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定瓷款识的时代判定

(2010-04-30 20:48:44)
标签:

定瓷

古瓷

http://s13/middle/5eec3855gc0f152944a2c&690

夫妻对弈

 

一、定窑的分期

    对定窑款识进行时代判定,首先对定窑就要进行合理的分期。对定窑烧造历史的分期研究,更能了解定窑发生、发展、繁荣到衰亡的过程,特别是对其工艺技术的发生、发展、变化、对外传播及制瓷业中地位的研究更为有利。

    对定窑的分期,这些年有不同的说法,其原因是标准和认识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址、纪年墓葬出土资料的日渐丰富,在时段上划分必然更趋于科学合理。

    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观点:

    一,以纪年考古资料为标准依据,通过造型、纹饰等器物学排比的方法,按历史发展进行分期和断代,将定窑历史分为:唐、五代、北宋早期、北宋中期、北宋晚期、金代等几个时期。

    二,从时代背景结合烧造工艺的角度出发,排出定窑工艺的发展大致序列为:垫烧(含三岔形支钉烧法)、匣钵正烧法、漏斗状匣钵法、支圈匣钵覆烧法、叠烧法等几种不同的主要烧造方法。由此将定窑历史分为:初创期(初唐、中唐,公元618820年)、兴盛期(晚唐、五代,公元821959年)、鼎盛期(北宋早期、中期,公元9601085年)、繁荣期(北宋晚期、金代末期,公元10861234年,宋哲宗金代末期)。

    瓷器艺术风格变化是复杂的,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工艺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完全随着时代的更替而变化,一种成熟的产品周期性往往是跨时代的。因此,科学的分期不应机械地按照历史年代来划分,而应按艺术规律来划分。所以,我觉得第二种分期更为合理。

    但如细细划分又可分为:1、隋代以前可独立考虑。2、早唐、中唐为一期。3、晚唐、五代为一期无可争议。4、宋早、中期为一期。5、宋晚期、金代也应为一期。6、元代至明早期为一期。可这种划分很繁冗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尤其前后两期对定窑整个繁荣历史、规模没有代表意义。所以,只划分四期即可:1.唐早中期。2.晚唐、五代。3.宋早中期。4.宋晚期、金代。或可考虑一下元明而已。

    在定窑烧造历史的分期研究中,尤其要注意以胎釉取胜的晚唐、五代时期以及成熟印花工艺见长的北宋晚期至金代的独立性,而与其相邻时代定瓷的承启关系及突变性也是定瓷研究的重点。

http://s6/mw690/5eec3855gdb8c3d6079a5&690
自正藏品


二、定瓷的时代气息

    对定窑款识时代的准确判定,首先要掌握定瓷不同分期时代的气息。

    任何一个时代,受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都有他自己的特性。原始的朴拙,秦汉的磅礴,大唐的雍容华贵,宋代的纤丽婉约,落实到瓷器上,就称为时代气息。所以,陶瓷与每个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都相吻合,它作为载体以艺术的形式用技术表达出时代气息,是其一大特性。

    早中唐定窑的厚重、大气即与当时繁荣昌盛的时代背景相符。

    晚唐、五代社会极不稳定,朝代更迭,战争频繁,其凌历铮然风格尽显。

    北宋早中期,国家刚刚建立,其国策先南后北,蓄势待发。看似柔弱的定窑,实则胎薄质坚,名品叠出,尽显坚强风骨。

    北宋晚期,全国各大窑口表面都快速成熟发展,各行各业体现出一种文化升腾现象。但朝廷的衰落,统治阶层的软弱,虚假的繁荣粉饰着强大和太平,终经不起金国武力崛起的打击。定窑此时胎骨也经不起推敲,除印花表面繁缛富丽外,已没有任何可以炫耀的风骨了。

