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三字经》

标签:
龙乡后土中国传统节日《三字经中国黄龙民间文学第一杨永升 |
分类: 黄龙文化研究 |
中国传统节日《三字经》
杨永升
大中华,史悠久,号文明,源远流①。
民族兴,地宽广,崇礼仪②,讲风尚③。
纪元立,始炎黄,逐进化,建纲常④。
五千年,画卷长,传统节,当发扬⑤。
举万年,晷仪建,测日影,历法纂⑥。
汉太初,修历书,回归年,法兼诸①。
月盈亏,顾寒暑,阴阳历,天象树②。
腊月到,话喜庆,腊八节,年先行③。
二十三,称小年,送灶君,呈民愿④。
年有始,岁有终,安春华,秋实丰⑤。
诚而中,事事兴,此常德,应效行⑥。
百节中,年为首,爆竹声,春使叩⑦。
左郁垒,右神荼,贴对联,换桃符⑧。
挂年画,请财神,龙凤祥,喜盈门①。
结花彩,插香烛,张红灯,接百福②。
披盛装,人欢颜,观歌舞,兆丰年③。
礼花起,普天庆,共此时,九州同④。
除夕晚,话团年,烛高悬,宵不眠⑤。
故岁尽,寄明旦,怀憧憬,祈平安⑥。
折柏枝,燃篝火,天地人,皆高歌⑦。
洞天夜,双岁连,五更钟,分二年⑧。
包饺子,意岁更,偃月食,天下通⑨。
蒸花馍,寄升平⑩,鸡鱼肘,祈昌盛。
年夜饭,义深远,自太古,神话传①。
古谈年,色厉变,貌狰狞,性凶残②。
善性归,发于衷,天下存,应乎情③。
天人合,亲自然,化机缘,倍欢年④。
祭先祖,故瞻念,始慎终,且追远⑤。
《尚书》载,记《舜典》,圣贤举,传佳言⑥。
合家欢,椒柏酒,似称觞,乃举寿⑦。
中国节,诗意含,如连珠,且璀璨⑧。
国团拜,民贺年,邻互动,厚德传①。
膝下子,祝长寿,压岁钱,祈百福②。
元宵节,焰火红,观盛世,示向荣③。
扭秧歌,闹社火,四海内,气象和④。
猜灯谜,起于宋,花灯绚,知传承⑤。
开封府,谏仁宗,上孝义,天下拥⑥。
吃元宵,兆复兴,浮萍果,华夏应⑦。
此美食,宫女创,汉武帝,推四方⑧。
曰立春,四季首,黄经达,三一五①。
阳气升,大地动,冰雪融,芽破土②。
插竹筒,羽毛吐,打春牛,春华透③。
春习俗,鞭杨广,除暴政,宇文倡④。
二月二,龙抬头,惊蛰动,万物苏⑤。
敲习俗,化民歌⑥,醒时节,成寄托⑦。
清明节,三月天,雨似泪,随心念⑧。
祭扫墓,光裕前,告慰祖,香火传⑨。
寒食兴,起春秋,连清明,传不休①。
晋文公,逃亡出,介之推,痛割股②。
公疏忽,推归隐,合抱木,身于焚③。
踩木屐,谪于树,诏天下,悔自诛④。
清明游,踏春情,观柳绿,赏桃红⑤。
莺歌喧,燕飞舞,荡秋千,吟诗赋⑥。
风筝起,春心动,宋李邺,竹笛鸣⑦。
唐崔护,颇痴情,人面桃,笑春风⑧。
端午节,万古传,此凭吊,为屈原①。
看江山, 时易迁,惟《离骚》,在人间②。
包粽子,赛龙船,炸糖糕,众所念③。
悬菖蒲,挂枝桃,插春艾,斗百草⑤。
戴香包,五彩线,此习俗,益康健⑥。
七夕节,话浪漫,鹊桥泪,神话传⑦。
昔牛郎,戏织女,长生殿,盟誓语⑧。
世效仿,月穿针,乞巧缘,求可心①。
小无猜,七七拜,凤与凰,两相爱②。
七夕夜,望银河,葡萄架,情话多③。
众心归,义欲判,促进步,陈规转④。
中秋节,月儿圆,月桂下,把酒盏⑤。
古习俗,兴于唐,祭奉月,广流芳⑥。
曰嫦娥,瞻玉兔,赏明月,话蟾蜍⑦。
月高悬,照人间,献月饼,意团圆⑧。
拜月风,起无盐,设香案,梦遂愿①。
《龙城录》,纪广寒,唐明皇,通乐典②。
秋三五,顺天意,知鱼腹,举义旗③。
激民怨,战歌起,元广厦,溃于基④。
中秋夜,月欢人,诗情处,画意深⑤。
明月生,四海同,千里外,雨兼风①。
问青天,佑丰年,广积粮,民意含②。
只但愿,人长久,时千里,共婵娟③。
重阳节,登高处,畅秋志,祈百福④。
日月并,九重阳,重九庆,奉天长⑤。
子孙孝,心宽广,纳万境,自健壮⑥。
人增寿,菊时黄,为老者,驻童光⑦。
佩茱萸,气通变,避邪恶,无灾难①。
