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北京(一)

标签:
北京地坛雍和宫岚散人旅游 |
分类: 天涯海角 |
http://s10/bmiddle/5eef6f4et72ed50deb6f9&690
灰蒙蒙的天空下,一棵光秃秃的小树在暴风雪中挣扎……2010年1月3日,从一个在线摄像头上看到的北京景像让人沮丧。多带衣服,北京遭遇五十年未遇的特大寒流,交通严重受阻,数百架飞机被取消……朋友发来的消息也令人担忧。
1月4日11时,从窗口望出去,跑道上一片晶莹,引擎掀起的雪粉给建筑物蒙上一层轻雾。还没来得及惊慌,飞机已稳稳地降落在北京机场。
-16°C,空气如冰一样坚实。我和女儿带来了在柏林过冬的羊皮大衣,上山滑雪的手套帽子,把自己裹的和爱斯基摩人一样。蓝天,无风,灿烂阳光下,好像一切都变得容易忍受。
住进渔阳饭店,暖气烧得太热,房间里干燥得到处是哗哗的静电,和外面成了两个世界。去前台诉苦,回答说开开窗就行,浪费也没办法。
第二天,女儿去正式上她有生以来的第一次班,我一人到外边去闲逛。虽然在北京曾经读书生活过十年多,好像都是骑车,坐车,来去匆匆。一人漫步蹓跶,走到哪儿算哪儿的机会不多。
“大妈,请问去东直门地铁站怎么走?”
“跟我来,沿河走,近一点。” 她两手提着塑料袋,羽绒服鼓鼓囊囊,企鹅般摇摆着走在前头。
这河,就是记忆中岸柳摇曳,水波清澈的亮马河,现在冻得结结实实,像“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在横七竖八,杂乱无章的水泥森林里穿行。
“听您口音,不是北京人吧?”
“嗯……上海人。” 白白地努力卷舌,还是一下子就漏了怯。
“哦,上海好吧?物价贵不贵,和北京比怎么样?……上海我还没去过,活这一辈子,也应该去一次,是吧?……上海旅馆什么个价?贵的咱可住不起……您再往前走500米,就到地铁站了……不用谢,后会有期。”
http://s8/bmiddle/5eef6f4et7d44231983a7&690
新源里,香河园,东直门……名字,都是熟悉的,面孔,都是陌生的。像在梦里行走,真切,却不现实。麻辣诱惑,暗香浮动,成人保健,沸腾鱼乡,双流老妈兔头,成人保健,小肥蛒,大福猪,脆肚居,成人保健…… 我使劲在脑缝里搜索,却提不出一丝旧日印象。是自己的浅意识把往事深埋,还是北京已变得面目全非?
经过长途汽车站。有扛着硕大蛇皮袋的,有在黑褐的脏雪中拖拉着沉重行李的,各色口音大交响,都是来北京谋生的人。
东直门地铁站。惨白的日光灯,宽大但陡深的楼梯。上班族的匆忙,打工族的重负,高峰时的嘈杂拥挤可想而知。
买张交通一卡通,和上海一样的方便。深感在使用现代化工具上,实用,灵活的中国远远超前于西方许多工业化国家。刚要进门,却被穿制服的人叫住,说要把随身小包过一下安全检查门。巴掌大的包也要过?回答是肯定的。在小包去黑咕隆咚的通道里历险时,我撇一眼对面的牌子:“今天已消毒”。沧桑感忽的一下子浓浓袭来:恐怖活动,甲型流感,在哪儿都有它们的阴影,我们离那个天真无忧的时代已很远很远了……
在雍和宫站下车,先去地坛公园。
http://s6/bmiddle/5eef6f4et7d4424f60d85&690
地坛去过,没有太多的感触,那是在读《我与地坛》之前。
艳红的墙,整齐的琉璃瓦,现在的地坛不再荒芜。不知史铁生是否还住在附近,不知他是否还常来松树林里冥想生与死的意义。看见这么新鲜的古园,他是否若有所失?好在古树依旧苍翠,人迹依然寥寥。谢天谢地,这里的宁静还没有被扰乱,史君“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的言辞还未过期。史君之地坛,让我想起大学时代的颐和园和现在家门口的圣克鲁公园,和他一样,深感能住在一个公园附近是种运气。
http://s14/bmiddle/5eef6f4et7d444d405ffd&690
雍和宫与地坛隔街相望,同是祭神之所,气氛却大相庭径。刚走到墙角前,已有卖香人前来兜售:“新年祈福,哪有过庙门而不拜菩萨之理!”在此铿锵震耳之言下,我乖乖掏钱买了三把沉香。一路往大门走去,这三把刚买的香就开始发挥护身作用了。只要我朝它们指一指,再强横霸道的商贩,也都只好忍气吞声地闪到一旁,让我昂扬而过。
印象里的雍和宫,殿大佛大,高深莫测,现在却觉得院子狭小了许多。是过去人幼志低,还是看过大昭寺,扎什伦布寺后变得心高意狂起来?不管怎么说,悟禅的功夫仍然没有长进。在佛前,我依旧只会点香求福,在弥漫烟雾中求佛保佑我上上下下的亲人。
http://s16/bmiddle/5eef6f4et7d442243afaf&690
拜完佛,肚子饿得咕咕叫。雍和大街靠近雍和宫那一段,都是卖香和佛事用品的,没有凡人果腹之物。往南走走,有一家手擀面面馆。时间晚了,男烧饭师傅围一堆,女服务员围一堆,正在呼哧呼哧地吃饭。一小姑娘放下碗筷迎上来让座。我翻翻菜单,有炒菜,有火锅。问她什么好吃。她把菜单翻到最后面,说,打卤面,大碗12元,小碗10元,你吃小碗就够了。我暗暗吃惊,好久没有在饭店里体会这种温馨的人情关护了。在上海,在其他地方,多少次服务员转弯抹角地让你点菜单前面价格最贵的菜,你点得少了,便宜了,她还给你脸色看。不一会,她端来一碗白白的,劲道的手擀面,一碗滑嫩牛肉丝炒绿扁豆。说是小碗,那面也足有三四两。热腾腾,香喷喷,直吃得头上冒汗。好久没有吃到这么舒心的面条了。
http://s8/bmiddle/5eef6f4et7d442959a957&690
晚上女儿下班后一起去她喜欢的湘菜馆吃酸菜鱼。饭店在亮马河边,老木凳,老木桌像到了“春来茶馆”。看见窗眉上冰凌高悬,昏黄路灯下行人勾头缩颈地在雪地里蹒跚,就希望火锅里翻滚的鱼再麻点,再辣点,直吃得嘴舌和感官都失去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