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我对《中庸·第二十二章》的理解(读一)
我对《中庸·第二十二章》的理解 (续二)
《领会》
上次谈到“诚明”、“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
这次拙要谈的是,这种思维方式的来源与归宿。
也就是本章最后的两句话:“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谈到这,可能有人要提出质疑:你题目是读《中庸》,不紧扣主题讲“诚、明、性”。谈什么思维方式啊?还追究什么这种思维方式的来源与归宿?
朋友!莫急。
首先,如果按着现在,不是唯心就是唯物的思维方式,根本就理解不了“天命之谓性”这句话的真意;就理解不了《中庸》一书的精神要义与主旨。
第二,《中庸》通篇,其实就是教人怎样做一个会做事的人,但,并不是教人做事的具体方法与技术。而是教人做人、做事的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
近六十年来,我们所接受的基本都是,西方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
对于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则懵懵懂懂;甚至不是胡贴上“唯物”的标签,就是乱打上“唯心”的印记,胡乱接轨,面目全非。
要识得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真面目,有必要寻根探源。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农业大国。
中华传统的思维方式源于农耕,故又称之为农耕文化。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无须多加伦证。
问题是,在当今人们都在奋力追求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归并商业化、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大潮中。一提“农耕文化”,那简直就被视为是“落后”、“守旧”、“胸无大志、不思进取”的代名词。(可是,说来也怪,无论多么先进、多么现代化、多么信息化的人,也脱离不开“落后、保守”的农耕文化。说句大实话:没有农耕,吃什么?)
看不起“农耕文化”的原因种种,但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持此观点的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真正的了解,对农耕文化缺乏真正的认识。
在此必须指出:所谓落后的“农耕文化”,实际上是我国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等等现代化的总根基。并且大量的事实早已证明:所有各种从外引来的各项所谓的“先进”的“科学”的现代化,所造成的对环境的各种污染,对自然的种种破坏等等弊端和危害,最后必然还会回到这“农耕文化”中来寻求消除和解决的答案。
为何敢如此断言?
这是由农耕文化本身之意义和文化价值所决定的!
究竟农耕文化价值何在?中国老常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工业文化,是把人类的智慧运用到研究、认识、利用不可再生的自然矿物为材料,经过各种手段制造出产品供人消费,最后转化为工业垃圾。
这一批批工垃业圾,污染了自然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给人类生存造成了极大危害。这已成为全世界人类面临的、来自于自己工业所造成的挑战。工业越发达,越加速了生命环境的恶化。故此有人指出:工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亦给人类带来灾难。
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无须我来多论。
商业文化,商业的价值,充其量就是把农工所制之产品转移运输到另一个地方。其意义在于方便了人们之所需,便于农工互通有无。节省了农工这些创造、制作者的精力和时间。
但是,商业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商是以盈利、赚钱为目的。把一切都市场化、商业化。为的是赚钱;为的是利润。再加上,“不管黑白”只求利润。于是,假冒伪劣如瘟疫之流行。在市场化的幌子下,不顾人命,处处只知要钱,我想各位都有切身体会。
也许有人反驳说:“现在不是大力提倡要讲诚信、商德吗?!”这‘诚信’这‘德’是哪来的,这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吗?
说的更具体,更确切些:这“诚信”、“德”的观念,是唯心?是唯物?
这“诚信”、“德”的观念,正是从农耕生活中形成的!
这话怎讲?下次再谈。
无为
戊子年冬稿
庚寅年·仲夏
定稿于京东平谷 青竹轩
绿浮春野
2010-06-24
18:02:11
中庸是一种思想
中庸是一种方法
中庸是一种状态
中庸是一种平衡
中庸是一种运动
中庸是一种极致
反中庸则是反动
反中庸总归悖谬
博主回复:2010-06-24
18:09:29
【中庸是一种思想
中庸是一种方法
中庸是一种状态
中庸是一种平衡
中庸是一种运动
中庸是一种极致
反中庸则是反动
反中庸总归悖谬】
点评经典!
学习受益!
谢谢先生!
顺祝夏安!
高山流水
2010-06-30 18:21:13
博主回复: 2010-06-30 18:50:38
高山兄所评极是!
无为完全赞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