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稀世珍宝-—白鱀豚(一)

标签:
白鱀豚稀世珍宝保护洞庭湖一江碧水 |


1994年在南京举行地国际白鱀豚保护评估研讨会上透露,白鱀豚种群数量已不足200头,濒临灭绝。鲸豚类研究专家们利用“漩蜗”程序对未来白豚灭绝的概率进行了模拟,预计在未来25年左右的时间内灭绝。当还未过10年,国内外专家多次从湖北宜昌到江苏太仓浏河1600千米的长江干流及其相连的洞庭湖和鄱阳湖水域内实地考察,就再也不见白鱀豚的踪影了。为获取最后希望,拯救白鱀豚,2006年11月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瑞士白鱀豚基金会又组织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高水准的考察。来自中国、瑞士、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6国鲸类学、声学、环境学领域的30多位顶尖专家,使用全球最先进的考察设备。从武汉出发,逆水而上,经洪湖、城陵矶白鱀豚常出没的江段,直上宜昌,然后掉头沿江而下,直至长江口。历时38天反复考察,始终未见到白鱀豚踪影,连江豚的出没都很少见。2007年7月7日,中国豚类专家们在南京正式宣告白鱀豚“功能性灭绝”。这个令人绝望的报告,意味着有5000多万年进化史、被誉为“长江女shen”的稀世珍宝白鱀豚永远告别人类,在我们这一代时间中从地球上悄然消失!
白鱀豚的消失给人们留下太多太多地记忆和遗憾,而更重要的是反思。我们如何面对大自然,如何面对生态环境,怎样去应对或拯救存量极少的濒危野生动物。让这些珍稀国宝繁衍永续,世世代代与人类相处共存。
中国陆地上的大熊猫是国宝,是濒危物种,这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但是我国长江水系中有一种比大熊猫数量还少、同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白鱀豚并不是大家所知晓。
白鱀豚是大型哺乳动物,世界5种淡水豚之一,仅生存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干流及其附属湖泊,与江豚一起生活在同一水域环境中。我们的祖先早就对它们有所认识,并作了记述。公元前200年左右的西汉时代写成的《尔雅》一书中,就有“鱀”的记载,晋代郭璞为《尔雅》作注释时,进一步对白豚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作了科学的描述,并将白鱀豚和江豚区别开来。他是这样描述的:“鱀属也,体似鱏,尾如鱼,大腹,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中,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丈余,江中多有之”。
鱼是中国古代对江豚的称呼,此外它也被称作。《魏武食制》上记述:“鱼,黑色,大如百斤猪,黄肥,不可食,数枚相随,一沉一浮”。宋代《岳阳风土记》和孔武仲作的《江豚诗》中,均指出了白鱀豚和江豚为一白一黑的体色特征,并提到它们在大风雨来临前有频繁跃出水面活动的习性,据以预测天气的变化。这些古代文献说明,我们的祖先对白鱀豚和江豚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的认识和记述还相当确切。
1916年2月18日,美国青年人霍依(Hoy)在洞庭湖城陵矶水域捕到一头白鱀豚,使人们首次见到了白鱀豚的真正面目。其实当时他并不知此物为白鱀豚。据霍依当年描述,他在城陵矶水域用枪击中了一条“大鱼”,在渔民的帮助下,费了好大的功夫才将“大鱼”拖到船上。只见身长两米多,灰蓝色的脊背,乳白色的肚子,特别是头上长着一个又长又尖的嘴。他将猎物运回湖滨教会学校。身为传教士的父亲见到这不是一般的猎物,下意识地拍了照,由于此物太大,在他父亲的帮助下,锯下它的头和颈,制成了标本,运回了美国(现在放于美国国立博物馆)。2年后,美国哺乳动物学家米勒(Miller)看到霍依釆自中国的这个标本如获至宝,立即着手研究,从头骨标本鉴别出,这是一种世界上还没有人报导过的新物种,是一种珍稀的淡水豚类动物。并给它定了拉丁文名“白鱀豚”,记录其模式产地为洞庭湖。故此,霍依制作地这个头颅标本也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白鱀豚模式标本。
白鱀豚,报刊上常写作“白鳍豚”,人们称为“白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体呈纺锤形,所见个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似鸟喙般向前伸出,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约30~40厘米。额顶显著隆起,鼻孔长在头顶,呼吸时,头部先跃出水面,喷出的水花不高。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视力退化。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体表背面呈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很少见到尾鳍跃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