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标签:
中秋月心溪流韵杨永升巫山一段云 |
分类: 诗歌诗词 |
中秋月
杨永升
风雨人同月,盈亏现若昙。
圆缺三百六十旋。
蟾魄中秋弹 。
皓气弥天际,怦然动和弦。
玄机亘古藏婵娟。
靓丽化云烟。
——中华新韵(现代读音)
阳历:2016年9月15日星期四【中秋·於黄龙】
农历:【二零一九猴年】丙申年【八月】丁酉月【十五】庚子日
点注:自古认为,每年的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的,最明的。其实“最”不“最”都不重要。而自然赋予人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启示,值得深思。
《龙乡后土·中国传统节日三字经》云:“问青天,佑丰年,广积粮,民意含。只但愿,人长久,时千里,共婵娟。”当中秋明月高照时,天下人们在供桌上摆满了月饼、糖果之内的贡品,邀明月,问青天,祈求上苍保佑民间丰年连连。同时,祝愿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幸福快乐。虽远隔千里,却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的祝愿!永像圆月一般。
现将《巫山一段云·中秋月》意识之“元流”诗词布读于此,参而照之——
【元流诗词】
人同月缺圆,长亏满若昙。。
风雨三百六十度,中秋方璀璨
皓然在天际,清灵洒尘间。
气运亘古藏玄机,靓丽化云烟。
【巫山一段云】
中秋月
杨永升
人同月缺圆,长亏满若昙。
风雨三百六十度,中秋方璀璨。
皓然在天际,清灵洒尘间。
气运亘古藏玄机,靓丽化云烟。
2016年9月15日星期四
中国传统节日《三字经》
节 选
杨永升
中秋节,月儿圆,月桂下,把酒盏。
古习俗,兴于唐,祭奉月,广流芳。
中秋月圆时,人们坐在农家小院里的桂花树下,把盏献月,祈福保佑。这个把酒祭月的习俗,从唐代开始,流传开来。
曰嫦娥,瞻玉兔,赏明月,话蟾蜍。
月高悬,照人间,献月饼,意团圆。
嫦娥,玉兔,蟾蜍,都是月宫的化身。“月到中秋分外明”普天下人心境很好。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饼,献月饼都是团圆的象征。
拜月风,起无盐,设香案,梦遂愿。
《龙城录》,纪广寒,唐明皇,通乐典。
战国齐邑,有个丑女钟离春。传因在“中秋节”拜了月,后成了一个大美女,做了齐宣王之后。号称无盐。《龙城录》是宋代柳宗元撰写的笔记小说。广寒宫,即月宫。小说故事讲《明皇梦游广寒宫》,唐开元六年,中秋之夜,唐明皇邀请申天师和鸿都道人一起赏月。后梦游“广寒清虚之府”。广寒宫以水晶为阶,行人如在镜中。通晓音律的唐明皇触景而作《霓裳衣舞曲》,每当宫女弹凑这支舞曲时,他如置身于月宫。从此,唐代中秋赏月的习俗,十分流行。
秋三五,顺天意,知鱼腹,举义旗。
激民怨,战歌起,元广厦,溃于基。
“秋三五”。即八月十五。民间传说:朱元璋起义军把“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纸片。撒在江河里,让鱼吞入腹中。人们吃鱼时,发现纸片,即统一了农民的起义行动,又给人们造成了“天意”的错觉。这个谶语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响应力!中秋节吃月饼,相传也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命令属下把“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片藏入饼子里,而再把月饼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到了八月十五日,各路义军纷纷起兵,人民群众齐声响应。徐达率领的义军,如星火燎原之势,很快攻下了元大都,明朝建立。从此,中秋节吃月饼和吃鱼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夜,月欢人,诗情处,画意深。
明月生,四海同,千里外,雨兼风。
中秋夜。望月怀人,相思如缕,既痴情,又深沉。正如唐代诗人王建则的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给人以一咏三叹之感。再则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首诗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中国民间中秋时,团圆之情浓烈,思念之意忧伤,于是勾起许许多多诗人的抒发激情。如唐代杰出诗人李峤曾的《中秋月》“圆魂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隐隐地透出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在这皎洁的中秋之夜,千里之外的朋友过得可好?此时此刻,是不是也在观赏天上这轮明月呢?
问青天,佑丰年,广积粮,民意含。
只但愿,人长久,时千里,共婵娟。
当中秋明月高照时,天下人们在供桌上摆满了月饼、糖果之内的贡品,邀明月,问青天,祈求上苍保佑民间丰年连连。同时,祝愿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幸福快乐。虽远隔千里,却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