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真金白银《人民日报》慈善事业江苏省红十字会暴力慈善杂谈 |
前些天一位年轻的母亲为筹集医疗费用、怀抱眼癌宝宝在广州闹市跪爬千米,虽然筹得巨额手术费用,但最终却被揭出是网络公司的炒作。这件事情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慈善话题的关注。3月28日《人民日报》为此发表评论文章说,整个事件中最值得深思的是“策划人”的表白。一是他坚持认为,自己非但没从中拿一分钱,还捐了300元,并且超额筹到了手术费,“坏就坏在媒体不该揭露真相”。二是他称若无此番策划,那对母女可能至今还在绝望之中。这话或许有几分道理。但是高尚的目的,更需要通过诚实的路径抵达。被愚弄、被欺哄的同情,以及有辱受助者尊严的策划,非但结不出善良的果实,反而只能透支社会信用成本,阻碍进一步行善的脚步。
我非常赞同《人民日报》的观点。这些年关于慈善行为中引发争议的事情真的够多了,关于是否作秀的质问也真的够多了。有一种声音认为,只要人家真金白银地掏钱出来了就不该被指责。这种看法,我认为只能部分认同。我是江苏省红十字会的理事,对于近年来慈善活动存在的问题略有耳闻。比如,有些企业家确实掏钱出来了,但是却提出在发新闻的时候多报一点数字。比如他实捐了50万,希望报道的时候说100万。再比如,先报道出去,钱事后再慢慢分期支付。这就造成了慈善机构事后被动地跟着企业屁股后面讨债。还有更恶劣的,某企业给灾区捐款,却通过一家中介公司在他指定的企业加工制作衣服。这就很难让人不怀疑有没有猫腻。这些行为看似都捐出了钱,可是人们很难从中看到诚信二字。缺少了诚信的慈善,很难让人不怀疑其动机。
说到动机,《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说,名人的善举常被拷问,如不断涌现的明星“诈捐门”、某些不尊重受捐者的“暴力慈善”行为,以及一些善款被滥用甚至挪用,都让大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屡受伤害。《人民日报》文章里面提到了最近一个热门的新鲜名词“暴力慈善”,我认为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值得特别关注。我很早以前就多次在文章里提到受助者的尊严问题。过去某些政府领导在年终慰问时喜欢在媒体簇拥下到困难户家送红包,某些学校喜欢让特困学生上台领助学金,这些举动本身没有错,可是遗憾的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受帮助的人们他们的感受。那些困难群众想以这样的形象上电视吗?贫困学生想上台展示自己的家境吗?在现在某些慈善家宣扬的“暴力慈善”之下,那些领到钱的老百姓真的心甘情愿配合表演和上镜吗?有一种善良的境界是帮助了别人之后不仅不需要回报,甚至不愿意让别人感到被帮助了。或许我们还不能要求现阶段每个人都达到这种境界,这种所谓的“暴力慈善”也尚未触及法律边缘,但是显然它不符合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方向。
我想用《人民日报》这篇评论中的一句话做结尾:没有受助者的尊严,又哪来慈善事业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