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齐鲁网报道,山东曲阜市有一个机关挂上了“马上就办办公室”的牌子。济宁市委宣传部表示,“马上就办办公室”在济宁已经推行了一年多,就是为了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这件不大的事情在今天引起了不少的批评。比如《现代快报》评论说,“马上就办办公室”有点像病急乱投医。“马上就办办公室”无非是以专门的内部督责机构来使各部门不至于懈怠。然而“马上就办办公室”自身难道就不会久而久之变得懈怠?如果按增设专门机构的路子,岂不是还要再加上一个“监督马上就办办公室”?
从理论上说,老百姓的事情政府都应该马上就办,可实际情况是,有些事他们马上办了,有些事他们拖着办,有些事他们根本不办,只有上面交代下来的事情才会“马上办”,交代事情的级别越高,下面办得越快。这种情况比较符合封建官僚体制的特性,官吏的乌纱帽是来自上面的封赏,而非人民的授权。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我们的行政体系效率低下,这个体系在办有些事情的时候效率奇高,比如领导下来视察突然临时起意改变路线,这个时候下面的官员迅速组织群众欢迎,迅速“安排群众”滴水不漏地回答领导提问,效率是惊人的。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曲阜这个机构的准确名称应该叫“老百姓的事情马上就办办公室”,名字虽然长了点,但好处是语义准确。我个人对这件事情也并不怎么看好,但是大家都在批评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某些积极和值得期待的东西呢?
比如,这个机构的名称还是体现了一种官场少见的幽默感,比起那些传统的“行风监督办公室”之类的,放低了一点身段,有了一点亲民的意思。这还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新闻里报道说,这个办公室已然存在了一年多。为什么在这个机构成立的时候舆论没有争议,偏偏这会出来批评了呢?可能是当初当地政府并没有宣传此事,现在当地宣传部出来说话了,说设立这个部门“就是为了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奇怪就在这里,从语义上看,这不是一个完成式,如果在一年前成立这个办公室的时候说“为了提高了行政效能,增强了执行力和公信力”,还是比较正常的。我的疑问是,一年多时间下来了,应该有点效果了吧?否则齐鲁网这条新闻的由头在哪里呢?这个办公室的效率究竟如何,设立这个机构前后区别在哪里,老百姓的评价究竟如何,这些都需要当地宣传部门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否则效果只会适得其反。这个故事再次告诉我们,宣传工作既要讲事实,也是要讲技巧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