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产力、就业压力与社会保障的悖论

(2009-03-28 14:40:33)
标签:

就业压力

生产力

社会保障

悖论

杂谈

    最近每天都能准时在6点从睡梦中醒过来,无他,窗外震耳欲聋的柴油机轰鸣使然。

    大概是两个月前开始,上海重点工程——最后的有轨观光电车开始施工,寓所有幸正好被两个站点所围绕。自破路机开过来时,不由悲观的想,这下估计半年不得清净了。然而,高科技的生产力让我大开眼界,几乎每个周末在阳台上,都需要感叹一番:进度太快了!

    尤其是开始重铺路面时,一段1500米的路面,两辆高密封沥青车,四辆压路机,十几个零散的查漏补缺的路政工人,一个晚上带一个白天,即刻完成!而且全过程不影响通车,路面平整后即刻可用!

    在印象中,类似这样的路面路段,至少是需要几十台卡车不断拉着沥青黄沙石子,几百个工人操控着搅拌机翻斗车压路机,来回轰鸣尘土飞扬个半个月然后还要封路半个月才能完工的。哪里有这样的高效率,没有什么污染,没有什么人力,也没有什么封路影响。

    不过最近太多的就业压力问题,偏偏又有很多媒体在鼓吹要把拉动内需的突破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上,又让自己产生了一些联想:这样的高生产力,对中低发展水平国家,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即便是在中国,这样的正规化施工队伍,在上海还好,是国际化都市形象和效率的需要,但在内地或者偏远地区呢,可是影响了太多人的就业问题,进而影响到一方稳定的因素。

    这样的说法或许有些奇怪。社会文明不就是需要提高生产力吗?其实未必,生产力是服务“人”的,生产力可以在研究、实践中提高、积累,但不一定需要即时在实际生产中使用。有的时候,好的结论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的效果。就好比,意大利不少皮革制品,依然要保留千年之前的工艺一件件的做,而不愿意通过流水线批量生产的道理一样。

    对目前的中国来说,越来越严峻的是就业压力,同时又遇到金融危机迫切需要拉动内需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形势,必须有一些非常规的做法,比如当年的支援边疆建设一样。只要精神领域有了高地,只要每天有了事情做,生存又不存在问题,稳定是必然的,而且生产力虽然没有数据鼓吹爱好者们要求的那么好看,也依然在发展啊,没准还能形成新的高附加值劳动力呢。

    因此,在一些民生大规模工程里,不妨回归朴实,少动不动花几百万几千万买些进口设备,将这些钱转为雇佣几千几万个劳动力,解决的可是社会大问题。少拿什么进度来考量,毕竟拉动内需的这么多工程,绝大多数并不是紧迫工程,多形成一些劳动密集型经济圈子,繁荣一方经济几年,总归比高效率完成后依然的冷冷清清好。

    再者,如果就是要一味在各个领域提高劳动生产力,讲究高科技非人力劳动,那么,我们的社会保障能跟的上吗?那么多的低保户生存问题都还没解决,再去保障千万的失业大军,从哪里出钱?国情如此,又何必一定要去与高福利保障的发达国家,在某几个领域孤立的比拼呢。

    说到这里,想起日本电子工业,比如索尼常使用的一些伎俩,他们的实验室往往研究储备了超过现实十年、二十年的新科技产品,但推出的永远是最适应社会需要的那个阶段的产品。或许他们把所以最新研究出来的技术一下都推向市场,确实能引起一系列的轰动,但轰动之后,他们自己的持续发展力、市场把控力、以及应对危机的能力就将一退千里!

    因此,目前经济形势下,高新技术是必须的,但他们的份额和领域需要好好规划,严格控制。毕竟我们的初衷是扩大内需,是要让大多数底层百姓有活干有收入进而安民心,这点是我们绝对不能忘记的,也是绝对不能本末倒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