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5/middle/5ee8c37cga6a7df4acbb3&690(63) 不食江团不知鱼味" TITLE="鱼趣 (63) 不食江团不知鱼味" />(江团,学名长吻鮠)
江团是分布在长江干、支流的一种重要的大型经济鱼类,因其刺少肉多,鲜嫩膄美无比,被誉为淡水食用鱼中的上品。大文豪苏东坡曾留有“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的赞美佳句,所称粉红石首亦指江团。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石首市,以及四川的乐山、北碚和南充等地,过去盛产江团,而这一带江团的膘特别肥厚,新鲜时为银白色,干制后为名贵的鱼肚,常作为高级宴席上的佳肴,食者无不称赞,有“不食江团,不知鱼味”之说。特别是湖北石首所产的“筆架鱼肚”素享盛名,自元朝起就被列为贡品。它胶层厚,味纯正,白色半透明,制作工艺独特,干制品的外型和镶嵌在膘内的一个美丽的自然图案,对着光源照看,与屹立在石首城里的筆架山酷似,由此得名“筆架鱼肚”,并有“此物唯独石首有,走遍天下无二家”之说,实属食中之珍。
江团,又称鮠鱼、鮰鱼、肥沱,学名为长吻鮠,属鮠科鱼类。关于它的名称有多种说法,酒店餐馆称“回头鱼”,说这鱼非常好吃,回味无穷,顾客会回头再来吃。的确,江团乃长江五鲜之一,与河鲀、鲥鱼、刀鱼、长江蟹同起并坐。扬州有一专营长江五鲜的力力鱼馆,店前醒目的广告是这样写的:河鲀:貎不惊人,毒性久闻,拼死食之,无悔英雄。鲥鱼:鳞光赛雪,貎若西施,江中极品,惜近迹绝。刀鱼:似刀非刀,味道独到,年年报春,只愁清明。长江蟹:张牙舞爪,横行霸道,菊黄之时,百客持螯。江团:状如鲨鱼,少刺无鳞,肉肥味美,任君烹蒸。这店老板太有才了,把长江五鲜的主要特征都点到了。
江团是我国的名贵淡水鱼,体形类似鲨鱼,头大尾小,体色粉红或灰白色,各鳍青灰色,但池养江团体色比江河江团略深。吻呈圆锥形,并向前显著地突出,故名长吻鮠。口下位,呈新月形,唇特别厚。眼小,有须4对。上下颌均有锋利的齿。鱼体光滑无鳞,黏液丰富。背鳍和胸鳍具鳍棘,棘有刺毒,一旦被剌,有剧痛感。背鳍后有一肥厚的脂鳍。
江团为江河底层的肉食性鱼类,平时在水流较缓的河口、深潭内活动,冬季在干流深水处或水下乱石中越冬,喜夜间捕食。幼鱼主食水生昆虫,兼食植物。成鱼食性广泛,除捕食小鱼、小虾外,还食螺类、水生昆虫和其它甲壳类。在天然饲料丰富的河段,江团生长快,个体大。一般捕捞的江团个体重2-3千克,最大个体达13千克。
江团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4龄,性成熟雄性个体要大于雌性个体。江团相对怀卵量较小,一般3-4千克的雌鱼怀卵只有2-6万粒。5月份为产卵盛期。亲鱼在江底急流砂石中产卵,卵呈橙黄色,黏性,粘在砂石上孵化。在25℃-28℃的水温下,受精卵只2天就能孵化出鱼苖,和乌鳢一样江团亲鱼有护卵习性。
江河里的野生江团成鱼,习惯生活在大水域的底层,环境与池塘有很大差别,水体溶氧、PH值均不相同,加之江团喜荫畏光,出水即变色,不易人工池塘驯养。如从江河捕回人工驯养,死亡率很高。如需人工驯养,只宜养较小个体 。而池养江团则明显不同,性情温顺得多,较易人工养殖。
由于江团的经济价值高,而且自然资源非常稀少,四川、湖北的水产科技人员在上世纪80年代就积极开展人工养殖试验,获得成功,使江团成为了池塘养殖的名贵水产品。近些年来,广东、湖南和江浙等地也开展了规模人工繁殖和池塘养殖,使江团这一名贵鱼类进入了百姓餐桌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