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2010-02-27 20:13:02)
标签:

杂谈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定义:P73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密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客我的概念P78,主我客我的关系P79);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P80-81

第二节: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定义P81

一、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P82-83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P84-85

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5-88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两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互动的介质时信息——“有意义的象征符”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

“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的期待,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重新加以组合。

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内省式思考: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内省式思考过程,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他人有着密切联系。内省过程中,个人会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在与他人的联系上形成自己的态度轮廓。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个人把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重新进行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的状况相适应的新的意义和行为。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传播的动机:

1、              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2、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库利“镜中我”概念: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包括三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4、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的传播和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点:

1、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多种渠道和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产生新的意义。

3、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效果好。

4、              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社会化: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个人角度说,指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而言,指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个人观念社会化包括自我观念的形成和社会观念的形成。

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是语言。声音语言、书写语言。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

姿态的传播功能:

1、    强调语言

2、    补充语言

3、    代替语言

4、    控制语言

5、    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外观形象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它所传达的信息形成人际传播中的第一印象。

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会招致误解和被社会孤立。自我表达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相联系,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尺度。

课后练习题:

1、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
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3、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
②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与社会。因此,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自我又是社会创造的主体,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4、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self interaction)
①布鲁默:象征互动理论集大成者,《象征互动论》,人能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
②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在把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此过程中,人能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和传播,并能对自己采取行动,即能自我互动。
③这种互动本质上是与他人社会互动的内在化,即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应。人内传播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组合。这样,他人期待和自我都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而是新的。该理论说明,人不但与他人传播,也同自己传播。
④自我传播也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传播有助于个人在与社会的联系上认识和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
5、米德的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
①定义:短期的、以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内省的一种。
②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他人密切联系。在此过程中,人的头脑中会出现他人的形象,分析和推测他人如何考虑、采取何种态度,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上才能形成个人的态度轮廓,形成决策。这是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是个社会过程。
③内省式思考是横向的社会过程,也是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即个人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会把有关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重新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状况相适应的新意义和行为。
④内省式思考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对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时,才会活跃起来。
6、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动机及社会功能
①定义: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或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②特点:a.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b.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c.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d.非制度化的传播,建立在自愿和合意的基础上,相对平等和自由。
③社会功能:a.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b.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c.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d.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
④动机:a.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首要动机);b.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d.基于满足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7、库利的“镜中我”(the looking-class self)理论
①(美)社会学家C.H.库利《社会组织》
②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它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③“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④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多方面,个人的“镜中我”也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准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