饮菊酒,称延年,且益寿,以御寒②。
汉恒景,习仙道,重阳日,除邪妖③。
醉龙山,见落帽,晋孟嘉,且挥毫④。
唐居易,聚香山,集九老,著诗篇⑤。
滕王阁,序经典,双九日,传佳言⑥。
读历史,知古典,民习俗,根之源⑦。
研神话,观演变,史前史,古今传①。
华夏族,龙之乡,称地久,号天长②。
国古老,史辉煌,继传统,兴于邦③。
——此文于2009年6月,应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韩养民教授之约撰写。
——刊登于《社区文化》杂志
——选自《龙乡后土·中国黄龙民间文学第一集》
后附:原创注释
《我们的传统节日 三字经》
我们的传统节日
三
杨永升
大中华,史悠久,号文明,源远流①。
民族兴,地宽广,崇礼仪②,讲风尚③。
①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号称文明古国,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
②有礼有节。
③按照社会普遍流行的道德规范,奉献自我,发扬风格。
纪元立,始炎黄,逐进化,建纲常①。
五千年,画卷长,传统节,当发扬②。
①中华文明,从黄帝时代纪元开始,逐渐进化,建立三纲五常,治国方略。
②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犹如一幅长卷,林林总总,经典璀璨。而传统节日,又是历史传承中一个耀眼的光环,发扬光大。
举万年,晷仪建,测日影,历法纂①。
商祖乙,开明君,筑天坛,诸节分②。
①商代有一个叫万年的天文家,创建日晷仪,测日影,编篡历法。
②商代国王祖乙,为万年修天坛,筑日台,建漏亭,精心研究四季诸节气的变化。确定了二十四节和传统节日的建立。
汉太初,修历书,回归年,法兼诸①。
月盈亏,顾寒暑,阴阳历,天象树②。
①汉武帝太初元年,邓平、唐都、落下闳等,据天象实测,兼诸多历法的特点,造太初历。
②后依照太初历中,回归年的历法,兼顾月盈亏,寒暑,制阴阳历,树立天象运转规律。我国现使用的就是阴阳历。
腊月到,话喜庆,腊八节,年先行①。
二十三,称小年,送灶君,呈民愿②。
①在民间每年以进入腊月,就进入喜庆的年节了“腊八节”民间称之为“年的使者”。
②到了腊月二十三,人们通常就称谓小年了。习俗是欢天喜地送灶君上天堂述职,为民请愿。称之为:“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这是晚唐诗人罗昭隐描写“祭灶”风俗的诗。
年有始,岁有终,安春华,秋实丰①。
诚而中,事事兴,此常德,应效行②。
①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安好春华,秋天就能收获。
②以平和中庸的态度对待事物,使人之最起码的品德和常情。按照传统发扬效行。
百节中,年为首,爆竹声,春使叩①。
左郁垒,右神荼,贴对联,换桃符②。
①在所有的传统节日中,年节是首届。爆竹声中辞旧迎新,意味着春的讯息已经到来了。这时春天的使节叩响了千家万户的门环。
②郁垒、神荼是黄帝身边的大将,专管妖魔鬼怪,后成为了门神。古时最早的对联,是在桃木板上画的灵符,一年换一次。称之为镇妖避邪桃符。
挂年画,请财神,龙凤祥,喜盈门①。
结花彩,插香烛,张红灯,接百福②。
①挂年画。请财神,龙凤呈祥,百喜盈门。
②张灯结彩,香火接福,都是万家喜庆的习俗。
披盛装,人欢颜,观歌舞,兆丰年①。
礼花起,普天庆,共此时,九州同②。
①春节到来,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欢颜逐开,庆祝丰收,期待来年的好光景。
