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胎、绞釉是由唐代兴起并持续久远,具有特殊趣味的艺术瓷。
绞胎又称绞泥,做法是把不同颜色的胎泥切成薄片,按要求堆叠成雏形,然后扭曲、转折或放入规定的陶范中挤压,再入窑进行800°C----1300°C不同温度的烧制,因而纹饰和胎的瓷化度差异较大。这两种不同原料互相搅在一起所体现的情趣花纹,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而更耐人寻味。其纹饰效果类似花岗岩纹理、树木年轮、洒脱者又如行云流水、蓝天白云,极具自然之美。习惯上把两种色胎绞在一起叫“绞胎”,其特征是里外花纹基本一致,绞胎器制作难度大,它要求不同颜色的胎土,在烧制过程中收缩比必须一致,以避免器物开裂变形。
绞釉则是把两种色釉绞在一起,花纹简单,只出现在器物表面。“绞釉”产量较少,更为罕见。

自正藏品
宋代绞胎、绞釉的窑口有:当阳峪窑、宝丰清凉寺窑、新安窑、榆次窑、淄博窑等等。均以白色为主调,纹饰也较唐代丰富。
定窑一向不见记载,但从定窑八百年的烧造历史,几千座窑炉的规模,以及当年各种文化、工艺在此交流汇集的盛况分析,我认为定窑出现少量绞胎、绞釉产品极其正常。甚至以当年定窑的盛况及影响来看,定窑出现其他窑口的任何品种都有可能。
下一图绞胎为定州出土。
笔者多年苦苦寻觅,终于在定窑遗址发现绞釉遗存(下二图),也可称洒釉。
自正藏品

自正藏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