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牛走先还是人走先?
标签:
杂谈 |
http://s13/mw690/001JMZwtty6LNARh1k8ec&690
“妈——犁田是牛走先还是人走先?”
“牛走先——”
“怎么《刘三姐》这个电影里的老爷爷会说:‘他家田地宽无边,丘丘大田他种过,牛走后来我走先?’”
“这个我也不完全知道,等春天去郊外看看。”
这是表弟媳在厨房和她在书房的女儿的对话。我听后笑也笑不出来,哭也哭不出来,只是有点热泪盈眶。
我是受外婆委托,想来表弟家接侄女暑期到我们乡下玩一段时间,但昨天晚上同表弟媳没有商量得通。按她的说法,乡下是种田的和挑担的粗人住的地方,如果她家女儿来到我们乡下,会变成乡野村夫脾气。
我不懂教育,也不知道人的脾气是怎样形成的。我只是想,也许农村的娃娃要到城里去看看城市的楼高车快,城市的娃娃要到农村来看看乡村的种田割稻。
现代社会进步了,人们都锦衣美食了。许多城市人穿衣不见麻,吃饭不见谷,经常闹一些“阳春三月种麦子,八月十五种花生”的娱乐笑话。
前几天在号称菌子王国的云南玩,在昆明表姐家聚会时,老早早的侄儿就打来电话,说是在昆楚高速上买得一篮鸡枞,大家都要好好品尝一下。
侄儿回来了,提着鸡枞兴高采烈地上了楼,大家七手八脚地开始捡、洗。这时表姐尖叫起来了:“这哪儿是鸡枞?分明是麻母鸡嘛!”大家都惊呆了。特别是表弟跑过来看了又看:“这不是鸡枞?!”幸好从事生物研究的邻居过来,请他鉴定了一下,菌种确实是麻母鸡。鸡枞近200元一公斤,麻母鸡则是不能吃的毒菌。大家痛心疾首,骂的骂,笑的笑。
当时我想,以假乱真的奸商固然是可恨的,但作为昆明这种中等城市的市民,不知道鸡枞和麻母鸡的区别而被人戏弄,在知识面上也是有缺陷的。
每一个人都不是百科全书,都有他的视角盲点和知识死角,这不足为奇,但如果连一般的生活基本常识都不知道,就会让人觉得他在真空中生活的遗憾。
当然,一般的平头百姓生活常识知道的多少,除了多花点冤枉钱交点学费外,并不影响大局。但如果是权高位重的人,也许就会成为千古笑谈。
西晋时有一个叫司马衷的皇帝,执政时期发生过一次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天天吃草根,吃观音土,许多百姓活活饿死。消息被迅速传到皇宫中,有大臣向他报告说因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许多人都饿死了,怎么办?司马衷就反问大臣:“百姓们没有米吃,为什么不吃肉做的粥呢?你们快点去落实!”大臣们面面相觑,只好硬着头皮向全国发做肉粥救济百姓的指示。
司马衷从小在皇宫中长大,可能父亲司马炎既不让他去农村玩,也不带领他去郊游,他只是食来张口,衣来伸手。他既不知道肉是从动物身上来的,也不知道动物需要吃粮食才能长肉,更不知道当时的米是多少钱一斤,肉是多少钱一斤。所以,说出了如此让人费解的话。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撤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一块空白的土地上,要有什么样的成果,地的主人有很大的决定因素。如果类推,我们的下一代是什么样的角色,上一代也是有一定的关联的。比如说岳母在岳飞的背上刺“精忠报国”,就是教育他:要精心忠诚,报效自己的国家;冯玉祥将军写对联教育儿子:砍除烦脑须无我,历尽艰辛做好人。他们都用心良苦的,也让子女成了才。
作为普通百姓的父母,可能没有岳母、冯玉祥那样的崇高境界,但希望自己的儿女继承家业,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应该是共同的心愿。
前几年,曾提德智体美的教育方针,但这些年因为生活越来越富裕了,许多人都不注重德智体美了。在教育子女方面都把吃苦精神、接触底层、拓宽视野看成老古董,都只想急功近利地吃“快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子女这个问题可能还是比较重要的,如果做得不好,不但自己颜面扫地,自己的万贯家产也可能被他们捣鼓一空。比如说,有的明星儿子吸毒、强奸等,不但老父、老母们要出来向歌迷、影迷们道歉,还因为宝贝儿女高价买毒品花干了家中的积储,并去坐那冰冷的监狱,误了苦钱的大好时光。
本来社会上的第一个人和每一项知识都是不应该有色彩的,但有的父母偏要把社会人群划分为上等下等,把知识分为尊卑贵贱,这无异于给子女筑起了一个象牙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