②就在“新旧”交替的时刻里,普天同庆,礼花纷飞,九州同贺。
除夕晚,话团年,烛高悬,宵不眠①。
故岁尽,寄明旦,怀憧憬,祈平安②。
①除夕夜,明灯高照,俗称“熬年夜”。
②除夕夜,全家人坐在一起,团团圆圆谈往事,憧憬未来,祈福平安。
折柏枝,燃篝火,天地人,皆高歌①。
洞天夜,双岁连,五更钟,分二年②。
①除夕夜,用柏枝生一堆火,民俗“辟邪”之意。天地人间歌舞升平。
②每年除夕灯火一片辉煌,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包饺子,意岁更,偃月食,天下通①。
蒸花馍,寄升平②,鸡鱼肘,祈昌盛。
①偃月食,指饺子。普天下的百姓在年节时,必不可少的饭食。
②花馍在年节时,名目繁多,热闹喜庆,寄托美好的昌盛前景。
年夜饭,义深远,自太古,神话传①。
古谈年,色厉变,貌狰狞,性凶残②。
①辞年,就是在除夕吃丰盛的晚餐,俗话叫做“年夜饭”。《风土志》说:“除夕夜,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抗争年的侵扰!”
②太古时代,称年是一种恶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凶残无比,遭害人类。当时人人自危,谈虎色变。
善性归,发于衷,天下存,应乎情①。
天人合,亲自然,化机缘,倍欢年②。
人的善性回归以后,发现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么,善待生命,合情合理。
亲近自然,于是,万事万物就会和谐相处,“年”也成了人们的好朋友,和人融合在一起,同歌同舞。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机缘所在。
祭先祖,故瞻念,始慎终,且追远①。
《尚书》载,记《舜典》,圣贤举,传佳言②。
①过年祭祖的习俗,寄托一种哀思,有着光前裕后的意义。居哀念能尽礼。《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②《尚书·舜典》:舜每年在过年的时候,都要祭祖,为万民树立榜样。
合家欢,椒柏酒,似称觞,乃举寿①。
中国节,诗意含,如连珠,且璀璨②。
①用花椒,柏子浸制的酒。全家举杯祝寿,祈福。《后汉书·边上让》:“椒酒源流。”《荆楚岁时记》:“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粉香,故采花以贡樽。”《癸巳元日》诗:“匝地东风劝椒酒,山头今日是春台。”
②年节时,古代许多诗人都有吟咏守岁的诗句。孟浩然写道:“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杜甫也曾有:“守岁阿戎家,椒盘以颂花。”的佳句,把守岁的乐趣写得活灵活现。
国团拜,民贺年,邻互动,厚德传①。
膝下子,祝长寿,压岁钱,祈子福②。
①过年的时候,国家有团拜会,邻里之间,相互走动拜年,亲朋好友相互来往,串亲访友,和睦共处,增强友谊,以传厚德。
②小辈给长辈磕头祝寿;长辈给小辈发压岁钱,祈求子孙无灾无难的成长。
元宵节,焰火红,观盛世,示向荣①。
扭秧歌,闹社火,四海内,气象和②。
①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新年过后的第一个大节日,人们挂红灯、放烟火展示繁荣昌盛。
②扭秧歌、闹社火。举国上下庆典盛世,昭示出四海之内一派和谐向荣。
猜灯谜,起于宋,花灯绚,知传承①。
开封府,谏仁宗,上孝义,天下拥②。
①猜灯谜是从宋仁宗时开始流传至今日。
