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苣荬菜——中医、草药与蔬菜

(2011-05-30 04:44:05)
标签:

苣荬菜

取麻菜

清热解毒

凉血利湿

消肿排脓

法瘀止痛

补虚止咳

杂谈

分类: 灯下漫游记

            苣荬菜取麻菜)

 

           http://s7/bmiddle/5eea052bta44c059d84a6&690

   http://s5/bmiddle/5eea052bta44c0bda7184&690



   http://s3/bmiddle/5eea052bta44c0d396592&690



   http://s11/bmiddle/5eea052bta44c0e74e7ea&690

 

    苣荬菜,为菊科植物,又名败酱、荬菜、野苦菜、野苦荬、苦葛麻、苦荬菜、取麻菜、苣菜、苦苣菜、曲曲芽。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等地,系野生于荒山坡地、海滩、路旁。

    东北食用多为蘸酱;

    西北食用多为包子、饺子馅,拌面或加工酸菜;

    华北食用多为凉拌、蘸酱、和面蒸食。

 

作用

    苣荬菜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消肿排脓、法瘀止痛、补虚止咳的功效。

    对预防和治疗贫血病、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和消暑保健有较好的作用

 

保健价值

  苣荬菜民间食用已有2000多年历史。《诗经·邺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苣荬菜)苦,其味如荠”之说,其吃法多种多样,可凉拌、做汤、沾酱生食、炒食或做饺子包子馅,或加工酸菜或制成消暑饮料。味道独特,苦中有甜,甜中有香

  苣荬菜嫩茎叶含水分88%,蛋白质3%,脂肪1%,氨基酸17种,其中精氨酸、组氨酸和谷氨酸含量最高,占氨基酸总量的43%。这3种氨基酸都对浸润性肝炎有一定疗效。精氨酸还具有消除疲劳,提高性功能的作用;谷氨酸能在体内与血氨结合,形成对机体有益的谷氨酰胺,解除组织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氨的有害作用,并参加脑组织代谢,使脑机能活跃。苣荬菜还含有铁、铜、镁、锌、钙、锰等多种元素。其中钙锌含量分别是菠菜的3倍、5倍,是芹菜的2.7倍、20倍。而钙锌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尤其是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苣荬菜富含维生素。据测,每100g鲜样含维生素C58.10mg,维生素E2.40mg,胡萝卜素3.36mg。

  苣荬菜性寒味苦,具有消热解毒、凉血、利湿、消肿排脓、祛瘀止痛、补虚止咳的功效。生食可更有效地发挥其保健功能。

 

                                       

药用价值

版本一

  【药名】苣荬菜

  【英文名】Field Sowthistle Herb, Herb of Field Sowthistle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排脓;凉血止血

  【考证】出自《中药志》。

  【主治】咽喉肿痛;疮疖肿毒;痔疮;急性菌痢;肠炎;肺脓疡;急性阑尾炎;叶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生态环境】生于路边、地旁、庭园等地。

  【采收和储藏】春季开花前采收,鲜用或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动植物形态】匍茎苦菜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全株具乳汁。地下根状茎匍匐,着生多数须根。地上茎直立,少分枝,平滑。叶互生;无柄;叶片宽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6cm,宽1.5-2.5cm,先端有小尖刺,基部呈耳形抱茎,边缘呈波状尖齿或有缺刻,上面绿色,下面淡灰白以,两面均无毛。头关花序,少数,在枝顶排列成聚伞状或伞房状,头状花序直径2-4cm,总苞及花轴都具有白绵毛,总苞片4列,最多1列卵形,内列披针形,长于最外列;全产为舌状花,鲜黄色;舌片条形,先端齿裂;雄蕊5,药合生;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纤细,柱头2深裂,花柱及柱头皆被白色腺毛。瘦果,侧扁,有棱,有与棱平行的纵肋,先端有多层白色冠毛。花果期夏、秋季。

