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老子·四十四章》(一)
(2012-02-24 09:09:32)
标签:
老子·四十四章名与身精神与肌体名誉与生命虚名与身躯杂谈 |
分类: 我读《老子》 |
【原文】
名与身孰亲(1)?
身与货(2)孰多?
得与亡(3)孰病?
是故
甚爱(4)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5),
知止不殆(6),
可以长久。
【注释】
(1)名与身孰亲:
身,躬也。象人之形。——《说文》。(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生命,性命。
亲,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关系密切;亲,至也。从見,亲声,字亦作儭。——《说文》
亲,近也。——《广雅》
(2)货:
(3)得与亡:
(4)甚爱:
(5)辱:
(6)殆:
【领会】
虽然时经两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虽然已进入高科技的信息时代,嫦娥奔月,已成现实。这些问题,也不例外。
可以说这一章,是对上一章所提出的:“无为”之益处都知道。可是为什么却极少有人能做到的深入分析与探究。
请看这开篇的三问: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这三个问题,将人世间,林林总总,纷纷扰扰,盘根错节,错综复杂,难以理清的问题,老子却提纲挈领,一下子把到了主脉。
对这“名与身”有几种理解:
名誉与生命;
虚名与身躯;
名字与身体:
名利与地位;
名分与性命
这些都是指某个个人的具体的名与身。
窃以为,这些“名”,太具体了,不带普遍性。并易引起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如,有人不求功名不慕利禄。最爱“渔樵耕读”;有人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都珍爱生命。这些具体的“名与身孰亲”只能具体事例,具体分析。
所以拙以为,这“名与身”,从全文看,应是指“精神与肌体”。
“肌体”好理解,就是指身躯,指眼前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大活人。
“精神”就难说了,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色,并且这里所说的精神,也不是指,能说出名的具体的“某某精神”。而是指直接与身体相对的、无形的,但是却能决定并指使身体活动的“精神”。
这种“精神”,古人称之为:
(一)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形骸而言。如:
《吕氏春秋·尽数》:
“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
(二)人的思想、意识。如: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蕴结也。”
“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
问题是:这人的“精气、元神”,“思想、意识”是从哪里来的?
答曰:精气、元神,与生俱来。天下一切动物皆然。
思想、意识能力,却是人所独有之本性,也是与生俱来。人之意识、精神,关键源于此!
这话怎讲?
(文责自负,一些观点如有引用,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