②仁宗赵祯,是李娘娘李宸妃所生,因皇后刘氏无子,收而养之。仁宗继位后,还不知其情。包文正在元宵节灯火夜,巧设“忤逆不孝”,“五古妖冶”的花灯,使仁宗心情不悦,伺机说明详情,使母子相认,并将其母,李妃追为皇后。成为当时的孝义美谈,受到万民拥戴。
吃元宵,兆复兴,浮萍果,华夏应①。
此美食,宫女创,汉武帝,推四方②。
①齐庄王胜仗归来,在海上发现了漂浮的元宵,问孔子,孔称:“浮萍果。以示凯旋之意。社稷复兴之兆。”后华夏民族一直传承下来。
②又传:汉武帝时有个宫女叫元宵,做的食品很好吃,就沿用了元宵之名,传向了民间。
曰立春,四季首,黄经达,三一五①。
阳气升,大地动,冰雪融,芽破土②。
①每年太阳运转,到达黄经315°时立春。
②这时,阳气上升,大地苏醒,冰雪消融,春芽破土。
插竹筒,羽毛吐,打春牛,春华透①。
春习俗,鞭杨广,除暴政,宇文倡②,
①立春的那天,民间有试春的习俗,把竹筒插入地下,放入羽毛,当羽毛从竹筒里喷出的那一刻,春华透了,也就是立春了。打春牛有犁铧破土之意意
②鞭杨广是隋代,宇文化及倡导的除暴政之举。民间习俗,用纸札一个杨广像,扎一个春牛,当羽毛吐出的时刻,将纸扎打烂。
二月二,龙抬头,惊蛰动,万物苏①。
敲习俗,化民歌②,醒时节,成寄托③。
①到了二月二这天,冬蛰的动物开始萌动;万物开始苏醒。传统中国有理发的习俗,预示时来运转,如是说:“冬蛰的老龙抬起了头”。
②二月二民间有敲打的习俗,民间歌谣流传很广,——“二月二敲梁头,大圈小圈流/二月二敲案桌,打的粮食没头着/二月二敲灶台,大小元宝滚进来/二月二敲门墩,坐下不动也生金/二月二敲门脑,大的领着小的跑。”等。
③
清明节,三月天,雨似泪,随心念①。
祭扫墓,光裕前,告慰祖,香火传②。
①民间称清明是雨节,老天和人们一样,凭吊逝者,心境沉郁,怀泪挂面。“唐朝诗人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表述了这天人们的心境。
②扫墓,一是寄托哀思;二是光宗耀祖,光前裕后之意,告慰祖宗子孙香火代代相传。
寒食兴,起春秋,连清明,传不休①。
晋文公,逃亡出,介之推,痛割股④。
①寒食节是纪念春秋时晋国良臣介之推。此节与清明紧挨,也称“双念节。”
②介之推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无食,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下,让晋文公吃。论功时,他言道“不能以天子之功为己力。”
公疏忽,推归隐,合抱木,身于焚①。
踩木屐,谪于树,诏天下,悔自诛②。
①晋文公继位后,大封功臣,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携母上了绵山,请其不出,烧山而逼,不料介之推和母亲抱住一棵大树,烧死于树下。
②晋文公弄巧成拙,追悔莫及!责怪大树没能留住他的贤蒋良臣,并取其大树的一枝,做成木屐踩于脚下!诏告天下,“罪树而诛己。
清明游,踏春情,观柳绿,赏桃红①。
莺歌喧,燕飞舞,荡秋千,吟诗赋②。
①清明时节天气转暖,民间有踏青春游的习俗,柳树吐绿,桃花含苞待放,恋人出户赏景,非常惬意。
②这时,莺歌鸣叫;燕子飞舞;孩子们荡着秋千;文人们吟诗作赋,悠然自得。
风筝起,春心动,宋李邺,竹笛鸣①。
唐崔护,颇痴情,人面桃,笑春风②。
①宋朝官吏李邺,小时候聪明伶俐,在风筝上拴竹笛,微风吹动,嗡嗡有声,宛如古筝。于是,便有了“风筝”的称谓。
②唐德宗贞元初年,举子催护,举进士不第,清明时,心情寂寞,踏青郊游。在长安南郊,遇一美貌女子的爱情故事。并以诗表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端午节,万古传,此凭吊,为屈原①。
看江山,时易迁,惟《离骚》,在人间②。
