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4、定窑透影白瓷

(2009-03-14 10:19:00)
标签:

定窑

    定窑的透影白瓷厚薄不同,厚者超过5毫米,迎光可视清晰手影;薄者不足1毫米,外视可见碗内水涌波动。部分壁厚小于1毫米的产品,也有人称之半脱胎瓷或脱胎瓷。 
    定窑透影白瓷成熟烧制在晚唐之时,一直生产到金代末期。从遗存数量并不十分稀少来看,晚唐的窑工已熟练掌握了透影白瓷的工艺及烧成技术,是有针对性的烧出此类佳品。即使用现今国际标准来衡量,其白度、致密性、吸水性、半透骨性指标均可以达到透影白瓷的标准。

    定窑的烧造历史上,出现过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即是以胎釉取胜的晚唐五代,此时期原料经过优选,无杂质,淘洗陈腐后,白瓷轻巧秀致,瓷胎细白,釉色明亮,瓷质坚硬,烧成温度为历史最高。
    科学测试表明,晚唐五代定窑的胎釉品质,已达到历史顶峰,远远高于宋金时期的刻花,印花白瓷。此时成熟烧制的透影白瓷,更符合今日瓷器的国际通用标准。“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宝莹射目。”为此时期定窑精品瓷的特征。
    在晚唐至金代末期,定窑透影白瓷多在碗盘碟盏体现,实际少量精品立件,也使用了这种最优质的原料。
    在漫长的烧造历史中,透影白瓷采用的燃料有柴有煤。相对而言,柴的还原气氛形成的泛青釉色,要比煤的氧化气氛形成的泛黄釉色,更适合透光效果的表现。
14、定窑透影白瓷
2005年自正定州工作室

    在五代和宋早期,盘碗类薄胎透影瓷,为了保证器物成功烧制,多采用单件覆烧,因而形成芒口。有人看见芒口器物,就定为宋中期支圈覆烧发明后的产品。这种观点,是对定窑工艺技术十分不了解。实际在五代、宋早期,定窑有大量盘碗类芒口器物,多采用盘型支圈覆放套烧(此盘型支圈,不同于宋中期以后的盘型支圈,详见博客中窑具类文章的叙述。),少部分精品瓷为保证高温下不变形而采用单件覆烧。

    所以,器物的时代判定,一定要熟悉工艺技术并综合考虑。

14、定窑透影白瓷
网络图片

14、定窑透影白瓷
网络图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15、绿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