    金代国家稳定后,注重手工业发展和汉人治汉及汉文化传承,复兴的定窑除具北宋遗韵外,略显少数民族的豪放。

    现今仿品,由于古今文化差异及工业社会的影响,已体现不出以往定窑的内涵。

    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从建国初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至今,短短的几十年间,以陶瓷展现的社会背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革时期的瓷器,年龄大的人往往一眼就能辨别新老,这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事。虽说短短几十年时间,瓷器的文化内涵已发生变化,就是一些老窑工也做不出当年的味道了。主要是工艺条件及社会环境变了,人的思想变了,赋予那件作品的灵魂也变了,这就是陶瓷所能体现出时代气息特性的原因。

    千年前的定窑,其文化背景与今天差异更大。漫长的烧造历史中,从其朴拙、凌厉而渐入内敛、俊逸的气质,与今天的圆熟、松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定窑700余年的烧造历史中,定窑亦如一首完整的音乐,紧扣与之相符的历史时代,在中国陶瓷史上形成一个华美的篇章。

    我们鉴赏和鉴定时,针对不同的烧造阶段,对定瓷所表现出的社会背景下的人文气质特征,也就是时代气息,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http://s8/mw690/5eec3855gdb8c3d9f1e27&690
自正藏品

 

三、晚唐五代定窑具鲜明的燕赵文化特征

    定窑在晚唐五代就高度成熟并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其文化表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也就是燕赵文化特征。

    自古以来,汉文化源远流长,并不断融合、吸收其他地域的文化元素,形成极具特色的汉文化主线。因而大江南北,所有生活方式、艺术形式无不受其影响,且不出左右。

唐中期自公元755---763年的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而衰,至五代结束,定窑区域都可以理解成藩镇割据的状态。这种社会极不稳定,朝代更迭,战争频繁,使定瓷凌历铮然风格尽显。

    此时期,各种形式的政权都持开放的态度,力求恢复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因而促成了该地区文化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定窑在动荡之秋,不断吸收、进取、审时度势,成熟发展到规模巨大,地位凸显。但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定窑器物上更能体现出融合了多元文化又统一起来的这一地域特征。大量新官款铭文器物在晚唐出现,易定 会稽款也多为五代时期的器物,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文化大融合。

晚唐五代时期,由于特定的政治格局,整个社会各方面的艺术面貌明显突出地方文化色彩。其原因虽然社会动荡,文化交流频繁,但各政权相对独立性、区域性较强,因而具有较强的区域性文化及审美取向。

http://s5/mw690/5eec3855gdb8c385aa914&690
自正藏品

 

四、北宋定窑尽显坚致风骨

    宋代统治阶级思想走出了唐人在不同宗教和哲学之间徘徊的情形,十分清晰地转向了儒家理学,从而促进了全民素质、科学技术、经济等等全面的提高和大繁荣。

    宋朝的全面繁荣在工艺美术中瓷器的成就最大。定窑由于产量最大、影响最大,且创造出了具有宋人人文精神和繁荣精细的完美瓷器艺术,在此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从定瓷而言,为历代瓷器艺术之巅峰。

    文化和经济的大繁荣,使文气十足的宋人追求生活的精细与高品质,追求器物的尽善尽美,而定瓷在此表现的非常淋漓。定瓷得以在古今独树一帜,难有比拟者,也主要是因其融入了那个繁荣富庶、谦谦君子的时代之人文精神和内涵。

    宋代经济规模空前繁荣,远远超过了唐代,并具有近代社会类型特征。定瓷由于规模巨大,瓷都地位突出,更有现代社会的生产经营方式:先进的技术,具有品牌意识的作坊及专营瓷器的瓷庄,如乔位苏一造李翁等等,在器物上以刻、划、印、墨书等多种方式体现标识(商标)。

    定窑的壮大和空前影响,最主要原因是体制。在庞大的官办作坊(部分为御窑)基础上,即不排斥蓬勃万象的民间作坊,也不垄断;在产品上择优而选,民窑精品同样可以进入上流社会和宫廷。这种官民互补体现了更为自由的发展,同时,也使文人能够自由、全面的介入,使定瓷器型、装饰、人文内涵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后世之所以难以逾越,也在于此。尚食局尚药局 朝真东宫东宫位等款识为宫廷定烧器物,出现在此时期。五王府乔位等等大量官府及民间精细款识也在此时期出现。

