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散文是许多年前为一本书写的序言,主要是想表达树的本质。
我从小对色彩着迷,对喜欢的颜色有种难以割舍的感情。我喜欢平静地思考,经常惊讶大自然为什么能把世界装扮得如此五彩缤纷,而一切色彩的运用却是绝妙和有秩序的。土的色泽基本是黄的,植物绝大多数是绿的,在晴朗的日子里,天空永远是蓝的。除了少量海洋生物外,动物的血是红的。有没有人想过,如果人的血是黑的,骨头是蓝的,心是紫的,雪是红的,雾是绿的,我们会有什么感想?我们的心情将会哀伤抑或喜悦?艺术家、作家、哲学家会不会改变他们对人和世界的看法呢?
在所有的色彩中,我最钟情绿色。白色、红色、蓝色,也是我喜爱的颜色。白色过于纯净,生命力不强,难于持久。红色明艳奔放,不幸带有血和暴力的倾向。蓝色过于孤独,深藏忧伤。而绿色是种温和的色彩,不太冷,不太暖,柔和,清纯。大自然选择它作为大多数植物的颜色,用它象征生命力、美好、青春、和平,是再完美不过的了。它总是生机勃勃的,不懈地与死亡和黑暗斗争。当冰雪消融时,一片绿色的树叶就让我们不由地泪眼纷融。
古代的女子懒洋洋地站在溪涧边,俯看着落花流水,然后感叹着岁月的消逝,漫说着:“红颜薄命”,以鲜艳的花自比,因此女性带有花的性格,我们能够理解。我能欣赏花的美,竟缺乏深层的认识。我却能赞赏树。
绿色的两个最珍贵的品质是希望和有原则,通过树的存在被完整地表达出来。树总是笔直向上的,不论是针叶树或阔叶树,大树或是小树,这是树的原则。风暴和山火,雨雪和疾病,也无法改变树的这种风格。树宁死也不改变自己的本质。树使我们心中的希望有了极有威力的依赖。在寸草不生的石岩上往往会发现一棵小树,甚至好几丛树挺立着,这难道不像是一首英雄的歌吗?成片成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直在提醒我们,绿色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绿无处不在,它不停地延伸,悄悄地成长。树是难以消灭的,它的根深扎于大地,通过一片片落下的叶子,来印证它的不屈不挠。落叶并不为自己的命运而哀伤,跌落地下的叶子为自己付出的牺牲维护了树的生命和尊严感到骄傲,它长眠在土地里谛听着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树总是激励我们顽强地生活下去,默默地承受。它不像花那样娇嫩,容易坠落,易受污染。自然界季节的变换总会带来风雪和干旱,就是最温和的时节,也会有虫害病毒的折磨、野蛮的砍伐。经历了多少沧桑的树,不管受到什么创伤,在清风和细雨穿过它的身体时,它总是带着微笑。它的优伤始终是淡淡的,它不愿意把痛苦表露出来。
绿色总是孜孜不倦地从事创造,它从不破坏,也不屈服。它努力耕耘,给自然和人类提供清纯的空气,保护水源和土地。绿色与水密不可分,有水的地方就有绿色的植物。绿色是干净的,不容易受污染,可贵的是它有自我清洗、自我更生的能力。
叔本华写过下面一段话:
“——布达哈所著生理学一书中这样写道:‘尼基曾连续作六天的观察,他发现在浸剂中的滴虫类,上午十时以前还看不到,十二时以后就发现它们在水中乱动乱窜了。而一到夜晚它们便死亡,但到第二天清晨它们又产生新的一代。"
就这样,万物只有一瞬间的逗留,又匆匆走向死亡。植物和昆虫在夏天结束它们的生涯,动物和人类则在若干年后死亡。死亡始终不倦怠、不松懈地进行破坏。尽管如此,万物似又毫无所损、照常地生存着,仿佛不灭般存在于各自的场所……”
我们被莫名其妙地选择做人类,这多少带来悲剧的色彩。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智慧,尤其是人的情感在万物中达到了极点。因此人的痛苦也最深,每得到一份欢乐,就得付出一份牺牲的哀伤。为什么人不像一棵树,像绿色的植物,充满和平、宁静和爱?我们应该学习绿色的植物,承受一切的痛苦和幸福,从不放弃,决不放弃对一切美好事情、对瑰丽的爱情的憧憬和追求。
愿真正相恋的人像两棵树,风雨不改、生死不渝地守在一起。
在每个季节,我们的心情是一种绿色的心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