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传奇一生的“淇淇”

标签:
白鱀豚“淇淇”人工豢养水生生物研究岳阳城陵矶 |
( 白鱀豚——“淇淇” 图片来自网络)
世界上唯一人工豢养了近23年的白鱀豚——“淇淇”充满着传奇的一生。自从它来到人间豢养池与人们亲密接触起,它就承载着我们国家对拯救和保护白鱀豚这一“稀世国宝”的希望和寄托。它获得了国内外广泛地关注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它得到了人们至多的珍惜和疼爱。它受到了科学家、鲸豚专家们精心呵护并成就了他们的研究,为人类认识研究白鱀豚作出了不可磨灭地贡献。
如今,“淇淇”远逝了,它给人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回忆。
1980年1月11日,雪花纷飞,天寒地冻。在岳阳城陵矶三江口水域捕鱼的嘉鱼县渔民胡家法等4人误捕了2头白鱀豚,围堵在湖中水凼内。胡氏兄弟当即报告了城陵矶水产收购站,征求如何处理。收购站随后告诉了附近的岳阳地区水产研究所,看是否可养?笔者当时在水产研究所工作,第一时间听到此事,意识到事情重大,上报了地区农业局水产科,告诉收购站应迅速通知设在武汉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他们有办法,因为该所正在做白鱀豚保护研究课题。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负责人和白鱀豚课题研究人员听此消息,欣喜若狂,立即布置行动,连夜驱车赶赴岳阳。1月12日凌晨,水生所刘仁俊等专家来到城陵矶胡氏处,看到渔民们拖来两只白鱀豚,一大一小,大的遍体鳞伤,已经死去。小的也有铁钩伤痕,气息奄奄。刘仁俊等用特制担架将小白鱀豚抬上,消毒伤口,用凡士林涂抺肢体,垫上湿棉絮,盖上湿白布,急速赶回武汉。小白鱀豚放在水生所的一个(面积120平方米)长方形水泥鱼池内。大的白鱀豚做了标本。
活体白鱀豚的到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如获至宝。时任所长、中国著名鱼类学家伍献文教授给它取了个十分动听又合时宜的名字——“淇淇”。据参观介绍,“淇”字有水,谐音白鱀豚的“鱀”和珍奇的“奇”,又谐音来自城陵矶的“矶”。入池前专家们给“淇淇”做了全面细致地体检。它体长143厘米,重36.5千克,雄性,年龄约2岁。并给它的伤口作了处理及消炎治疗。
白鱀豚“淇淇”的展现,震惊了海内外,国内各大报刊竞相报道。《人民日报》在头版报道了“长江中捕获一头白鱀豚”。《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湖南日报》等党报和《今日中国》《中国建设》《自然杂志》《中国水产》等国家级刊物也都纷纷以最快速度、突出版面详细报道我国首次捕获白鱀豚的重大新闻。国家邮电部特别为“淇淇”临时增发了特种邮票。《人民画报》刊登了第一张与公众见面的“淇淇”大幅彩色照片。一时间,稀世珍宝白鱀豚“淇淇”举世瞩目。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得到消息后,关怀备至,指示水生生物研究所要尽最大努力饲养好“淇淇”,并抓紧对白鱀豚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还为白鱀豚拨出80万元专款。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在“淇淇”入住水生所的第二天就来看望,当听到白鱀豚饲养池需要好水源,必须从5千米外的鲁巷水厂引水时。他立即批复10万元,指示自来水公司尽快予以解决。
“淇淇”在专业人员的精心照料下,身体渐渐得到恢复,半年后体重增到了50多千克,每日要吃2.5~3千克活鱼。鲸豚专家、白鱀豚课题组长陈偑薰,以及刘仁俊、林克杰、王丁、张先锋、王克雄等专家们,围绕“淇淇”的池养生活,做了一系列的观察研究。专业饲养人员每天观察记录。日积月累,水温、气温、水质、水深、投鱼种类数量等记录资料,充满一大间房子。
1983年春,“淇淇”已进入青春期,并已有发情迹象。白鱀豚课题组专家们一心想给“淇淇”找个伴侣,成双成对,早添贵子。并给“淇淇”的生活条件加以改善,营造一个大一点的环境,以应对白鱀豚的深入研究和日益增加的参观群众。这些情况反映到中国科学院,得到了领导们的同意和大力支持。
1986年,中央主管科教工作的方毅来到武汉,再次视察白鱀豚场馆及“淇淇”生活状况,要求财政部特批200万元,中科院自筹380万元修建新白鱀豚馆。国务委员陈慕华听说水生所专家需要外汇购买仪器,她以个人名义通过中国银行向外国驻华银行募捐50万元外汇给水生所。改扩建白鱀豚馆的问题迎刃而解,规划设计随即展开。但是要给“淇淇”找个合适的“对象”就太难了。专家们在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多次考察、围捕,结果总是扫兴而归。
