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再寻桃花源境
(2010-12-05 22:15:18)
标签:
影评娱乐 |
分类: 我爱看电影 |
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每天被各种新鲜元素所充斥着,不断改变自己的视野和思维,经常思考的是如何获得高升,或者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而最后的目的必然是改变一成不变的现状。残酷的竞争逼迫着人们以一种近乎疯狂的迅雷般的姿态成长和变迁,积极进取的同时学会隐忍、伪装和世故,却不知何时,曾经的那份美好已经从原本单纯的眸子里变得浑浊、不知所踪。岁月的走廊里,除了除夕夜烟花爆竹的回声还能激起一点关于童年和青春的回忆,其余的都已伴随日子的迁徙而荒芜老去。我们的生活陷入了一个无休止的恶性循环,在与现实追逐的过程中,曾经拥有的一切美好不断后退,模糊了美丽的容颜,再也无法复原,得失之间我们不禁一遍又一遍的感慨岁月的无情与自我的迷失。而首开“清明档电影”的《我们天上见》或许给了身处闹市的现代人一个追昔和回味的契机,一个温暖的心灵慰藉。
或许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关注这部电影,最初的想法并不是要通过一部电影找回遗失已久的童年记忆,更多的原因在于它是演而优则导的蒋雯丽的电影处女作,也因为在蒋雯丽的背后站着身为著名摄影和著名导演的丈夫顾长卫,因此,观影者对《我们天上见》有了更加清新的印象和迫切的期待。
故事的情节再简单不过,这是一个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的某个南方小城的祖孙俩相依为命的故事。伴随着蒋雯丽温情的独白,影片以时间为序对小女孩的成长和姥爷的衰老展开了叙事,带着观影者踏上了情感回归的旅途。鲜有明星大腕的加盟和绚丽夺目的视觉特效,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炒作,整部影片唯有脉脉温情渲染于银幕之上,温润地流淌进每一位观影人的心田,为寂寥的清明平添了一份质朴的温暖。
细雨连绵的南方小城,绿色植物像泼墨画般漾出一片诗情画意,即便天空没有雨滴,镜头里也氤氲着浓厚的湿气。作为一名女性导演,蒋雯丽在她的处女作品中加入了众多的女性特色,不必说对琐碎细节的把握已经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单是独特的拍摄角度和唯美的影像构图就足以让做了很多年电影的专业人士颔首称道。观影者在看片时不禁产生身临其境的美妙幻觉,思绪已然跟随电影镜头翩飞而至,跟随着导演的镜头演绎出忧而不伤的散文情怀。一个个象征那个年代的意象:搪瓷杯、洋娃娃、麦乳精、蒸汽火车、万花筒、供销社……被导演赋予了独特的岁月情绪伴随着往事一一呈现,在不经意间就唤醒了属于那个年代的独特记忆,继而对导演叙事手段产生深切的认同感。
顽皮的小兰不但是导演儿时的象征,也是所有成年人观影时所设想的孩提时的自己。做错事会撒谎,一丁点好处的诱引马上就会原形毕露;很多日子里一直倍受戒尺(或者其他惩罚形式)的威胁;害怕打针;情绪低落时会把自己的幼小身躯藏在黑暗的衣柜里,或者为自己找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小角落;不会说话的洋娃娃是最好的倾诉对象,陪伴自己度过了很多个没有伙伴的日与夜。身陷那个年代的人们,本身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人生的苍凉,蒋雯丽将对文革时期的政治、社会、人情、爱情等印象映照在电影中,体现出其含蓄的时代审视。观众在感动之余,也隐约感受到那个时代温暖之外的残酷,比如因政治原因在新疆改造的小兰父母,比如小翠最后满含遗憾的死,比如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小心谨慎。
俄罗斯人尤金·加尔佩里尼的电影音乐创作无疑与散文式的影像构成了天衣无缝的契合,有效地辅助了叙事的节奏,推动了影片情节的发展,为流畅自然的剪辑风格再添了熠熠生辉的一笔。蒋雯丽执导的首部影片之所以取得了业内如此高的评价,并在韩国釜山电影节上斩获大奖,影片中众多的具有隐喻含义的意象对影片细腻的情节脉络展现、饱满的人文精神架构可谓功不可没。雨给人的感觉常常是阴冷、潮湿,连绵细雨更烘托出那个时代在人物心中的定义——风雨飘摇且希望渺茫,反过来又恰恰与温暖亲情、邻里情形成鲜明的比照,从而进一步凸显了人间真情的可贵。“兰”在影片中有多层寓意,小主人公的名字就是它,这首先源自姥爷对兰花的喜爱,也是姥爷“君子如兰”品性的写照,“兰”还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象征。