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语文第一、二单元朗读指导尝试(参阅了百度百科)
(2017-10-19 18:39:39)
下面我就简略的主要结合课文说说自己在指导第一二单元朗读中一些指导方法。
第一单元:朗读外部技能指导
一、重音
(一)什么是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音节或词语。
朗读中的重音如果表达准确、恰当,语意就会鲜明,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就会增强,感情的起伏就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
(二)怎样来确定重音
确定重音可根据朗读作品的中心、表情达意的需要来选定。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通常只有一个主要的重音。重音越少越明确。重音一般分为语法重音、强调重音、感情重音。
1.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示例: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般短句中,谓语读得重一些。)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动宾结构钟的宾语应重读。)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定语比中心词要稍重些。)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朗读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是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涵意。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涵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示例:
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不要以为我不知道)
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别人不会)
3.感情重音。
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示例:
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更是”强调夏天的雨别有一番风情。)
(四)如何来表达重音
我们在朗读时,要注意重音的表达方式,切不可以“加重声音”来代替重音。
重音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加强音量”的方法,把要强调的词或短语读得重一些、响一些。
例如: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也可是“增加音长”的方法,把要强调的词或短语的读音拉长。
还可以是“重音轻吐法”,控制音量,把要突出的词语或短语轻缓而有力地读出来,以达到与内容相和谐一致的效果。
示例: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沙沙”要读得轻而缓慢。)
二、停连
(一)什么叫停连
指朗读时语流的停顿和连接。语音上的间歇叫停顿;不中断的地方叫连接。
(二)什么时候需要停连
停连有时是朗读者为调节气息的需要,有时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有时是朗读者为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有时为了满足听者思考、理解和接受也是需要停连的。
(三)怎样停顿与连接
1.区分性停顿
它是在词与短语间安排的停顿,有时候句子中间也会停顿,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停顿。
示例: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说明功夫与希望是存在的,是“有”。)
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说明的是一种选择,有的是这,有的是那。)
2.呼应性停顿
强调语句内在联系的停顿。呼应性停顿,必须解决哪个词是呼,哪个词是应。
示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小草”是呼,停顿时间稍长,后面几个短语是应。“嫩嫩的”“绿绿的”之间的逗号停顿时间就要缩短。)
3.并列性停顿
几个句子中相应并列的词语或者并列的句子,也就是排比句要有对应停顿。
示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4.强调性停顿
有时为突出强调某个句子、词组或词,可以在这个句子、词组或词的前面或后面停顿,也可以前后同时停顿。
示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大的脚步”后面用一个强调性停顿,就把这个用拟人手法写出的东风给读活了。)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强调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季节里济南的总的观感。)
5.转换性停顿
朗读时为了表达寓意、情感、态度的转变,就要运用转换性停顿。转换性停顿通常用书面语言中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如“可是”“然而“但是”“却”等词)来确定。一般来说,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前面的停顿时间稍长,“而”后面的词语中的停顿时间要相对缩短。
示例: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两句在转折关联词“可是”前停顿的时间要长一些。后一句“在北中国的冬天”和“而能有温晴的天气”可连接起来读。)
6.生理性停顿
作品中的人物在说话时因生理原因(如语噎、哽咽、生命垂危时的叮咛、气喘吁吁的报告、个别人物的口吃等)造成的语流不畅、断断续续等,朗读时必须学会运用生理性停顿。但这种停顿只给以必要的、象征性的表现,不强调夸张,以免做作。
示例: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7.回味性停顿
在那些需要展开想象或进行思辨、回味的词语后进行较长的停顿。
示例:
我想/你该走了。
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以上几种停顿在朗读中经常交错使用。朗读的停顿除了以上几方面需要注意外,还要遵循按标点符号要求予以适当的停顿。标点符号停顿时间长短的一般规律为:顿号<<font face="宋体">逗号<</font>分号、冒号<</font>句号、问号、叹号。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时间更长。
8、连接
连接是为了表达需要,要一口气读连贯的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示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朗读两次“盼望着”时,中间的逗号不停顿,声音逐渐上扬,表示盼望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
第二单元:朗读内部心里技能指导
一、情景再现。
1、什么是情景再现
指以语言内容为依据展开再造想象,使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在自已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的过程.
2、情景再现的展开过程:可按四步来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1步:理清头绪,这一步主要是从情景再现的角度对语言内容进行梳理,这里更注重从画面的角度来理清内容的头绪.包括:把握结构,明确先后顺序,把握画面的主次详略及特点.
第2步:设身处地.设身处地就是通过相象,将自己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景中,缩短我们与文章所述情景的时空距离和人物的心理距离等,使我们迅速地投入到文章所规定的情景中,获得现场感,感到”我就在”。
第3步: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情景再现的核心问题.这里强调的是内心积极的反应,摈弃的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式的无动于衷.在触景生情这一步我们还要掌握两点要求:一是反应积极,一触即发;二是以情为主,情景交融.
第4步:现身说法.当内心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想把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亲身所感”的情景再现给受众,并使受众产生某种情景的再现,从中受到感染.这也正是创作主体始而有意,继而实现的责任.
二、把握情感基调。
语气,是朗读发生的运气的微妙技巧,入抑扬顿挫,以声带气等,不能用符号完全表示。我们可以在文章中用规定符号标记上扬、下降与延长。
示例:我想找一个
2、 节奏传达感情
节奏,是朗读全篇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声音的回环往复所构成的整体感。节奏要和全篇的逻辑思路、感情基调统一。
示例:《秋天的怀念》第1段用上扬的声调读出激烈的场面;第2段用下降语气读出情绪的陡然一落;第3段用上扬语调读出略微轻松的变奏;第5、6段用低沉音调读出深沉的痛;第7段用深沉缓慢语气读出沉思。总之这篇文章要用低沉缓慢语气读出:沉痛、感伤、悲慨、压抑。
3、人物对话传达感情
于永正老师说: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品质、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外在反映。所以我们要学会把人物对话读“活”。
步骤一:读出人物轮廓。
步骤二:读出人物思想情感。
示例:《散步》小家伙忽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两句话充满童趣,语调上扬,并且读起来应该欢快、明朗,重读“也”)
步骤三:读出画外音。
示例:1、《散步》我的妻子呢,在外面她都听我的。(此处侧面烘托人物手法,读的音调应该语气略上扬,明快,并且重读“在外面”体现妻子的贤惠)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寒冬。(读出重读“又”,读出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