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的高等教育,该反思了

(2009-07-29 21:40:39)
标签:

教育

季羡林

吴晗

钱钟书

高考

偏才

大师

民族文化

    季羡林先生去世了,我们少了一个国宝,民族文化的复兴遭受巨大损失,但留下更多耐人寻味的思考。

    想当年,季羡林高考数学4分,吴晗高考数学0分,钱钟书高考15分,但他们的汉文和英文都是满分或准满分。于是他们被当时具有绝对公信力的清华和北大竞相录取,于是我们的民族才有幸出现了一个古亚洲文大师、一个明史学大师、一个文学大师。放到现在,他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读上大学的,因为他们严重偏科,按江苏的高考改革他们甚至连入档的资格都没有。因此我们只是在培养批量的不断增加社会就业压力的基础人才,而不可能在目前的高考机制下产生大师!

    季老等大师当年接触英文,无一不是接近成年,短短几年内,就可以在高考中考到满分。只是因为他们将英文当作了和中文一样的一门学问去对待,所以他们都懂得了文字相通的内涵,所以他们能尽快的掌握。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比如上海这样的地方基本从三年级就开始学英语一直到大学,十几年不停的教育下来,随便找一个所谓英语6级、8级的,让他们翻译一首中国的古诗,他们是断然翻译不出来的!

    大学数量是解放前的上千倍,大学录取数字是解放前的几十万倍,但我们的人才培养的沃土却没了。

    要说全是大学的责任也不尽然。换了现在任何一个名校,敢破格录取一个偏才吗?他们绝对不敢。要是做了,肯定满网络的质疑声,去挖是不是有什么背景有什么社会关系。我们现在的大学也断然不会这么去做,因为他们没有了严谨的学风,没有了有公信力的大师去公证的选才,他们没有信心招进一个璞玉、还社会一个瑰宝,他们不敢为社会、为民族承担这样的责任和风险。

    在现在的民众眼里,大学就代表了昂贵的学费,就代表了混个四年拿个文凭好找工作的培训中心,就代表了进去了4年有事干出来了没事干的高不成低不就人才集中营,就相当于各阶段官员为了自己升迁镀金的机构,更相当于有钱人花钱买文凭抬高自己身份的“黑牙塔”!这样的大学,还有什么样的公信力。

    以前的大学,总有几个让社会信服的学者、大师坐镇,冲着“名人校长、院长”,学子们都是带着朝圣的心态去赶考的,都是带着学习、超越的目标汇聚的。现在的大学一个个官位铜臭熏天的校长,恐怕绝大多数大学生直到毕业看毕业证才知道有这么个“人名校长”。偶然有几个出名的,还都是学术造假或者贪污淫秽的!

    没有公信力的高等教育是可悲的,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最近也有新闻调查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批量制造博士地,最大的批量制造教授地!若真严格按照学术标准,这些玷污了学术庄严的“叫兽、剥尸”们,能有1%的保留那庄严的身份吗?

    说句不中听的,北大、清华是当初用丧权辱国的赔款建立的,沿袭的是欧美严谨的治学选人风格,所以才在那段时间为我们培养了这么都大师、国宝。直到现在,哈佛、剑桥更名校能保持高公信力,与他们严格的学位考核机制,与他们一个专业就只能有一个带头教授,只让最有权威的人带头机制,是绝对分不开的。

    但我们的改革呢?都改成什么了?越改学院越多,因为代表着更多的人可以获得行政官员职位和待遇;越改“教授”越多,因为新的学科设立是需要一定数量的职称老师的,至于评审,几个关系好的高校可以心照不喧的你来我往嘛;越改生员越多,可惜大多学生混了四年似乎什么振聋发聩的声音都没听到;越改学费越高,这么好的敛财和制造地方财政机会怎能放弃,至于教育部面对越滚越庞大、无法制止的地方保护主义扩招潮流,怎能继续承担得起那么大的财政补贴,那就闭着眼睛硬着头皮发文支持提高学费吧!

    如此恶性循环。

    季先生走了,似乎存在的大师已经没了吧?可我们在假惺惺的哀悼之后,还是麻木的安于现状、安于没有天才诞生的现状吗?

    中国的高等教育,该反思了,该觉醒了,别再扼杀大师的诞生了。否则,你们这些尸位素餐的,都将成为民族文化的罪人,必将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被钉上被审判的耻辱柱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