“兰”这一意象贯穿影片始终,是支撑影片的气节所在,无形中为平淡的故事增添了中华文化的深刻烙印。像“兰”这样的饱含中华特有的传统美学和精神品质的元素一直是很多中国电影人的钟爱,比如《台湾往事》里的太极。当姥爷病重,小兰为讨姥爷欢心,画了满墙壁的兰草,看到这一幕时还有谁能不为这祖孙情所动容呢?另外,不得不提的还有一直陪伴小兰出现的那把油纸伞,就是这把伞为小兰遮挡了江南细雨的寒意,也为她立起一道阻挡流言蜚语的屏障。当然,“伞”的涵义不仅仅止于此,影片中小兰最大的保护伞就是姥爷,镜头中的姥爷,脸上被岁月镌刻下了深深的褶皱,饱经沧桑的内心却盛满了对小兰沉甸甸的爱。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姥爷模仿孙悟空扮鬼脸,两次出现都是在小兰最需要被安慰的时刻,些许可爱,些许无奈,满含爱意。类似“有爱”的镜头不胜枚举,让整部影片都被裹紧了爱的棉裳。在影片中频繁出现的铁轨,让人不难联想到人生的漫漫长路。小兰曾经爬上火车走失他乡,是姥爷将她找回;当生活的旅途中感到迷茫之时,姥爷给她“蒋绍毅第二”的希望,让她不断拾起勇气;在小翠被洪水夺去生命后,小兰开始对姥爷担心忧虑,害怕这身边唯一的亲人离她而去,这时姥爷又给她“好人在天上”的美好预言,让她敢于面对亲人的死亡;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姥爷还是不肯放弃已经逐渐衰竭的身体,给小兰一个迅速成长学会生存的过程……影片中无处不在的人情美溢满银幕,满到溢出了观影者的眼眶。平淡中才愈显真实,邻居间的你来我往织成一张简单而坚固的网,在这张网之上,几乎每个形象都散发着中华美德的人格魅力,和睦相处、相互搀扶,使得任何时代的灰暗都为之过滤,人性的光辉跃然银屏之上。
姥爷和小兰的形象对于观影人来说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特殊在他们源自于蒋雯丽的童年,有着属于她的自身印记,其普遍性体现在形象带给观影人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来自每个人童年的记忆,也来自导演为影片着力渲染的民族文化气息。很多人都在感动中流下温暖的泪水,动情的说起自己的童年往事,似乎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都存在着一位和蔼可亲、上善若水的老人家,曾为自己单薄的成长历程护航,一起走过人生中最粲然的一段旅程,尽管回首间或许物是人非,可每每想起却比从前闪烁出更加无比加灿烂的光辉。
在众多的回忆童年往事的电影中,《我们天上见》不难让人想起已经被视为经典的《城南旧事》,同样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映射了属于各自的时代记忆,所不同的是,由于拍摄背景不同,《城南旧事》无论在影片色彩基调还是主题阐述上都更加浓墨重彩一些。而早于《我们天上见》在内地上映并在金像奖拿出了一份可喜成绩的《岁月神偷》,虽然一样大打温情牌,也是导演罗启锐的传记性质影片,则通过殖民地时期香港的一个普通家庭在上世纪经济危机下的变迁来透视生存的步履维艰和坚强应对,更侧重于传达出“做人总要信”的香港精神。相比之下,更凸显出各种娱乐化电影爆棚的当下,《我们天上见》所蕴含的清新气质。蒋小兰与姥爷浓浓的亲情是整个故事结构中的极大亮点,人性的美好,像江南的细雨般润物无声浸入了人的心灵,在回忆往昔的过程中感受亲情的温暖流下发自肺腑的热泪行行,抑或在人生的此刻逗留几分钟,与从遥远的时光隧道中前来的美好再次邂逅,重新为自己找寻一处情感的寄居。
我们结束《我明天上见》的观看,再来审视一下如今的电影市场。新作连连、来势汹汹的导演们不断刷新着自己的票房纪录,观众们走进电影院后才恍然发现这不过又是导演们挥霍信誉炮制的票房奇迹、文化垃圾。在那些包裹着华丽包装,以绚丽的影像、流血的暴力、突破尺度的色情镜头一而再再而三地对观众进行感官轰炸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我们天上见》却对人们进行了一次从内而外的情感洗礼。可以说,《我们天上见》给中国当代电影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理应唤起由于缺乏诚意导致叫座不叫好的大制作的深刻反思,也为小投资电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蒋雯丽在对童年记忆的感情控制上虽然平淡,却绝对不失诚恳。整部片子给人的感觉像一幅氤氲着水汽的江南水墨画,散发着沁人的兰花香气。平淡如水或许是给这部电影最为贴切的注解,当这种平淡如水溶入蒋雯丽特有的女性情怀,与记忆相关的所有真挚情感都自然而然的得以表露出来,《我们天上见》圆了被现实慌乱了步伐的当代人一个在记忆中探寻桃花源的梦,为现代情感的回归找到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