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人民日报》报道,江西省日前出台《通知》,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参评劳模人员不超过总数的30%,县处级干部不超过20%,厅局级以上干部不参加评选。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规定。劳模是劳动模范的简称,从大的范畴来说,不管你的工作是什么,岗位是什么,除了极少数寄生虫之外绝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但是按照长期以来的经验使我们更倾向于把劳模产生的范围更小的认定在最基层的、最一线的普通劳动者。而事实上,每年各地评选出的劳模当中,各级领导干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我认为,这是不太公平的事情。我绝对无意否认领导干部付出的劳动和劳动的价值,而是认为在整个社会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中,对于领导干部的劳动价值和付出已经有了足够充分的激励手段,比如最直接的就体现为对官员的提拔。干得越好,提拔得越快,官就做得越大。这种仕途前程的诱惑从古至今都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效果极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甚至建议,艺术工作者都不一定需要参加劳模的评选。因为对艺术工作者的劳动以及劳动成果社会也已经有足够多的评价标准和奖励体制,比如金鸡百花奖啊,梅花奖啊,天工奖啊,金话筒奖、矛盾文学奖等等名目繁多的奖项,这些奖项就是对各个艺术门类的劳动者的肯定和褒奖。为什么所有人都要参加劳模评选呢?为什么不能把劳模评选的份额全部或者更多地留给那些更基层、更普通的农民和蓝领工人呢?因为相比其他社会群体而言这个群体最缺少话语权,也最缺少激励方式。
同一天的另一条发生在江西的新闻或许证明了我的这个观点。《现代快报》 11月17日报道,“2010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结果公示,景德镇市委书记许爱民在列,引发争议。在许多网民和学者匿名或公开质疑“程序不合法”。11月18日的中青报发表评论文章说,出于保持权力纯洁和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否程序得当,市委书记都没必要去参评什么“大师”。
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我没有证据也不愿意怀疑这位许书记在陶瓷领域的专业水准,甚至我也愿意相信他本人愿意在公平竞争,但问题在于社会大众对这件事情的感受必然包含对“权力通吃”的天然质疑。你或许能拿出很多证据证明许书记在陶瓷方面的造诣确实超过了那些在“大师评选”中落马的其他人,可是公众愿意相信吗?这就是权力的瓜田李下。中青报还提到前不久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武汉市纪委书记。其实我觉得,我们的官员在政治之外有这样的健康的兴趣爱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尤其是还把这种爱好弄得有相当的造诣,总比天天泡在酒桌、牌桌和KTV好,但必须注意的是,当这种爱好进入到名利范畴的时候,掌握公权力的人就应当止步了。当哪一天你离开官场之后再去追求“大师之谓”也不迟,那时获得的荣誉既可绝悠悠之口,也可让自己心安理得。
回到开头,江西省今年在劳模评选上的新规定就体现了权力应有的分际。公权力进入的范畴越小,人民的福祉才会越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