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其意——做人之根本
(2011-04-06 06:28:38)
标签:
《大学》诚意论语·里仁君子小人杂谈 |
分类: 我读《大学》 |
我读《大学》
第七章 诚其意
【原文】
【今译】
所谓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如厌恶恶臭的气味,如喜好美好的色彩。这就叫做五官所感(恶臭、好色),与心性辨识(厌恶、喜好)相一致、表里相一致,自己不亏心。所以,有道德修为的人,必须谨慎对待自己单独的辨识之事物是否真确。
不懂道德的人,好逸恶劳,尽干些坑蒙拐骗,偷鸡摸狗的营生。一遇到有道德修为的人,就装模作样、假正经,花言巧语、瞎忽悠,用以遮掩自己的丑恶行径,表白自己有多么多么的好。可实际上,欲盖弥彰。在别人看来,就像看穿他的心肝肺一样,忽悠掩饰还有何益处!
这正所谓:内心是否真诚实在,自然也就表露于外;外表装腔作势,是装不来的。所以,那些有道德修为的人,是时时处处都认真辨识,以诚其意,而绝非作秀装样子。
曾子说:“人的一举一动,有十只眼睛看着你,十只手指指着你,这是多么严峻的状况啊!”
财物富有的人,要修饰自己的房屋;
品德高尚的人,要修行自己的身心。
心胸坦荡,身体健壮。所以,心性清明的人,必诚心诚意。
【领会】
这一章主要解释意诚。
这里的关键词是“诚”。这所谓“诚”有双重意思:
这意念之诚,说白了就是:
辩知事物,是否真正的毫无私心杂念,不被物欲所蔽,格物致知。
办起事来,是否真正把事情的起始原委,辨识的澄明清澈,处理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这些,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在此,窃以为,有一点需要深思。儒家论人的好坏,总是以“君子”与“小人”区分,好像没有按阶级和社会等级去衡量、去断定。
那么,儒家鉴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什么哪?
《论语·里仁》说得非常明白: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就是说:君子为道义 ,小人为利益;为道义还是为利益,是衡量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唯一标准。
说到这,请正常运作,以求得利润的企业商家,不要多心。《论语·里仁》孔子有言在先: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所期望的,但如果不是用道义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去占据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正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
如此看来,这“诚其意”,真是做君子(好人)的根本啊!
虚情假意,口是心非,必非善类。依仗权势,坑蒙拐骗,民族败类。
汉乃昭明选法维君子臣
博主回复:
慈祥的老人
博主回复:
博主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