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丁氏故宅楹联漫话

标签:
杂谈 |
分类: 祖籍潍坊 |
丁氏故宅楹联漫话http://s15/middle/5eebb1c9h86fc7e97129e&690
http://www.jiaodong.net 2007-08-29
15:01:31
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丁氏故宅,座落在山东省龙口市(原黄县)城区,是明清两代延至民初山东首富“丁百万”的故居,一处宏大的四合院式古建筑群。它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其后累年叠建,最多最盛时达3000多间,覆盖了半个黄县城。丁氏故宅以其壮阔的气势、清逸的神韵,闻名于世。解放后几经拆毁,现仅剩下城区西北角的243间房屋。 琳琅满目的抱柱漆金楹联,是丁氏故宅一道亮丽的风景。在现存的履素堂、爱福堂、保素堂、崇俭堂,不论屋内还是屋外,不论正厅、倒厅还是花厅,随处可见意艺双佳的楹联题刻(或阴刻,或阳刻),形似瓦状,紧贴立柱而挂,并涂着大漆金,光彩夺目。这些楹联大多为清代中后期达官贵人、社会名流、文人墨客所撰书。其来源大都是丁家人士在京城为官时所求得,或经商致富后重金购得。
治家•处世 丁氏故宅主人注重楹联的审美作用,更注重楹联的教化功能。即以体现治家、处世理念的楹联来垂训子孙后世,有些联语堪称丁氏家族的家训族规,起到了治家格言、处世箴言的作用。 丁氏家族的同乡,清代内阁学士、吏部尚书贾桢(1798-1874)深谙丁氏兴家之道,亲撰一副楹联挂在瑞芝堂正厅,现置于履素堂正厅。联云: 勤俭持家,能遵祖父诒训便为世业; 诗书宜兴,莫使子孙废读即是福基。 履素堂客厅,有清代进士、著名书法家汤志忠的题联: 古今来多少世家,无非积德; 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这两副最具代表性的楹联,谈古论今,悟前启后,揭示了丁氏家族走向兴盛的根本所在。据《黄县志》记载,“丁氏大致先世以勤俭起家,继以经营商业,遂致富饶,其兴也尽由商业而至。”他们“以学入仕、以仕保商、以商养学”,如此良性循环使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富甲一方的丁家,懂得积德为善,在当地铺路筑桥,修筑城圩,赈灾济民,县府屡次嘉奖“乐善好施”、“功在为民”匾额。同时,丁家也特别重视教育,自办私塾让子弟就读,后送往京城太学入读。丁氏家族入太学和国子监读书的子弟有241名。共考取进士7名、举人20名,贡生、庠生、廪生不胜枚举。这在清代是颇有名气的,光绪帝为此两次颁发圣旨表彰丁氏长辈教子有方。联语昭示人们:丁家是把勤俭、积德和读书作为家训告诫后人,尤其把读书视作“福基”和“第一人品”。汤志忠联见于清代金缨《格言联璧》。作者选书此联,表明他对丁氏家族以德治家、以教兴家的理念的赞赏。 入瑶林琼树中皆宝; 有谦德仁心者为祥。 此联由道光进士、清代语言学家、书法家翟云升(1776-1858)所书,丁佛言亦曾书之。联语见于《格言联璧》。“瑶林琼树”,即传说中仙界的玉花树,比喻人的品格高洁。“谦德仁心”,即谦逊之德和仁爱之心。丁氏主人以此联勉励家族成员注重修身养德。 爱福堂正厅有清代书法家慎毓林所书刘文定联语: 惜食惜衣,非为惜财当惜福; 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 此联意为:珍惜衣食不为吝惜钱财,而是视作珍惜幸福;追求名利须靠自力更生,切莫求人施舍。联语启迪子孙后代要珍惜幸福,努力奋斗,不要等靠别人,反映了丁氏家族的治家、处世之道和幸福观。关于此联,清梁章钜曾在《楹联丛话》中谈及:“相传桂林陈文恭公自题其里第一联云:‘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或云是武进刘文定公纶所撰。然余尝见梁山舟学士手书此对,又云是文衡山语也。”梁山舟即梁同书(1723-1815),文衡山即文征明(1470~1559)。
蕴理•抒情 丁氏故宅楹联内容丰富,字句清雅,艺术精美,耐人寻味。其中有不少蕴理深邃、寓意深刻的佳作,读之使人受益匪浅。 乾隆状元、诗人书画家石韫玉(1756-1837)联云: 精神到处文章老; 学问深时意气平。 此联意为:精神充实,文章方显老到;学问高深,意气方能平和。联语见解独到,哲理深邃,值得玩味。 清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郑燮(1693-1765)联云: 操存正固称完璞; 陶铸含弘若浑金。 “操存”意为操守、志向。“陶铸”本指烧制瓦器和熔铸金属,这里比喻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完璞”是完整无缺的璞玉,“浑金”是未炼的金,这里喻指人品的完美纯朴。联语表现了作者对高尚人品的向往和追求。 清光绪状元、湖南学政曹鸿勋(1848-1910)所书联云: 到眼诗书皆雪亮; 束身名教自风流。 此联写读书和修身的益处,蕴涵哲理。“雪亮”与“风流”相对,尤妙。