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
(2009-03-03 21:27: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探秘 |
(2)维纳认为,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是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追求成功的人把原因归为自己能力强,而把失败的原因归为自己不努力;避免失败的人把成功归为自己运气好、任务容易外在原因,而把失败归为自己无能。因此,归因理论推崇自我努力感,强调努力会带来一种兴奋自豪感,不努力会产生一种内疚感。
(3)个体对学习成功的归因变化是有规律的。小学时重努力,中学时重能力。男大学生将成功因素归因为兴趣(58%)、敢于竞争(57%)、认真塌实(55%)、努力(53%)、信念理想(52%)学习方法(52%)、能力(50%);女大学生将成功因素归因为兴趣(81%)、努力(69%)、信念理想(59%)认真塌实(53%)、学习方法(49%)。
第五节琼斯与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
琼斯等认为个人的行为不一定与他的人格、态度等内在品质相对应。何时能推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品质相对应?
(1)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公认,即是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
(2)如果我们知道某人从事某个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并非受外在强大的压力才作的,我们也会认为这个行为与内部品质相对应。
5、贝姆于1972年提出自我知觉理论。正如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因果关系的归因中,所作的那样,我们试图使用本质上相同的资料,以及相同的归因过程对我们自己的行动进行因果关系的归因。
6、对几种归因理论的评价:
(1)基本(主要)归因错误:在个人行为的归因上,人们倾向于低估情境的作用,高估个人或内因的作用。
(2)行为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差别:行动者倾向于作情境归因,强调情境的作用。观察者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强调行为者的特点的作用。
(3)自我服务倾向:自我服务倾向就是在归因时,人们愿意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把消极结果归因于情境。
(4)自我损害偏向:如果一个人失眠,他就认为自己的适应能力、自控能力很差,反而更紧张,更难入睡。
四、归因的评估
根据维纳的归因的内在的和外在的两个方面,Rotter提出了“控制源”的概念,是指人们对行为的原因的看法和预期,即人的行为的结果是有什么决定的,是内在的原因,还是外在的原因,前者称为内控,后者称为外控。那么内控者与外控者的行为效果如何呢?Seligman1975认为前者是指事件的结局是由个人努力决定的,后者是指非个人努力的超现实的力量所控制的。研究发现,外在控制与焦虑、抑郁有关,更难以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而内控者较积极地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如果能够测定人的控制源情况,就可以有效地进行心理指导。而且已经应用于精神卫生、饮酒、性功能、婚姻生活、儿童学习、社交等。
1.
2.
归因的评估
(一)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
该量表的编制者相信内控者应为自己的的事情的结果负责。
该量表共23项目,适用于大学生及他群体。男=8.2+4.0,女=8.5+3.9
例:1“人们生活的好坏与运气的好坏有一定的关系”
“人们的不幸起因于他们所犯的错误”,(二选一)
(三)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
内控性:测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够驾御自己的生活(I);
有势力的他人:测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别人能够驾御自己的生活(P);
机遇:测量人们在相信机遇多大程度上能够驾御自己的生活(C);
IPC可以用于精神病人、囚犯、学生、其他成年人,共24项。
I=35+7,P=20+8.5,C=18+8
例:我能否当上领导主要靠我的能力I。(第333页)
我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受以外事件所左右,C
打分为-3–2 –1 +1 +2 +3六级评分。
(四)控制圈(SOS)
SOS涉及了个人势力、人际间控制、社会政治控制三个范围。
该量表有30个项目3个分量表即个人势力量表、人际间控制量表、社会政治控制三个量表。样本来自大学生和运动员。
1.婚姻心理控制源量表
2.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
3.精神卫生心理控制源量表
(一)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
该量表的编制者相信内控者应为自己的的事情的结果负责。
该量表共23项目,适用于大学生及他群体。男=8.2+4.0,女=8.5+3.9
例:1“人们生活的好坏与运气的好坏有一定的关系”
“人们的不幸起因于他们所犯的错误”,(二选一)
(五)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
内控性:测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够驾御自己的生活(I);
