楚。

  另据辽宁《华商晨报》2007年11月5日副刊“城市杂志”报道,该报记者高巍在沈阳民间职业收藏家詹洪阁家里,鉴赏了詹先生收集珍藏的两盒惠临火柴厂生产的麒麟牌红头火柴。一盒从盒表面判断生产于民国时期,而另外一盒印着公私合营的字样。这就是当年在东北地区打败“洋火”,点燃了民族工业之光的火种。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