联语作者应是汤金钊(1772—1856),其联云:“到眼经书皆雪亮;束身名教自风流。” 丁氏故宅也有不少借景抒情,以情取胜之联作。道光举人,清代洋务派首领、书法家左宗棠(1812-1885)联云: 昼长梁燕从容语; 风定瓶花自在香。 联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表达了丁氏家族的闲情逸致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令人抚掌叫绝。在全国目前惟一保存完好的省级府衙保定直隶总督府,也有“昼长梁燕从容语;风定观花自在香”一联,其书者为曾国藩。 乾隆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清楹联书法家刘墉(1719-1804)所书二副联云: 天机道莞闲中契; 范水模山静里商。 此联写投合天道、寄情山水的兴致,自然活脱,妙语天成,可谓怡情悦性之佳制。 鱼游墨沼苹风暖; 燕入书林杏雨浓。 此联写得飘洒有致,别致有趣。“鱼游墨沼”,“燕入书林”,颇有浪漫色彩,“墨沼”、“书林”、“苹风”、“杏雨”,颇具诗情画意。 扫地焚香得清福; 粗茶淡饭足平安。 赵之谦此联表达了崇尚简朴、知足常乐之意。 这些蕴理抒情的楹联作品,将丁家主人秉承谦逊仁爱、心境平和的处世美德,崇尚陶冶性情、高贵典雅的诗书礼仪,追求清逸闲适、恬淡高雅的生活情调,展现得淋漓尽致。
写真•用典 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丁氏故宅楹联,不乏直言写真之作。 门对朝阳,万里霞光来院宇; 窗迎曙色,一团紫气映图书。 但更多的楹联则善于运用典故。诸如: 左壁观图,右壁观史; 西涧种柳,东涧种松。 乾隆探花,清书法家、文学家王文治(1730-1802)所撰书的这副抱柱联,亦为苏州耦园载酒堂大厅所用。上联“观图”、“观史”,形容拥有很多图书。《新唐书•杨绾传》:“性沈靖,独处一室,左右图史,凝尘满席,澹如也。”“观图”、“观史”与“种柳”、“种松”相对,情趣无穷。 金石篆刻家冯登府(1783-1842)联云: 仲宣胸中,有书万卷; 长康家里,惟画一厨。 “仲宣”,指“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字仲宣)。在襄阳15年未被重用,郁郁不得志,一腔愤懑化为《登楼赋》这一千古绝唱。“长康”,指晋大画家顾恺之(字长康)。《太平广记》:“顾恺之曾经将一厨柜的画暂时寄放在恒玄家里,都是他最上品的画从未面世过的,并贴上封条。” 乾隆榜眼、清代进士王鸣盛(1722-1797)联云: 庭有余香,榭草郑兰窦桂树; 家无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 上联用了三个典故。“榭草”既指榭旁之草,又谐音“谢草”,相传永嘉谢灵运因梦见弟谢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句,元好问称词句是“万古千秋五字新”,后遂以“谢池草”为怀念弟弟之典。明何景明《除夕和以道怀弟之作》:“相怜谢池草,明日又春华”,“谢池草”亦省作“谢草”,清张廷潞有诗“莱衣爱日春方永,谢草关情梦未安”。“郑兰”,春秋郑穆公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而生穆公,故名之兰。郑穆公的去世,亦与兰花有关。郑穆公在位22年,穆公生病了,说兰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我是靠着它出生的。于是“刈兰而卒”。后来兰姓即是穆公后裔以祖名为姓。“窦桂树”,五代时燕山的窦禹钧教子有方,大臣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枝老,丹桂五枝芳”。《三字经》也有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下联“唐诗晋字汉文章”:唐代以诗著称,晋朝以书法而见长,汉代则以文章(汉赋)而闻名。下联是说:家中没有别人给予的赏赐,只有历代名人的诗文书画。关于“榭草郑兰窦桂树”的用典,也有人认为是指金陵名人谢荪绘的花草、江南名家郑板桥画的兰花、诸城才子窦光鼐绘的桂花树。这副让人一览难忘的经典厅堂联,通常写作:“室有余香,谢草郑兰窦桂树;家无长物,唐诗晋字汉文章。”
集句•摘句 在丁氏故宅30余副楹联中,集句与摘句联约占三分之一。其中集句联尤多,经笔者考证,至少有9副乃集句而成。 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 非精墨佳笔,未尝辄书。 清书画篆刻家吴熙载(1799-1870)所书此联,见于梁同书集《旧唐书》句楹帖。上联集自《旧唐书•杨炯传》:“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之文,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 “良金美玉”比喻文章十分完美,也比喻人道德品质极好。