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练习题
(2019-10-17 21:30:18)分类: 诗歌专题 |
注:平楚:楚:树丛。登高远望,见树梢齐平。跂:垂足而坐,脚跟不着地。故故:沙鸥鸣叫的声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明丽、生机盎然不乏动感的暮春图景,给人以无限的联想,诗人畅快的心绪油然而生。
B.颔联紧承首联,面对美妙景色,心情舒畅,于是矫首仰望,远处是与栏杆相接的一带平林,馆阁矗立在水边的沙地上。
C.“夹洲亭馆跂长沙”中的“跂”字生动传神,把馆阁拟人化,,由此使颔联与首联气息相连,富于生趣。
D.这首诗采用通感的手法,把由色彩、画面联想到的声音、心绪、思想等非画面的东西直接地表现出来。
E.尾联用平白的口语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可堪入画的美景的喜爱之情,以至于把这自然美景当做自己的家了。
2.赏析这首诗歌的颈联。
【参考答案】
15.A B A项“暮春”错,“嫩黄杨柳”“半著花”表明是初春;B项“矫首仰望”错,根据注释,应为“登高望远”。
16.这一联写河中鱼,洲上鸥的欢快身影。出句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典故来表现水中悠悠游动的鱼有同样欢乐的人的心境;对句则借鸥鸟的白色与人鬓边白发相照应的情景,写出阅历丰富之人面对自然的娴静意趣。
【注释】浮沈:即“浮沉”。意谓消息隔绝。
(1)试从意象的角度赏析“木叶纷纷归路,晓月残风何处。”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木叶”这一经典意象最早出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意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予人以秋的孤寂悲凉,十分适合抒发悲秋的情绪。“晓风残月何处”则显然化用了柳屯田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半西风吹去”又和辛弃疾的《满江红》中“被西风吹去,了无痕迹”同。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妻子)的相思之情。或:因不得与亲人(妻子)相聚而生的愁苦之情。
译文:窸窣飘零的透着微黄的叶子,纷纷飘落在词人的归路上。那晓风吹动,西天残月,某一个地方,同是弯弯的新月和初秋的寒风,牵挂的人,你还好吗?秋雨被西风吹散,就像我的一半心思,也被西风吹走了,也随远方的人儿。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 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答: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答: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