    现代人审美,多不关注古代工艺美术,甚至认为只是工匠的产品,不足挂齿。但以定瓷而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那个时代最高的人文精神和内涵,是不逊于同时代其它美术的一种艺术形式,也符合了君子概念。自宋以后,定瓷拟人表里如一,称为历代士子文人清雅的追求。

    北宋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稳定,汉文化整体和文人的大量介入,定窑的区域性特征有所减弱。

    北宋早中期,国家刚刚建立,其国策先南后北,蓄势待发。看似柔弱的定窑,实则胎薄质坚,名品叠出,尽显坚强风骨。

    北宋晚期,全国各大窑口表面都快速成熟发展,各行各业体现出一种文化升腾现象。但朝廷的衰落,统治阶层的软弱,虚假的繁荣粉饰着强大和太平,终经不起金国武力崛起的打击。定窑此时胎骨也经不起推敲,除印花表面繁缛富丽外,已没有任何可以炫耀的风骨了。

    首先,从时代来看,定窑与其他四大名窑相比,在北宋早期就地位凸显、辉煌灿烂,而其他四大名窑兴盛于北宋中晚期,国家稳定、歌舞升平。而定窑精品细白胎色釉瓷,多在奋发图强的北宋早中期,与时代特征、时代审美相符,充分展现了北宋早中期宋人内在坚致、外在含蓄的坚强文人风骨,内美而俊于外,体现了当时整个民族的特性。

http://s3/mw690/5eec3855gdb8c3d49e0a2&690
自正藏品

 

五、金代定窑繁缛富丽

    以前人们认为金代无定窑,随着金代考古资料的日渐丰富,进而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依然存在重宋轻金现象。现在可以肯定地讲:金代定窑产量很大,质量也很高,而且就其印花来说比北宋晚期更成熟、富丽。

    金代统治半个中国达119年之久,由于人们民族意识的偏见,过度夸大战争的破坏方面,认为宋室南迁,北方诸窑因战争不再生产,定窑更有至金废灭之说,所以把一度辉煌的金代定窑全部归入北宋。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后,定窑瓷业从北宋晚期暂时低迷后得到了很大发展,燕川区也成为了定窑生产主力区域,产品数量、窑场规模、制作工艺甚至超越了北宋晚期。龙凤纹饰、传统图案继续大量使用,刻印双鱼、莲鸭、荷花、牡丹、萱草、美化、回纹等,则更加繁缛美丽。

    多年来,我从金代遗址堆积层,城市金代地层及金代纪年墓葬大量出土的精美定瓷,尤其是定窑遗址发现铭文泰合丙寅岁辛丑月二十四日画传记隶书款模具及定窑文管所收藏的具明确纪年的金代三个模具,结合历史的研究,对金代定窑的灿烂有了新的认识。

    金代精品定窑在涧磁村及燕川村均有大量生产,以印花为主,数量颇多,工艺与北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其间颜色釉印花品种更加成熟富丽,剔花精品更是精美绝伦,尤以河北省正定县文管所收藏的白釉褐彩剔花缠枝莲纹罐为此时期代表作。

    南宋后刻款识之定窑,尤其宫室及贵族刻款定瓷,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南宋定瓷的珍贵、稀缺,但不能依据南宋宫殿之名定为金代产品,同时期南宋纪年墓葬出土的定瓷也不能定为金代产品,因为此类定瓷为北宋留存还是与金国贸易瓷现难以区分,同时也说明目前在定窑划分上仍存在宋金不清偏宋轻金的问题。

    进入金代之后,定窑刻印花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虽然胎釉质量呈下降趋势,但纹饰的繁复精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款识则非常复杂,印款如“定州公厨”、“定州酒局”、“定州公用”、松鹤、离开、李等,刻划款、书写款更是极为丰富。

