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韭菜到镰刀之路(股市里的故事)——连载一

分类: 股市分析 |
我是1993年7月第一次进入证券市场,当时是在武汉市位于汉口沿江大道的合作路与天津路之间的武汉证券公司开的户,深圳证券代码是220***89。说起来我走上证券之路还真是有点奇怪,也许是冥冥中的天意吧。我是工科院校毕业的工科生,是正宗的理工男,还是个直男。毕业后从沈阳分配到位于武汉的一个中央在汉企业,从事的也是工业设备工作,和证券市场毫不相干。1990年12月中国的证券市场开张,当时能看到的行情,只是可怜的在每天报纸的中缝里印的昨天的市场及个股的行情。不知道为什么,开张以来我就很注意证券市场每天的行情,对此非常有兴趣,每天都可以从头看到尾,乐此不疲,这也许就印证了爱因斯坦老先生的那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当时从这个中缝里什么都看不出来,只能看到个股昨天的收盘价,可我就是想看,并且很渴望能够亲身参与这个市场。但是我当时从事的工作是早九晚五,而当时买卖证券是只能到证券公司的柜台上,去手工填写个股买卖的纸质报价单,然后交柜台里的工作人员去下单,上班的人根本没有时间去从事证券的买卖操作。
关于这个手工填写个股买卖纸质报价单的程序,还有个段子,当时上海滩证券界有一个姓杨的,人称外号叫杨百万。百万在现在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有钱人被称作万元户的时候,百万已经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了。杨百万当时在证券届是做的风生水起,仅凭一己之力在证券市场做到百万资产(当然他不完全是靠买卖股票,早期是靠倒卖国债起家),所以很多人都是跟着他一起下单。当时还没有所谓的大户室,都是在证券公司的柜台上手工填写纸质的报价单,杨百万每次填写报价单的时候,周边有很多人会围着看,他买什么别人就跟着买什么,他卖什么别人就跟着卖什么。由于跟风的人太多,有时候机构就会跟着他们对着做,所以说杨百万有时也会遭受一些损失。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后来杨百万多了一个心眼,在柜台上填写报价单的时候,先写了这个报价证券的名称后,然后写买,旁边的人一看杨百万准备买这个股了,一窝蜂都去填单子买。趁着没人的时候,杨百万在买上面添了一个十字就成了卖,就避开了大家跟风。
看了两年报纸的中缝后,为了我的爱好(说起来很多人都不会相信,做股票和期货居然可以成为爱好,但对我来说确实是如此),毅然决定辞去央企的铁饭碗,下海做证券。我当时去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公司旁边就是武汉证券公司的营业部,这下有时间可以溜出去做股票了。公司在没有房地产业务时,账面上躺着大把的闲置资金,本博自告奋勇向公司老总申请在股市里操作这些闲置资金以增利。公司老总很信任本博,放手让本博去干,本博也没有辜负老总的信任,确实做到了为公司的资金增值,公司按增值部分的10%,发给本博作为奖励,这已经是很高比例的奖励了。
本篇是走进证券市场的前缀,下一篇开始将是本博的第一笔股票操作的始末,那只股票叫苏三山,股市后进们都不会有听说过这只股票,可以先去网上搜索哈,未完待续。
后一篇: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