①屈原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博闻强志,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后因感伤楚国被秦攻破,国都失守,无力挽救,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后以“黑五月,凭吊日”而传。
②春秋以来江山分分和和,频繁更替!唯有《离骚》永恒不变,在人间广为流传。
包粽子,赛龙船,炸糖糕,众所念①。
雄黄酒,煮春蒜,败五毒,民承传②。
①包粽子,赛龙船,炸糖糕都是纪念屈原的。
②雄黄酒,煮春蒜,是防止蛇虫败五毒的好方法,作为习俗传承下来。
悬菖蒲,挂枝桃,插春艾,斗百草①。
戴香包,五彩线,此习俗,益康健②。
①菖蒲,桃枝,春艾,百草。都是防止瘟疫,治疗百病的民间验方。
香包,五色线,意为避邪消灾。这种习俗有益于健康。
七夕节,话浪漫,鹊桥泪,神话传①。
昔牛郎,戏织女,长生殿,盟誓语②。
①“鹊桥相会”。民间传说天上的织女,七夕渡银河与牛郎相会,普天下的喜鹊都来搭桥。此桥,就叫鹊桥。两人相见,泪流满面,七月七这天,常常阴雨绵绵,所以,也叫雨节。
②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的千古名句“七月七日长生殿”。长生殿是爱情的象征。这里指牛郎织女春心萌动,坚贞不渝的爱情发生处。
世效仿,月穿针,乞巧缘,求可心①。
小无猜,七七拜,凤与凰,两相爱②。
①七夕晚能对着月亮,穿七根针的女娃娃,称得上心灵手巧。那一定能求得上一个可心如意的小儿郎。
②古时男孩女孩在七夕晚,拜七次月,方能白头偕老。
七夕夜,望银河,葡萄架,情话多①。
众心归,义欲判,促进步,陈规转②。
①民间传说:在七夕夜睡到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情话。其实,此时人们坐在庭院的葡萄架下乘凉,一面赏月,一面谈论人世间的风流韵事。
②牛郎织女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对自由婚姻的束缚!也体现出了对自由的渴望,对陈规陋习的强烈反抗。是一个思想进步的神话传说。
中秋节,月儿圆,月桂下,把酒盏①。
古习俗,兴于唐,祭奉月,广流芳②。
①中秋月圆时,人们坐在农家小院里的桂花树下,把盏献月,祈福保佑。
②这个把酒祭月的习俗,从唐代开始,流传开来。
曰嫦娥,瞻玉兔,赏明月,话蟾蜍①。
月高悬,照人间,献月饼,意团圆②。
①嫦娥,玉兔,蟾蜍,都是月宫的化身。
②“月到中秋分外明”普天下人心境很好。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饼,献月饼都是团圆的象征。
拜月风,起无盐,设香案,梦遂愿①。
《龙城录》,纪广寒,唐明皇,通乐典②。
①
②《龙城录》是宋代柳宗元撰写的笔记小说。广寒宫,即月宫。小说故事讲《明皇梦游广寒宫》唐开元六年,中秋之夜,唐明皇邀请申天师和鸿都道人一起赏月。后梦游“广寒清虚之府”。广寒宫以水晶为阶,行人如在镜中。通晓音律的唐明皇触景而作《霓裳衣舞曲》,每当宫女弹凑这支舞曲时,他如置身于月宫。从此,唐代中秋赏月的习俗,十分流行。
秋三五,顺天意,知鱼腹,举义旗①。
激民怨,战歌起,元广厦,溃于基①。
①“秋三五”。即八月十五。民间传说:朱元璋起义军把“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纸片。撒在江河里,让鱼吞入腹中。人们吃鱼时,发现纸片,即统一了农民的起义行动,又给人们造成了“天意”的错觉。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响应力!