    金代中后期,虽纹饰清晰,但胎体已经很粗糙,釉面较脏,大多数产品胎色泛灰,釉面光泽也差,已失往日风采。此时期定窑仿其他窑口产量也极大,如仿钧、仿磁州窑产品,但已失去定窑固有的胎釉特色。

    金元时期,定窑为增加产量,节省支圈,盘碗类粗瓷产品大量使用涩圈叠烧。也就是瓷坯在烧造时,不使用垫具间隔,但为避免粘连,将器物底心釉料刮掉一圈,置放上面器物的底足,叠烧成为无釉涩圈,故而此类产品产量十分巨大。再有大宗产品为粗瓷黑釉器,可知定窑在金元之际大多为民间粗瓷产品,如辽金风格的鸡腿瓶残片在遗址的大量遗存,此时精品已基本绝迹。

http://s8/mw690/5eec3855gdb8c3e8d11b7&690
自正藏品


六、遗址堆积层的复杂性

    通过遗址的挖掘,对时代的认定一定要慎重。定窑遗址文化层厚薄不一,一般37米,最多可达十几米,取决于当时产量、堆积方式和地形等。有些厚厚的堆积层很短时间就可以形成,有些几米的堆积层却可跨越数百年,在遗址纵向分布,包含所有时代有序的叠压堆积基本就不存在。

    当时倾倒定窑垃圾地形十分复杂,沟壑、河床、深坑、台地,再加上后来的人为搅动,堆积次序十分混乱,因而遗址考古挖掘的地层、器物及工艺技术的时代认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所以,一定要结合塔基、墓葬、历史背景、工艺技术、艺术发展规律等诸多因素认真对待。

    地层学与类型学作为考古学方法的两大支柱,能够准确揭示深藏地下的层层时代沉积的理论,在定窑遗址考古中会出现很多错误。

    七百多年的烧造历史,上千年的变迁,遗址地层的叠压关系已十分复杂。我虽非专业考古,但遗址十几年的考察,及对定窑的深深热爱之情,对那片土地有了很深的感情和了解。

    特征:

    1、隋唐有时直接裸落地表,而元代地层却能深埋地下十几米。

    2、金代和唐代地层可直接叠压。

    3、断层和尖灭的成因极为复杂。

    4、由于其特殊的堆积方式及后来人为扰动等,各时代标本可搅在一起。

    我虽然没有读过古陶瓷考古专业,多年来,对此也是认真学习,并根据定窑遗址地层特点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对于定窑遗址的分布、地层关系、工艺演变、标本断代,我看得太多了,用的心血也太多了。有一个学者在公开场合说:自正观点说推翻就推翻,他没有地层。。他拿着体制内学者对民间研究的偏见,也没有认真看过我的文章,更不清楚我用的心血。

    在大量准确标本系统对比情况下,我们所采用的定窑研究方法,应是最科学、合理、全面的,不仅仅地层问题,众多问题都在庞大的工作中得以解决。由于妻子多年来一直研究宋画,因而我们把历史文化和艺术背景也一并融了进来,正是这种优势,我们研究定窑的深度和广度不是个人能力所能企及的。

    定窑的遗存丰富,但其地层的叠压关系十分复杂,并不是一两次挖掘就可以弄清楚的,应随着考古挖掘的增加,逐步提高认识。定窑遗址自60年代,历经五次大规模挖掘,没有出过一次考古报告,参与第一次挖掘的学者均已退休或故去,这确实很不负责。遗址文管所成立较晚,几次出土的30多万标本混在一起,少数有标号与残缺的记录也对不上,我多次矗立在定窑遗址文管所库房那大大的标本堆前无言、伤感。不知道拿到河北考古所的那些标本,是不是也如此混乱。但是很感谢文管所的同志让我数次仔细观察,根据有限记录,从中总结出各时代定瓷的共同点,认识了定瓷的整体风格。有了这种统一的认识,再结合遗址地层裸露的标本,横向对比各处地层的关系,总结规律,在大量准确标本系统对比情况下,进行时代的确定相对来说就容易了很多。