有势力的他人:测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别人能够驾御自己的生活(P);
机遇:测量人们在相信机遇多大程度上能够驾御自己的生活(C);
IPC可以用于精神病人、囚犯、学生、其他成年人,共24项。
I=35+7,P=20+8.5,C=18+8
例:我能否当上领导主要靠我的能力I。(第333页)
我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受以外事件所左右,C
打分为-3–2 –1 +1 +2 +3六级评分。
(六)控制圈(SOS)
SOS涉及了个人势力、人际间控制、社会政治控制三个范围。
该量表有30个项目3个分量表即个人势力量表、人际间控制量表、社会政治控制三个量表。样本来自大学生和运动员。
1.婚姻心理控制源量表
2.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
3.精神卫生心理控制源量表 一、什么是归因:归因(attribution theory)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推论的过程。同一种行为可有不同的解释。50、60年代以后研究的热点问题,90年代以后已经转向了应用研究。如找出学生学习差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二、归因理论
1、海德(Heider1958)的朴素心理学
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一书中从朴素心理学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他认为人们需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人们相信行为的背后必有原因。人们行为的原因可分为两类:(1)内因,即个人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称为个人倾向归因;(2)外因,行为的原因来自外界力量如周围环境、他人强制作用、外在的奖励和惩罚、运气、任务的难易等原因,称为情景归因。海德认为人们做归因解释使用两个原则:(1)共变原则;(2)排除原则。
2.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凯利(Kelley,1967)的理论具有结构性和系统,更具有说服力。他认为,对行为的归因必须要多次观察,根据多种线索进行归因。说明行为的原因可以从三个不同的的纬度进行解释:(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方,即行为者知觉到的对象;(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所以,要找出真正原因,就需要分析三种信息资料:(1)一致性信息资料;(2)一贯性信息资料;(3)区别性或特异性信息资料。有了上述三种信息,就可以进行归因判断。如某高中生语文考试成绩差或分数低,其原因可能是:一致性,大家都低或只有他低;一贯性,他的语文成绩一贯的低或只有这次低;区别性,他的其他成绩也差或其他成绩不差。如果是一致性高、区别性高,就可以归因为老师的因素,如果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就可以归因为个人因素。凯利认为对一个行为的解释可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知觉对象、情景。
3.维纳(Wwiner,1972)归因理论
维纳根据海德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原因除了内因和外因外,还应考虑其稳定性。所以行为的原因就可以分为(1)内因——外因方面;(2)稳定——不稳定方面共两个纬度。两个方面都很重要,是彼此独立的。暂时——稳定方面在形成期望、预测未来的成败上至关重要。这样法,就形成了四个范畴,
原因内在的 外在的
稳定能力 工作难度
不稳定努力 运气
(1)归因对今后的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作用:把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如努力能力等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因素如任务容易运气好等使人产生意外的感激心情;把失败归因于内在因素则会使人内疚和无助;把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则会使人产生气愤和敌意;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如任务容易、能力强,会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如把成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运气好或努力,则以后工作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把失败归于稳定因素如任务难或能力差,会降低以后工作的积极性,若把失败归于不稳定因素如运气不好或努力不够,则会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
(3)个体对学习成功的归因变化是有规律的。小学时重努力,中学时重能力。男大学生将成功因素归因为兴趣(58%)、敢于竞争(57%)、认真塌实(55%)、努力(53%)、信念理想(52%)学习方法(52%)、能力(50%);女大学生将成功因素归因为兴趣(81%)、努力(69%)、信念理想(59%)认真塌实(53%)、学习方法(49%)。
第五节
琼斯等认为个人的行为不一定与他的人格、态度等内在品质相对应。何时能推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品质相对应?