下联集自《旧唐书•裴行俭传》:“(裴)行俭尝谓人曰:‘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不择笔墨而妍捷者,唯余及虞世南耳。’” 清规雅裁,兼擅其美; 赏心乐事,所寄伊人。 这是光绪探花冯文蔚(1841-1896)集《梁书》句联,上下联分别见《梁书卷十五•列传第九》、《梁书卷五十•列传第四十四》。 微雨新晴,六合清朗;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清书法篆刻家黄士陵(1849-1908)此联自西晋文学家潘岳《闲居赋》和南朝梁文学家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撷句集成。“新晴”,刚放晴的天气。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这副集句联的作者是清末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则徐(1785-1850)。上下联分别集自《老子》第四十八章和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学”、“道”,分别指礼乐之学、自然之道。老子把“为学”与“为道”看作是完全对立的。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日益”、“日损”,分别指情欲文饰,日以益多和日以消损。联语富有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辩证法。 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太华夜碧,人闻清钟。 丁氏故宅此联由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金石学家翁方纲(1773-1818)书写。上联集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爽气”,指明朗开豁的自然景象。下联集自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高古》,意为:你伫立在碧玉似的华山之巅,倾听着悠悠的钟声。据我所知,石韫玉(1756-1837)题江苏吴县还元阁联,其联文与此完全一致。西山:即西洞庭山,在太湖中;太华:指西岳华山。 延华驻彩,怡神养性; 陈书缀卷,置酒弦琴。 这是清代莱阳“一家三进士”中王垿、王塾之父,翰林院编修王兰升的作品。梁•王筠《与东阳盛法师书》有句“且耳长真已过项,齿刚曾不先落,延华驻釆怡神辅性。”颜延之《陶征士诔》有句:“晨烟暮霭,春煦秋阴,陈书缀卷,置酒弦琴。”此联乃作者从上述句中集来。 岚阳云树伊川月; 灵运诗篇逸少书。 这是乾隆年间进士,著名书法家铁保(1752-1824)集唐人诗句联。上联见白居易《酬别周从事二首》:“嵩阳云树伊川月,已校归迟四五年。”下联见郑畋《酬隐珪舍人寄红烛》:“今来并得三般事,灵运诗篇逸少书。”“灵运诗篇”,晋宋之际的著名诗人谢灵运的诗歌。“逸少书”,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的书法。 日有所思,经史如诏; 久于其道,金石为开。 这是嘉庆举人,清学者书法家包世臣(1775-1855)所书集《绎山碑》字联。据清人梁章钜、梁恭辰《楹联丛话全编》:“《绎山碑》原石已不可考,今所传本,乃五代郑文宝重刻。而典型具在,殊可临摹。近有集碑字为联云:‘追古思今。道在作者;登高望远,时复乐之。’‘为乐及时,令德无极;去古不远,直道在斯。’‘日有所思,经史如诏;久于其道,金石为开。’‘山泽高下理所著;金石刻作臣能为。’”此联告诫人们只要做到持之以恒,必定会获得好的成绩。 且与少年饮美酒; 更窥上古开奇书。 这是出自“扬州八怪”之一、清书法家金农(1687-1763)之手的一副集句抑或半集句联。上联为高适《邯郸少年行》中诗句,原句为“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下联集自何处不详,也可能是作者自对。 还有两副联语平仄未拘,疑似集句,但尚未查到出处,录以备考: 事词不朽,丹黄仙篆; 亭石翔掩,江天岁华。 丹黄,旧时点校书籍,用朱笔书写,遇误字用雌黄涂抹,合称“丹黄”或“朱黄”。丹黄仙篆,可参见道教名词“丹简墨篆”。《云芨七签》卷七:“丹简者,乃朱漆之简,明火主阳也。墨篆者,以墨书文,明水主阴也。人学长生,遵之不死。故名丹简墨篆。”此联出自被誉为“书联圣手”的清诗人、书法家何绍基(1799-1873)之手。 红压樱桃斗帐低。 此联摘自元人张宪七律《良宵》,书者为道光进士、书法家陈介棋(1813-1884)。 阳春已归鸟语乐; 溪水不动鱼行迟。 此联乃从宋代王安石《太白岭》诗中摘句:“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断鱼行迟。”易“不断”为“不动”。书者是清篆刻家、书法家赵之谦(1829-1884)。 客去茶香留舌本; 睡余书味在胸中。 清代金石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1743-1805)所书此联,摘自宋代陆游《晚兴》诗:“客散茶甘留舌本,睡余书味在胸中”,只是将“客散茶甘”易作“客去茶香”。一说此为吴熙载集陆游句自题联。联语表现了书画家恬淡闲适的情怀。 综观丁氏故宅楹联,内容丰富多彩,书法、雕刻各领风骚,令人赏心悦目。这些联墨瑰宝为丁氏故宅增添了非凡的文化神韵,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既是丁氏故宅装饰上的一大特色,又是其丰厚文化底蕴的体现。 作者:■ 贺宗仪附:丁氏故宅
