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老子·四十四章》(一)

(2012-02-24 09:09:32)
标签:

老子·四十四章

名与身

精神与肌体

名誉与生命

虚名与身躯

杂谈

分类: 我读《老子》

     我读《老子》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

 

【原文】                      【译文】

名与身孰亲1                 名声和生命哪一个更为亲切?

身与货2孰多?                  生命和财物哪一样更为贵重?

得与亡3孰病?                  获取和丢失哪一个更为有害?

是故                             因此                            

甚爱4必大费,                   过分的吝惜,必定要付出更大破费;

多藏必厚亡。                     过分的敛财,必定会遭致惨重的损失。

知足不辱5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困辱;

知止不殆6                    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可以长久。                       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注释】

1)名与身孰亲:  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说 文》。

                       正名百物——《礼记·祭法》。

身,躬也。象人之形。——《说文》。(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生命,性命。

亲,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关系密切;亲,至也。从見,亲声,字亦作儭。——《说文》
,近也。——《广雅》

2)货:  形声。从贝,化声。本义:财物。货,财也。——说文

3)得与亡: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财货),左边是,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亡,逃也。——《说文》(会意。小篆字从入。是人字。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本义:逃离,出走)

4)甚爱:  甚,尤安乐也。——《说文》。(会意。小篆字形,从甘,从匹。甘是快乐,匹,匹耦。沉溺于男女欢情。本义:异常安乐)。过分。

           爱:亲也,恩也,惠也,怜也,宠也,好乐也,吝惜也,慕也,隐也。——《康熙字典》。爱惜,珍惜。舍不得;吝惜。贪。爱惜,吝啬

5)辱:  辱,耻也。——《说文》

6)殆:  殆,危也。——说文》。危险,陷入困境

 

【领会】

    谁说老子不食人间烟火?此章处处以最为普通、最为世俗的角度发问。问一些黎民百姓在生活中,随时都会遇到、并且必须做出选择的现实问题。

虽然时经两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虽然已进入高科技的信息时代,嫦娥奔月,已成现实。这些问题,也不例外。

可以说这一章,是对上一章所提出的:“无为”之益处都知道。可是为什么却极少有人能做到的深入分析与探究。


请看这开篇的三问: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这三个问题,将人世间,林林总总,纷纷扰扰,盘根错节,错综复杂,难以理清的问题,老子却提纲挈领,一下子把到主脉。


    这章的关键词是如何理解一开篇的三个字:名与身             

对这“名与身”有几种理解:

名誉与生命;

虚名与身躯;

名字与身体:

名利与地位;

名分与性命

这些都是指某个个人的具体的名与身。

窃以为,这些“名”,太具体了,不带普遍性。并易引起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如,有人不求功名不慕利禄。最爱“渔樵耕读”;有人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都珍爱生命。这些具体的“名与身孰亲”只能具体事例,具体分析。


所以拙以为,这“名与身”,从全文看,应是指“精神与肌体”。

“肌体”好理解,就是指身躯,指眼前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大活人。

“精神”就难说了,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色,并且这里所说的精神,也不是指,能说出名的具体的“某某精神”。而是指直接与身体相对的、无形的,但是却能决定并指使身体活动的“精神”。

这种“精神”,古人称之为:                    

(一)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形骸而言如:

《吕氏春秋·尽数》:

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汉·王符 《潜夫论·卜列》:

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

 

(二)人的思想、意识。如:

       《史记·太史公自序》: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刘大櫆 《见吾轩诗序》:

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蕴结也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

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


问题是:这人的“精气、元神”,“思想、意识”是从哪里来的?

答曰:精气、元神,与生俱来。天下一切动物皆然。

思想、意识能力,却是人所独有之本性,也是与生俱来。人之意识、精神,关键源于此!

这话怎讲?

    诚请师友共同思考。并请指正这种思路是否对头?


 

(文责自负,一些观点如有引用,请注明出处。谢谢!)



                                   无为

                                   辰年冲春·于平谷青竹轩



 

垄上草2012-02-24 09:58:38

俺的理解:名,原意就是说文中解释,引申为社会中对于某物的看法或评价,也就是名声之意。名与身,就是外界的看法与自己的真实状况。老子通过几个现实问题的比较分析,提出了长久之道(生存办法)。

  • 介然幼虎2012-02-24 13:04:02

    名与身对应的应该是虚(名声)和实(身体、性命)。理解老子的思路,关键是“是故”后面几句与前面相对应的说法,都是引伸出来的。自己的理解跟文章的结构一致了,才是老子的本意。如果逻辑上有偏差,那就应该理顺思路,获得正解。
  • 垄上草2012-02-24 14:48:07

    在读您的解析,俺觉得老子是想通过:名--身--货三者比较分析得出,重身轻名货的观点。您的这麽一番解读,您强调了重精神的观点。精神这个词是后来的,老子的研究还没把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身体分开来,后来道家才对此进一步阐述。我觉得您的有些走远了,是您结合现实来解读的。这点当然在您的我读老子中没有啥不对,但是对于老子文章的理解就有问题了,不利于把握道德经的本来思想。
  • 仁常2012-02-24 15:46:32

    从老子当时所处的内患外乱之世去体会,此段文字,拙作如下译述,请各位师友指正:
    1.前三问是一个问题,即得到个人名利与失去自身生命相比,其利害孰重孰轻?
    2.中句是说:沽名钓誉者的结局,必然是身败名裂;贪婪之辈的结果,必然是财去楼空。
    3.末句指出:知己不足,始能不受人辱;适可而止,方能不陷险境。这样去做人,则可长存久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