    定州一位故去的老先生参与了60年代第一次挖掘,从他的后人那里我找到了四箱有标号的标本,我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觉得他的地层标注有些并不准确,这更说明了遗址地层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定窑需要研究和细化的问题很多很多,原因就是太复杂、庞大。研究定窑最费心血,又最难认知。

http://s16/mw690/5eec3855gdb8c451c053f&690
自正藏品


七、城市地层的不确定性

    城市地层由于历代人为搅动等等因素,不可能有次序的沉积,序列非常复杂。

    在定州生活这些年,我经常深入工地,对城市地层叠压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城市地层历朝历代都有搅动,多数地方并不是有次序的沉积,序列非常复杂。在对地层认识的过程中,我发现定州当年肯定生产诸如描金、印花模具、镶嵌金银口这类艺术性较高的产品,同时也采用灵山原料,生产少量精细定瓷。由于涉及政治、文化及艺术,这些慢慢变成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我深入工地,认真对待,这种捡拾让我对定州城址地层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标本横向对比上也起到了很大作用,结合同地层的标本横向对比,对定瓷分类、断代等有了很大的帮助。

    这大量的标本结合遗址、塔基、墓葬等更为详实的考古资料进行对比和时代认定,同时从工艺技术、文化艺术角度又进行分析,综合起来,对定窑款识的时代认定应该有很高的准确性。

http://s7/mw690/5eec3855gdb8c3e745fd6&690
自正藏品


八、底足、花口等判定时代

    用底足、花口等器物特征判定时代,进而对定窑款识进行时代认定会怎么样呢?

    定窑的底足初唐为平足,中唐出现壁足,晚唐五代出现宽底足、窄底足(环足),北宋又出现满釉小圈足。但界限并不十分明确,如环足出现并不意味着壁足消失,圈足出现也不是取代了环足,有一个相当长的共存阶段。饼足、环足、圈足在定窑粗瓷上共存期更长。如饼足,从隋至金元定窑粗瓷上一直存在。

    数百片定窑底足摆在一起,放眼望去,其底足千变万化缤彩纷呈,根本就没有可供总结的规律。原因是定窑规模太大,烧造时间太长,工艺共存时间也太长,同时融汇了太多的文化元素。若一定要以底足来判定时代,则必须结合其它特征相互印证。

    定窑的花口也称花边、豁口。从中唐一出现,用刀就简捷、锐利、干净,毫无拖泥带水的感觉。古代花口给器物造型赋予超逸气质,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准和艺术特色,与现代仿品有较大的区别。

    一般来讲:花口四出碗为中唐器物;花口五出碗为晚唐五代器物;花口六出碗为北宋器物,但其界限并不十分明确,虽说前后出现,但有一个很长的共存阶段,不能以此来判定器物的年代,要根据实物综合分析。

    由于定窑烧造时间及工艺技术共存时间太长,用花口和底足等器物特征判定时代并不准确。

http://s6/mw690/5eec3855gdb8c3d6079a5&690

自正藏品

 

九、定窑款识时代判定的复杂性

    对于定窑款识时代的判定,除官与新官外,几乎没有纪年出土的定窑款识器物,因而对定窑款识的时代判定难度极大。由于定窑窑厂巨大,工艺技术延续性、共存性非常强,用工艺技术所反映的器物特征如底足、花口等等器型学判定时代也不准确。遗址考古挖掘、城市地层的复杂性等等都限制了时代的准确认定。

    我们只有把历史文化和艺术背景也一并融进来进行分析,并结合塔基、墓葬、工艺技术、艺术发展规律等诸多因素分析,便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任何一个窑口,当年都动用无数人力、技术、文化汇入其中,都是一部极为厚重的文化史、艺术史。研究古陶瓷是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大量系统的实物,多学科丰富的知识,专业的研究方法。

http://s8/mw690/5eec3855gcea9abf95a37&690
自正藏品
http://s16/mw690/5eec3855gcea9ac0960cf&690

 自正藏品

http://s3/middle/5eec3855gb28e89e77ed2&690

自正藏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