丁氏故宅,位于山东龙口市黄城西大街,占地3.106公顷,建筑面积8042平方米。原为清初黄县巨富丁百万家族所建。丁百万是黄县著名富豪,以经营当铺、钱庄起家,清康熙年间始致富。丁氏发迹后,征召邑内外能工巧匠,在黄县城里营造宅第,规模宏大,有2700余间房屋,现存240间,为清代府式组群布局。屋坐西朝东,为典型北方传统的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群分若干个大院,每个大院由若干个四合院组成,疏密得当,浑然一体,古朴大方。 丁氏故宅是目前中国规模宏大、举世闻名、保存较好的“四合院”式建筑群。1985年8月被龙口市政府定为博物馆并对外开放,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年间“丁百万”家族遗留下来的宅居。由爱福堂、履素堂、保素堂、崇俭堂四路和清代私家园林漱芳园组成,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丁氏家族
丁氏故宅座落在山东省龙口市,是名震四海的“丁百万”家族西悦来支系的住宅,由爱福堂、履素堂、保素堂、崇俭堂四路和清代私家园林漱芳园组成,建于清代中期。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京城府第和胶东民居的神韵;每路中轴对称布局,五进四合院落;木构架结构,硬山坡顶,屋面覆以仰合鱼鳞青瓦。主体建筑做工精细,用料考究,饰五脊六兽;隔扇门窗,雕梁画栋,涂色漆金,设前后廊。故宅堪称民居建筑艺术的精华,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辟为龙口市博物馆。 故宅藏有文物1.4万件,三级以上文物160余件。故宅内有复原陈列、丁佛言纪念馆,设客厅、花厅、卧室、书房、私塾、当铺、车轿房、账房和民俗等20个展室,2003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陈列展览三等奖。 乾隆年间,丁氏以11世丁元沂致富为丁百万创始人,历代重视读书、为官、经商。他们以学入仕,以仕保商,以商养学,将儒、官、商做到有机结合,故长盛不衰。先后27人次考中举人、进士,五品官衔以上者148人;当铺、钱庄遍及我国东部11个省市,被誉为诚信经商的当铺世家。相传资产折合白银5400万两,是清政府两年的财政收入,为山东首富,绰号“丁百万”。 故宅内的复原陈列,展示了丁氏家族的生活原貌和胶东地区的民俗风情,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让观众探寻和借鉴其中诸多领域里的文化瑰宝,增强唯物史观,弘扬传统文化,为振兴中华大业服务。故宅先后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博物馆、山东省农村青少年教育基地、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烟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烟台市文明单位等称号。 北方民居神韵—丁氏故宅的建筑文化
在富饶美丽的胶东半岛,很早很早以前就流传着一首民谣:“黄县房、栖霞粮、蓬莱净出好姑娘”。其中的黄县房就是指的丁氏故宅,它是清代乾隆年间“丁百万”家族遗留下来的宅居。其鼎盛时期达到三千多间,占据了旧时大半个黄城,但从现在仅存的243间来看,也相当豪华阔绰。可与京城的王府媲美,是胶东四合院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堪称清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居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参观了丁氏故宅后,深有感慨地题下了“明清建筑艺术国之瑰宝”十个大字。 现存的丁氏故宅古建筑群,每个大院由五进四合院组成,以中轴对称布置和扩展,给人以庄重、稳定的感觉。大门两旁的石鼓,称为门当;门框上方的四个门簪,称为户对。房顶对称的龙头,称为正吻,有镇宅避邪之威,龙头之间的脊饰,俗称“福囤子”,表示家中粮食满仓,已逾屋顶。门道上方挂的灯笼,称堂号灯,上面写有宅院主人的堂号。正中照壁上的漆金“鸿喜”牌,表示大喜,只有在府内重大喜庆活动时才挂上。其照壁也相当考究,上有龟背文,下有精美的砖雕图案——喜鹊登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