(1)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公认,即是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
(2)如果我们知道某人从事某个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并非受外在强大的压力才作的,我们也会认为这个行为与内部品质相对应。
5、贝姆于1972年提出自我知觉理论。正如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因果关系的归因中,所作的那样,我们试图使用本质上相同的资料,以及相同的归因过程对我们自己的行动进行因果关系的归因。
6、对几种归因理论的评价:
(1)基本(主要)归因错误:在个人行为的归因上,人们倾向于低估情境的作用,高估个人或内因的作用。
(2)行为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差别:行动者倾向于作情境归因,强调情境的作用。观察者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强调行为者的特点的作用。
(3)自我服务倾向:自我服务倾向就是在归因时,人们愿意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把消极结果归因于情境。
(4)自我损害偏向:如果一个人失眠,他就认为自己的适应能力、自控能力很差,反而更紧张,更难入睡。
四、归因的评估
根据维纳的归因的内在的和外在的两个方面,Rotter提出了“控制源”的概念,是指人们对行为的原因的看法和预期,即人的行为的结果是有什么决定的,是内在的原因,还是外在的原因,前者称为内控,后者称为外控。那么内控者与外控者的行为效果如何呢?Seligman1975认为前者是指事件的结局是由个人努力决定的,后者是指非个人努力的超现实的力量所控制的。研究发现,外在控制与焦虑、抑郁有关,更难以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而内控者较积极地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如果能够测定人的控制源情况,就可以有效地进行心理指导。而且已经应用于精神卫生、饮酒、性功能、婚姻生活、儿童学习、社交等。
1.
2.
归因的评估
(一)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
该量表共23项目,适用于大学生及他群体。男=8.2+4.0,女=8.5+3.9
例:1“人们生活的好坏与运气的好坏有一定的关系”
“人们的不幸起因于他们所犯的错误”,(二选一)
(三)
I=35+7,P=20+8.5,C=18+8
例:我能否当上领导主要靠我的能力I。(第333页)
我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受以外事件所左右,C
打分为-3
(四)
该量表有30个项目3个分量表即个人势力量表、人际间控制量表、社会政治控制三个量表。样本来自大学生和运动员。
1.
2.
3.
(一)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
该量表共23项目,适用于大学生及他群体。男=8.2+4.0,女=8.5+3.9
例:1“人们生活的好坏与运气的好坏有一定的关系”
“人们的不幸起因于他们所犯的错误”,(二选一)
(五)
I=35+7,P=20+8.5,C=18+8
例:我能否当上领导主要靠我的能力I。(第333页)
我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受以外事件所左右,C
打分为-3
(六)
该量表有30个项目3个分量表即个人势力量表、人际间控制量表、社会政治控制三个量表。样本来自大学生和运动员。
1.
2.
3.
二、归因理论
1、海德(Heider1958)的朴素心理学
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一书中从朴素心理学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他认为人们需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人们相信行为的背后必有原因。人们行为的原因可分为两类:(1)内因,即个人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称为个人倾向归因;(2)外因,行为的原因来自外界力量如周围环境、他人强制作用、外在的奖励和惩罚、运气、任务的难易等原因,称为情景归因。海德认为人们做归因解释使用两个原则:(1)共变原则;(2)排除原则。
2.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凯利(Kelley,1967)的理论具有结构性和系统,更具有说服力。他认为,对行为的归因必须要多次观察,根据多种线索进行归因。说明行为的原因可以从三个不同的的纬度进行解释:(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方,即行为者知觉到的对象;(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3.维纳(Wwiner,1972)归因理论
维纳根据海德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原因除了内因和外因外,还应考虑其稳定性。所以行为的原因就可以分为(1)内因——外因方面;(2)稳定——不稳定方面共两个纬度。两个方面都很重要,是彼此独立的。暂时——稳定方面在形成期望、预测未来的成败上至关重要。这样法,就形成了四个范畴,
原因
稳定
不稳定
(1)归因对今后的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作用:把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如努力能力等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因素如任务容易运气好等使人产生意外的感激心情;把失败归因于内在因素则会使人内疚和无助;把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则会使人产生气愤和敌意;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如任务容易、能力强,会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如把成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运气好或努力,则以后工作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把失败归于稳定因素如任务难或能力差,会降低以后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