  【性味】味苦;性寒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匍茎苦菜的全草。

  【出处】《中华本草》

版本二

  【出处】《中药志》

  【拼音名】Jù Mǎi Cài

  【别名】荬菜、野苦菜、野苦荬、苦葛麻、苦荬菜、取麻菜(《中药志》),苣菜(《河北中药手册》)。

  【来源】为菊科植物苣荬菜的全草。春季开花前连根拔起,洗净,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茎直立,高30~80厘米。叶互生,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20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基部耳状抱茎,边缘有疏缺刻或浅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齿;基生叶具短柄,茎生叶无柄。头状花序顶生,单一或呈伞房状,直径2~4厘米,总苞钟形;花全为舌状花,黄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纤细,柱头2裂。瘦果长椭圆形,具纵肋,冠毛细软。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田野。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河北、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地。

  【性状】干燥带根全草。根茎四柱形,下部渐细,长3~10厘米,表面淡黄棕色,上部有近环状突起的基生叶痕,顶端有皱缩或破碎的基生叶,叶下面灰绿色,上面略深,无花或偶带破碎的残花。质脆,易碎。以色青绿、无花、无杂质者为佳。

  【药理作用】抗肿瘤作用。应用美蓝脱色的方法在试管内测定白血病患者血细胞脱氢酶的活性,苣荬菜水煎浓缩酒精提取液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急性及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患者血细胞脱氢酶都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前2种患者白细抱的呼吸并无抑制作用(瓦勃氏呼吸器测定)。

  【性味】《河北中药手册》: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补虚止咳。治菌痢,喉炎,虚弱咳嗽,内痔脱出,白带。

        ①《河北中药手册》:清热解毒。治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喉炎,内痔脱出。

        ②《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治白带及产后瘀血腹痛,阑尾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煎水熏洗。

  【附方】

  ①治急性细菌性痢疾:苣荬菜一两,水煎服。

  ②治急性咽炎:鲜苣荬菜一两(切碎),灯心草一钱。水煎服。

  ③治内痔脱出发炎:苣荬菜二两。煎汤,熏洗患处,每天一至二次。(①方以下出《河北中药手册》)

  ④治阑尾炎:苣荬莱五钱至一两,红藤二两。水煎服。(《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

  【备注】本品在华北作败酱入药,在东北作小蓟入药;参见败酱、小蓟’条。

 

食疗作用

  凉拌苣荬菜

  一、原料:

  1.主料:苣荬菜500 克.

  2.调料:精盐、味精、蒜泥、麻油.

  二、制法:

  将苣荬菜嫩茎叶去杂洗净,入沸水锅焯透,捞出用清水洗去苦味,挤干水切碎放盘内,加入精盐、味精、蒜泥、麻油,食时拌匀.

  按:苣荬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清热解毒、补虚止咳的功效.适用于菌痢、喉炎、虚弱咳嗽、脱肛、白带等病症.

  苣荬菜包子

  一、原料:

  1.主料:筐萎菜500 克,面粉500 克.

  2.调料:精盐、味精、葱花、猪油、发酵粉.

  二、制法:

  1.将苣荬菜去杂洗净,入沸水锅焯一下,捞出洗去苦味,挤干水切碎,放盆内,加精盐、味精、葱花、猪油拌匀成馅.

  2.将面粉与发酵粉拌匀,加水和匀揉好,面发后揉匀,切成一个个面剂,擀成包子皮,包入馅成一个个生包子,放入笼内蒸熟,出笼即成.

  按:苣荬菜包子可为人体提供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健脾胃的功效.适用于虚弱咳嗽、菌痢、喉炎、体虚乏力、消渴、脱肛、白带等病症.

 

                                           —— 文字资料来自网络,无为整理并拍图片

 

编后语:

    中医中草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中草药,是中华民族的先祖,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与农业同步形成与发展的。

    中医中草药与中国传统农业:

        是落后?还是对人生有益?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有利?

        是应在认真继承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科技?取长补短?

        还是认定自己落后,彻底否定,而全盘西化现代化?

        可以说它原始、原本、原生态。但绝不能说它落后!

 

 

                                        

 

                                                           无为

                                                   辛卯年孟夏·于青竹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