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息及其特征》案例记录

(2010-10-09 08:24:0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案例记录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第二中学 邓轶

 

今天,上高一7的《信息及其特征》。在微机教室里仅有60个座位,35台电脑,而78个同学挤在一个微机教室里,太热了,有的同学在擦汗,有的同学没有座位,闹哄哄的。我一看不妙,赶紧下了撤令,让全班同学回到教室里上课。但是,准备在微机教室里的内容,并不适合在传统教室里,因为,传统教室里只有粉笔和粉笔擦。

更为狼狈的是我准备的素材在电脑里,在传统教室里只能凭记忆和临机改变了。因此,改变教学方式是必然的了。换课室花费了10分钟。

因此我在开场引入里:你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那些信息吗?你能说出一些信息吗?

结果学生都沉默了,叫了一位同学回答,也是不知道。

我换了另外一种方式:信息“看不见,摸不着”,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信息不能独立存在,离开了这些载体,我们无从感知信息的存在。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呈现呢?信息在古代存在吗?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吗?

结果有学生回应了:飞鸽传书

有的学生说:文字。

然后是列举了以下案例,让学生分析。

感觉剥夺实验说明信息的存在

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来说明信息的价值。

周瑜计斩蔡瑁来信息的真伪

萧伯纳的共享名言来说明信息的共享。

网络信息来说明传递和共享。

古老的文明成果,我们现在得以学习,来说明信息的复制和存储。

特别是利用方舟子打假的信息来说明信息的真伪,来对学生进行真的追求的教育和公民责任教育,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学生参与也很专注,效果也不错这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

但是,我们是不足的地方就是没有管好自己的嘴巴,预设欠周全,所以很被动。在后续的其他班级中一定要改进。

在高一四班补充了三道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增兵减灶引出信息有传递性和真伪性特征

2、刘翔12’88夺冠,破尘封13年世界纪录。”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3、下面那些属于信息的载体,那些是属于信息

报纸  教科书    因特网  新闻内容  高一级新生人数800 小明身高1.7

所不足的只是部分学生在课堂回答,而没有检测到所有学生,没有做到个性化的教学。

在高一三班,讲得多了。没有管好自己的嘴巴,喉咙有点干,报应了!

在高一二班,讲得比较少了,在讲到信息的真伪性的时候。一些人受骗后的境况,我用一句话“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来说明,惹得大家轻松的笑声。还有骗子的心理,利用QQ系统信息发布你获奖5万,然后要手术费1千,很多人受骗,最后我改为:你获奖2千,手术费1千,你会不会受骗;你获奖一百万,手术费1千,你会不会受篇,来说明骗子很懂得人的心理:贪。

高一四班:忍不住,又说了废话,国家在打假,自己更应该打废话。

以上课程中教师对方舟子的描述太多,应该改为让学生在网络上感受方舟子打假。老师没有处理好多余的时间,这是不负责任的。没有重视教材的作用,教材中对于信息概念的定义,为什么没有统一的定义。

高一八班:进行了大的改变,增加了师生互动,因为学生主动性比较差,因此采取了强制性师生互动。叫学生列举身边的信息事例,结果很多学生只是读了课本里的定义,说明学生依赖教材里找答案的思想比较严重,而不是从自己身边的生活例子出发或者是其他资源的寻求出发。方舟子打假的事例,由教师讲改为让以后上网时学生在网络上寻找。更正了自己的知识错误:“曹操计斩蔡瑁”改为“周瑜计斩蔡瑁”。这个错误居然延续了七个班,高一一班有些同学已经在下面小声议论,但是这个错误直到我发现才终止。感慨:现在的学生怎样了,独立思考和敢于表达的能力太差了。同时增加了信息特征的存储性。增加了信息定义的总结:没有公认的定义。

高一五班:在信息真伪性的事例中,让学生列举信息。我缩小了提问范围:由“请你们列举身边的信息事例”改为“你们在手机和QQ里有没有收到过假的和诈骗的信息,请复述一下其中的内容,以供大家借鉴。”结果,大家踊跃发言。可见,改变了提问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就不同了。

教学设计一直在教学实践中完善,只有教学实践才是检验自己教学设计的唯一途径。在实践中改变漏洞和提高认识。但是,在传统教师里上课,学生的即时评价和面向全部学生受到了很大的极限性。时间和平台都限制了即时评价和个体的辅导。而学生的主动性,也在学校的应试氛围下,得不到最大能量的彰显,这也不能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也是自己的努力方向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