“淇淇”在豚池里孤独地生活6年了,天天在圆池中来回游荡。此时它体长达205厘米,体重增到了125千克,处于它一生的鼎盛时期。按照时间推算,它已到了青壮年。据刘仁俊专著《长江女神白鱀豚》一书介绍,每年4~6月性活动期,“淇淇”经常会出现身体直立水中,鳍肢以上的身体露出水面,一边激烈晃动脑袋,一边发出吱吱的叫声,处于极度的激动状态,有时会腹部贴墙,阴茎外露。有时显得十分烦躁,游速加快,甚至食欲下降。人们看到此种情景,无不为之叹息!可怜的“淇淇”,你孤独的生活要待到何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3月31日,水生所科研人员终于在湖北观音洲江段捕获两头白鱀豚。取名“联联”和“珍珍”。“联联”雄性,体长203厘米,重100千克。“珍珍”雌性,体长152厘米,重59千克,约2岁。两头白鱀豚来自同一群体,放入池内,一前一后,游动自如,非常亲密。可惜“联联”身患肝炎,2个多月后便撒手人寰,成了标本。时下如何饲养好“珍珍”,使其尽快适应环境,与“淇淇”相伴,便成了专家们的头等大事。
从白豚的生长规律来看,白鱀豚“淇淇”和“珍珍”差不多相差一代,又来自不同的群体。“淇淇”已经独居6年,“珍珍”刚从长江来到人工环境,它们相互生疏,很可能发生争斗,造成不测。水生所专家们想了很办法,做了很多“介绍”工作。让“淇淇”和“珍珍”先各居一池,中间设有宽1米,长2米,深1米的通道,池水放满时两池相通。专家们在通道处投喂活鱼,让它们见面相识。第一天,“淇淇”游到通道处,“珍珍”见后受惊乱窜。第2天,“珍珍”见后仍然极度不安,在远处急速转圈。日复一日,天天相见,“珍珍”不再显得焦急不安,即使见到“淇淇”也不再逃开了。两豚渐渐相识,两个多月后的一天,“珍珍”自动游入“淇淇”所居的圆形池,开始了它们的蜜月生活。
从1986年8月8日起,“淇淇”有了幸福的“伴侣”。在专家眼里,是“珍珍”闯入了“淇淇”的生活,打破了“淇淇”长期独居的生活规律,变得异常胆小,在最初的日子里,“淇淇”不能正常摄食,不敢靠近“珍珍”。相反,“珍珍”却显得异常大胆,食量增加,而且主动向“淇淇”靠拢。8朋15日,一场雷阵雨,使两豚惊恐不已,“淇淇”在前,“珍珍”在后,互相紧紧相随活动。在以后的日子里,两豚在一起活动的时间增加,而且显得非常融洽。每次喂鱼,只要“珍珍”来吃,“淇淇”总是让开,从不与“珍珍”争食。
“淇淇”与“珍珍”共同生活了2年多时间,始终未发现有其性行为。即算在“淇淇”发情期间,也未发现“淇淇”有追求“珍珍”的动作。倒是“珍珍”亦常去挑逗“淇淇”,但“淇淇”一经“珍珍”靠近它的身体,便急速转身或跳跃着离开,不予理睬。可能是“珍珍”尚未成熟,还没有特殊地“爱意”传给“淇淇”。遗憾的是,“珍珍”红頠薄命,因误食锈铁,诱发肺炎,还没等到“生儿育女”,也没进入即将建成地新房就撒手去了。“淇淇”数日不得安宁,又回到了它的独居生活。
1992年11月,总投资1000多万元,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世界上唯一集驯养、繁殖、保护于一体的淡水豚馆正式建成。国务委员方毅题写了“白鱀豚馆”馆名。乔迁新居“白公馆”,举行了盛大仪式。可是,没想到“淇淇”根本就不认可这个花费巨资的豪华“宾馆”。它终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甚至绝食。几天后,专家们不得已,把它移回旧居。直到冬天来临,才移入新馆中的圆形繁殖池内。
“珍珍”离去后,“淇淇”孤独寂寞,每日食两餐活鱼,在圆形池中静静地游来游去。每当有人来参观时,它就特别高兴。专职饲养人员说,“淇淇”喜欢热闹,一高兴就会转呀,蹦呀,把放入池子里的球和救生圈弄来弄去,特别招人喜爱。夜幕降临后,它又沉浸在孤寂忧虑之中。水生所专家们一直在为“淇淇”找对象,到1997年时,仍未婚配。
“淇淇”是茫茫长江中以至在全国,唯一能见得到的白鱀豚。它以顽强、乐观、开朗孤单地在小小的圆池中来回游荡了几乎全生,为向世界宣告它同类的存在贡献了全生。
2002年7月14日,25岁的“淇淇”终因衰老,无疾而逝。人民日报等大小报纸、杂志、网络都做了报道。人民网载题为“‘淇淇’:一曲绝唱到如今”。别了,“长江女神”神奇、诱人的身影。别了,创造了人工饲养成功这一世界奇迹的“淇淇”。“淇淇”走得是那么从容:上千本饲养记录、数百篇论文和许多珍贵声像、音响资料,留给人们太多、太多的思索和无限的思念。“淇淇”走得是那么孤独:20多年来,孤独地生活在东湖之畔……临终前,也许,“淇淇”还在深情地思念着故乡长江和父母呢。
2020年1月12日,也就是“淇淇”来到水生生物研究所40周年纪念日,在白鱀豚馆前矗立一座纪念淇淇而建立的纪念碑。碑是用泰山石制作的,正面刻着“淇石”,由鲸豚专家陈偑薰老先生所书,左下刻着“远逝的白鱀豚”。纪念碑背面镌刻着“淇淇”碑文:“1980年1月,被误捕于城陵矶,重伤。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救治半年,康复。饲养于此近23年。2002年7月,自然终老。淇淇是遗落人间的白鱀豚大使,为白鱀豚研究和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