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曲阜行(四)----孔庙弘道门、大中门、成化碑、十三碑亭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中华文化 |
(接前文)走过壁水桥,迎面就是第三道大门(第一道棂星门、第二道圣时门)-----弘道门
“弘道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为明初时孔庙的大门
“弘道门”为清世宗据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语命名并御书匾额
众多桧柏挺拔,树下芳草如茵,一条小小甬路穿行其间,一派庄严肃穆
“大中门”始建于宋代,是北宋时孔庙的大门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清乾隆时,高宗御书匾额
“大中”是赞扬“中庸之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不偏为之中、不易为之庸
大中门较弘道门长且狭窄,门左右两旁还各有绿瓦拐角楼一座
位于大中门西北角的一个角楼
角楼系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所建,为使孔庙象皇宫一样威严
角楼均3间,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之内侧有马道可以上下
东北、西北的两角楼构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以供守卫之用
“同文门”始建于宋代,经历代重修,清康熙时原名参同门
雍正七年(1729年),钦定为“同文门”
取《礼记》“书同文,行同论”语意
同文门两侧是孔子庙碑,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大修孔庙时,在同文门前建四碑亭:洪武、成化、永乐、弘治
东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庙碑-----龟趺螭首的成化碑
明成化四年(1468年)立
明宪宗朱见深御制碑文
碑下的龟趺高1米多,碑额精雕盘龙,绕日盘旋栩栩如生
此明宪宗朱见深御制碑文,极力赞颂孔子及其思想
看碑文开头红线所示“御制重修孔子庙碑,朕唯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
足见是曲阜中对孔子推崇最高的一幢
另其书法浑厚庄严,收放得体,多为楷书临摹之范本
这是洪武碑亭,内置洪武碑
洪武碑立于洪武四年,是朱元璋为祀岳、镇、海、渎,免祀杂神
专崇孔子之御碑
洪武碑的碑额“大明韶旨”
许是念及朱元璋原是穷苦农民出身,红卫兵在此碑上写下一个“留”字(绿圈内)
朱元璋的这专崇孔子之御碑,在文革破四旧时才免遭破坏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过了孔子庙碑沿中轴线再向北走就到了奎文阁。奎,星名,传说为西方白虎之首,后人进一步将奎星说成是“文官之首”,金章宗为赞颂孔子是天下文官之主,将原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原名藏书楼,为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图书典籍而建
初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
金明昌二年(1191年)重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扩建
因“奎主文章”之说更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
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栱。内部两层,中夹暗层
是我国著名的木结构阁楼之一
奎文阁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来
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
虽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
而奎文阁仍然无恙,岿然屹立
奎文阁内的孔子像
“奎文阁赋”石碑,位于奎文阁东前廊下
系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名书法家乔宗书写
“奎文阁題记”石碑,位于奎文阁西前廊下
记载着明代正德间皇帝命礼部重修赐书庋藏的情况
两幢石碑均遭破坏,后修补
这两座金代碑亭建于金明昌二年(1191年),位于奎文阁后
斗拱豪放、布置疏朗、结构精妙,是孔庙现存最早的建筑
再去看看其它碑亭
当时条件下能从千里之外安然运抵曲阜,实令人惊叹
亭内碑刻从书法上看,正草隶篆,座座不同
院落中还有一片丛林似的碑碣
有修庙、祭庙碑刻,及记载历代农民起义情况,是珍贵研究史料
院中奇特的这树,说是乾隆皇曾背靠此树
树干后来竟似龙状生长
十三碑亭中如此多的碑亭能共存于狭长空间中,不得不佩服其建筑之巧妙-----勾心斗角
“勾心斗角”原意是指这种建筑结构,巧妙地利用了空间
与现在说的“勾心斗角”,含意完全不同
虽说原意与现在的意义不同,不过想想这二者好像还是有内在相似之处的
穿过十三碑亭就要到孔庙的第七道大门------大成门,也是孔庙的最后一道门。又得休息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