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性化朗读
(2011-06-09 15:16:09)
标签:
杂谈 |
我认为,要让个性化朗读在阅读教学真正落实,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究欲望的 “敲门砖”。初读是学生第一次感知教材,在教学一篇课文的起始阶段,根据教材特点,或通过语言描述情境,或创设问题,或描绘画面,或提供实物,或联系小学生已有的经验,或补充有关教材内容的背景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期待,使其欲罢不能。
如温老师在《假如》一课的教学中,先配上了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听自己声情并茂地示范读,听完后说:“模仿是你们的天性。下面就请你像老师刚才那样自己读读课文。” 动听的音乐,加上教师激情的语言渲染,学生兴趣盎然,读得特别投入,有带动作的,有表情丰富的,在朗读中学生不知不觉地体会到了诗歌中的意境,从而慢慢领悟出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读通读顺,了解大意。
拿到一篇陌生的课文,首先,要让学生做到正确地读,字句读准,停顿得当,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读、心思、耳听,读时先划出有疑问的字音,轻声、变调的字词,对弄不清的字词句可以采用全班互相提醒的办法给予解决,学生在这一获知的实践过程中,也搭建起了感悟和理解的桥梁,通过自己反复读几遍,就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温老师的课堂上,直到学生读通顺了,老师才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中。
3、推敲词句,感悟文本。
在学生初步感知大意,了解语言表层意思后,就要让学生带情入文,推敲词句,揣摩文本独特言语意蕴,特定的语言表达特定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文本中浓浓的人文情怀。因此,推敲词句是感悟文本的有效策略。如温老师在教授“叹息”时,让学生想象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的画面,“叹息”自然读得入情入境地颤抖。在体会“哭泣”的时候,温老师先演示了“哭”字的演变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读,有学生甚至出了哭腔,感悟深刻。
4、朗读展示,智慧评价。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每位学生感悟文本的真情倾诉,它是学生用心体验课文的情境和情感后用有声语言来表达自己感受的个体行为。朗读中做体现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可强求划一,而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的多元朗读,珍视每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如温老师在教学《假如》时,用“你读得真好!”“读得真棒!”……这样有鼓励性的语言课堂上比比皆是,孩子得到了鼓励,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不断地提高。所以整节课学生的朗读非常出色,个性张扬,思想放飞。同时温老师在评价学生朗读不足之处时,比较委婉含蓄,如“你读得很有感情,如果你能把字音读准,就更棒了!”“真不简单,若是你声音再响亮点,会读得更好!” 所以,学生通过在读的过程中揣摩、体验,在听读中比较、鉴别,真正将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体验读出来了,真正做到了个性化朗读。我认为,真正好的朗读是将朗读者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只是表达作者的感情不行,只是表达朗读者的感情也不行。只有两者水乳相交,融合了作者感情的朗读者的感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朗读。
让每一个学生享受个性化朗读,享受自由与创造的愉悦,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前面的路依旧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