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8月4日报道,近期有市民提议,在“7·28”爆燃事故遗址建一个纪念馆。中青报记者从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获悉,南京市已有该计划。对这件事情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评论文章。文章说,通过建纪念馆来接受事故教训、纪念生命,已成为国内外近年来常用的纪念方式。南京拟建的纪念馆将把爆燃现场遗留下来的物品都放进去,遗憾的是,拟建的“7·28”减灾纪念馆并没有受到舆论的肯定。为什么网络舆论反对呢?事故的初步原因被认定为是施工人员违规作业引发爆炸,一次偶然事故背后隐藏着诸多必然。如果事故调查再深一些,吸取教训的程度可能会比建一座纪念馆更有意义。建一座纪念馆需要花很多钱,如果用这样的人力物力做安全隐患排查,用来补偿这次灾害中受伤害的人们,是不是更有意义?大大小小的人为事故频频出现,安全生产的号令出台了一条又一条,但依然没能呈现“零事故”的和谐局面。政令都无法提升有关部门对生命的敬畏,纪念馆真能让他们备受震撼吗?
我认为,对于这起重大事故,我们应该以某种方式引起长久的警示,对于在这起事故中遇难的市民我们也应该以某种方式表达哀悼,但是正如中青报所言,一个纪念馆能否起到这些作用却值得认真思考。市民会自己去参观这个纪念馆吗?哪什么人会去?眼下政府会组织人去,但是假以时日,等这件事逐渐淡出人们记忆时,这个纪念馆的存在会不会沦为鸡肋?这需要思考。建一个纪念馆总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是有没有必要花这笔钱,也需要思考。别说是这次南京的“728事故”,即便是当年的“512汶川地震”之后,当地政府要规划建设地震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的舆论也是有分歧的。我清楚的记得,当时中青报就发表过明确反对的评论文章。
南京市在这起事故之后下了很大力气来抓安全生产和善后工作。如果这些措施真的能够长久有效,这个纪念馆并不是非建不可的。我认为,在事故遗址上立一块黑色的纪念碑,刻上事故的时间、原因和死难者的名字,警示后人、告慰死者,这也是可以考虑的方式之一。我认为,最好的纪念总是来自心灵的。还需要说的一点是,这个纪念馆目前恐怕也只是在“有人提议”阶段,可能还没有进入规划实施阶段,舆论不如给点时间,当地政府从谏如流,不采纳这个建议也未可知。最后我特别想强调的是,提出建纪念馆之议的人士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在“建不建这个纪念馆”的问题上媒体意见或可作为一种参考,而最正确的选择是真正的问计于民。当地政府不妨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听取市民的意见,由全体南京市民来决定是否修建这个纪念馆。
加载中,请稍候......