②中秋节吃月饼,相传也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命令属下把“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片藏入饼子里,而再把月饼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到了八月十五日,各路义军纷纷起兵,人民群众齐声响应。徐达率领的义军,如星火燎原之势,很快攻下了元大都,明朝建立。从此,中秋节吃月饼和吃鱼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夜,月欢人,诗情处,画意深①。
明月生,四海同,千里外,雨兼风②。
①中秋夜。望月怀人,相思如缕,既痴情,又深沉。正如唐代诗人王建则的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给人以一咏三叹之感。再则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首诗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②在中国民间中秋时,团圆之情浓烈,思念之意忧伤,于是勾起许许多多诗人的抒发激情。如唐代杰出诗人李峤曾的《中秋月》“圆魂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隐隐地透出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在这皎洁的中秋之夜,千里之外的朋友过得可好?此时此刻,是不是也在观赏天上则这轮明月呢?
问青天,佑丰年,广积粮,民意含①。
只但愿,人长久,时千里,共婵娟②。
①当中秋明月高照时,天下人们在供桌上摆满了月饼、糖果之内的贡品,邀明月,问青天,祈求上苍保佑民间丰年连连。
②同时,祝愿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幸福快乐。虽远隔千里,却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重阳节,登高处,畅秋志,祈百福①。
日月并,九重阳,重九庆,奉天长②。
①中国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望远的习俗,以此舒舒志。祈求上帝赐给人间福禄寿三星。
②“日月并”,是指“九月九日”重九之意。天长地久之愿。
子孙孝,心宽广,纳万境,自健壮①。
人增寿,菊时黄,为老者,驻童光②。
①这天,老人们有子孙陪同着登高畅游,心情美丽,倍感胸臆宽广,宽容世间万事万物。
②同时,儿孙孝顺,常陪老年人锻炼身体,穿行在菊花丛间,心情舒畅,纳福增寿,自然会返老还童,满面春风的。
佩茱萸,气通变,避邪恶,无灾难①。
饮菊酒,称延年,且益寿,以御寒②。
①插茱萸,民间有辟邪之说。以此祈求运象通畅,消灾避难。
②菊花酒有延年益寿之功效,驱寒和气之药用。
汉恒景,习仙道,重阳日,除邪妖①。
醉龙山,见落帽,晋孟嘉,且挥毫②。
①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载: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瘟魔成灾,百姓流离失所,生命难保。当时血性青年恒景,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
②《晋书》载:东晋时,著名文人孟嘉,也是陶渊明的外祖父。时任晋大司马恒温手下的参军大将,在九月九日,应恒温之邀登上龙山之顶,饮酒赋诗。乘重阳之兴,觥筹交错,欢快异常。突然间,一阵秋风刮来,把孟嘉的官帽吹落在地。这时孟嘉有回归自然之感,无视乌纱,挥毫泼墨,诗兴大发。后来“龙山落帽”以重阳之兴,达观人生成为古典。
唐居易,聚香山,集九老,著诗篇①。
滕王阁,序经典,双九日,传佳言②。
①唐代诗人白居易七十四岁时,在香山和遗老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辉、李元爽、禅师如满等,号称“香山九老”。每到重阳节,他们都要相聚香山,饮酒作诗,以遣情怀。
②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年少才高,官小名大,才华横溢。据说: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期间,一挥而就写出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当时令高朋满座的文坛泰斗们目瞪口呆。
读历史,知古典,民习俗,根之源①。
研神话,观演变,史前史,古今传②。
①读通中华五千年历史,就知道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风俗典故的来历。传统节日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
②同时,从神话传说的研究中,看中华人类的文明发展,和演变过程;史前文化的的奠基,对今人的思想启迪。
华夏族,龙之乡,称地久,号天长①。
国古老
①我们华夏民族,是龙的传人,号称地久天长。
②中国是古老的文明古国,人类历史悠久,传统优良。所以继承传统节日,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现实意义。
在电脑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